瀝青滴漏實驗
一个用于量度沥青流速的长期实验
瀝青滴漏實驗(英語:Pitch drop experiment)是一個長期實驗,其目的是為了測量極高黏度瀝青在室溫環境下的流動速度。這個實驗由澳洲布里斯本昆士蘭大學在1927年開始進行。當時的湯瑪士·帕奈爾教授把一些瀝青放進一個封了口的漏斗內,至1930年,漏斗封口被剪開,瀝青開始緩慢流動。每一滴高黏度瀝青需經近十年時間,方能滴進漏斗下方的燒杯之中,第一滴瀝青於1938年12月滴出。時至今日,已滴出九滴瀝青。[1]
從實驗的結果當中,人們可計算到瀝青的黏度大約是水之千億倍。[2]
一直到1988年以前,由於該實驗周圍的環境並沒有特別控制,因此其瀝青流動速度會因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但第7滴之後裝了冷氣使溫度固定。
帕奈爾教授於1948年9月1日逝世後,實驗改由約翰·梅史東(John Mainstone)教授負責,他與帕奈爾教授於2005年憑着這個實驗,而獲得搞笑諾貝爾獎[3]。梅史東教授於2013年8月23日逝世後[4],實驗續由安德魯·懷特(Andrew White)教授負責[5]。
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這個實驗是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而漏斗內的瀝青也足夠使這個實驗再進行幾百年。
時間表
年份 | 狀況 | 到達此狀態 所用時間 |
從切開封口 所用總時間 |
從架設實驗 所用總時間 |
負責教授 |
---|---|---|---|---|---|
1927年 | 架設實驗 | / | / | / | 湯瑪士·帕奈爾 |
1930年 | 切開封口 | 3年 | / | 3年 | |
1938年12月 | 第一滴 | 8年11個月 | 8年11個月 | 11年11個月 | |
1947年2月 | 第二滴 | 8年3個月 | 17年1個月 | 20年1個月 | |
1954年4月 | 第三滴 | 7年2個月 | 24年3個月 | 27年3個月 | 約翰·梅史東 |
1962年5月 | 第四滴 | 8年1個月 | 32年4個月 | 35年4個月 | |
1970年8月 | 第五滴 | 8年3個月 | 40年7個月 | 43年7個月 | |
1979年4月 | 第六滴 | 8年8個月 | 49年3個月 | 52年3個月 | |
1988年7月 | 第七滴 | 9年3個月 | 58年6個月 | 61年6個月 | |
2000年11月28日 | 第八滴 | 12年5個月 | 70年11個月 | 73年11個月 | |
2014年4月20日 | 第九滴 | 13年6個月 | 84年5個月 | 87年5個月 | 安德魯·懷特 |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實驗
從1944年7月11日開始,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進行了類似的實驗。在2013年7月11日,他們第一次拍到了瀝青液滴的滴落。[6]
參考資料
- ^ Biever, Lisa Grossman and Celeste. Longest experiment sees pitch drop after 84-year wait. New Scientist.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美國英語).
- ^ 中時新聞網. 全世界最久實驗曝光 過了94年還在進行 - 搜奇. 中時新聞網. [202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中文(臺灣)).
- ^ The 2005 Ig Nobel prize winn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mprobable Research. Retrieved 6 July 2013.
- ^ Professor in charge of famous 'Pitch Drop' experiment for 50 years dies waiting to see it in action. NY Post. [27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30).
- ^ Pitch drop has new custodian after physicist's death. [2019-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 ^ 存档副本. [2013-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