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風和沙之島
《澎湖:風和沙之島》(義大利語:Pescadores: isole del vento e della sabbia),作者為天主教靈醫會義大利籍神父羅德信(義大利語:Fr. Antonio Crotti,1915-1987)[1],在1953年間前往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島上傳教,期間創建當地的天主教會,駐留多年,羅德信神父遂將澎湖生活期間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本書,並於1968年在義大利出版;中譯本則於2019年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發行。[2][3]
《澎湖:風和沙之島》 | |
---|---|
原名 | "Pescadores: isole del vento e della sabbia" |
中文名 | 《澎湖:風和沙之島》 |
作者 | 羅德信神父(Fr. Antonio Crotii) |
譯者 | 廖心慈、王怡靜、陳仁勇 |
類型 | 書本 |
系列 | 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 293 |
語言 | 中文(從義大利文翻譯)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出版時間 | 1968(義大利文版) 2019(中文版) |
出版地點 | 中華民國(臺灣)澎湖縣 |
頁數 | 222(中文版)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986-5427-07-8 |
作者簡介
作者羅德信神父在1915年出生於義大利的聖瑪丁諾(San Martino in Riparotta),18歲進入天主教醫靈會,於25歲晉鐸為神父。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期間,羅德信因具備歷史學背景,曾被派往羅馬進行聖嘉民傳記的撰寫工作。1946年,羅德信赴往中國雲南省宣教六年,並醫治當地的痲瘋病患。1950年至1952年兩年期間,羅德信神父和其他醫靈會會士不幸遭到群眾批鬥、扔石頭、甩耳光等暴力相向,甚至送入法庭審判並被拘禁,直到1952年才獲得共產黨委員發放的香港通行證,准允出境。[3]
1952年,羅德信離開香港後來到台灣,雖然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受挫,但他依然秉持樂觀的態度,自告奮勇為靈醫會尋找一個「未開發」的地區。來台灣一個月後,他專程從台南搭飛機到澎湖,親自考察民情,停留三日才返回台灣,在回覆上級的報告中寫著:「那裡風很大、沙很多,但也充滿了希望。」[3]1953年,羅德信正式展開在澎湖傳播福音的生涯,總計18年。[1]
羅德信1968年出版此書時,署名是「Koshenfu」,原意為「柯神父」。他最初在雲南宣教時採用的中文姓氏為柯,乃由於柯姓與他本姓「柯羅奇(Crotti)」的第一個音節接近的緣故。不過1952年來到台灣之後,他擔心繼續使用「柯神父」會連累過去認識的朋友,才將他的中文姓名改成「羅德信」。[3]:10
作品簡介
- 〈前言〉
〈前言〉部分由靈醫會會士 Giovanni Artieri 所述,在前言中提及1952年之時,羅德信才剛從中國逃出,兩人於香港九龍地區的飯店會晤的回憶,當時羅德信的言語充斥對未來何去何從的迷惘。不久之後,便聽聞羅德信前往他口中「遠東最遙遠最窮困」的地方、也就是澎湖群島(Pescadores)傳教。[3]:14-23
- 〈第一篇:不可測的地理環境〉
1953年左右的澎湖島上約有12萬人,其中約八成居民都從事漁業。當地缺少樹木、河流和各種植被,瀰漫焦土荒蕪的氛圍,Giovanni Artieri 曾形容1961年的澎湖是「地球上最奇怪,最荒涼的地方之一,它們屬於不可預測的地理景觀」。每年冬季(10月至隔年3月)全島便被強烈的東北季風壟罩,淡水缺乏問題始終困擾著居民,由於土地乾旱多沙,農產僅限花生、高粱、番薯等作物,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導致澎湖人口外移狀況十分普遍,假使這群人沒有移民到台灣本島,那麼今日澎湖約莫有五十萬的人口;根據羅德信補述,至少有二十五萬的澎湖人移居高雄,佔了當時高雄全人口的三分之一。[3]:26-44
- 〈第二篇:澎湖素描〉
這部分描述澎湖各種庶民風情,從興建碼頭,到逛市場和中醫把脈。甚至親自體驗抓龍(按摩),還真解決他筋骨宿疾。1957年11月15日光盛輪二號沈船事件的紀錄。[4]在1960年代湖西鄉沙港村還有「獵捕海豚」活動,每年二月和七月舉行,羅德信記錄一場在1965年2月的獵捕行動,總計有200隻海豚被拖到岸上,每隻約兩百公斤重,身長約3公尺,在岸上一直拍動身軀、頭頂噴水,不斷哀鳴。獵捕海豚行動還會因分配不均,發生村落間鬥毆狀況。當時村民獵捕海豚是為取食海豚肉,並非經濟因素,聽聞村民說法,海豚肉口感極佳,「比牛肉差一點」。[3]:45-96
- 〈第三篇:漁船外島之旅〉
羅德信除了在本島佈道、行醫之外,也常常會搭船至澎湖其他偏遠的離島,發放物資、二手衣物。這些島嶼在當時的眼光看來,生活環境都極差,有些島嶼至今已廢村,所以羅德信本篇遊記可謂是十分珍貴的探訪紀錄。1960年代羅德信探訪島嶼有漁翁島(西嶼鄉)、七美島、望安島、東嶼坪(25戶)和西嶼坪(35戶)、西吉(約100戶)、花嶼、鳥嶼(1000人左右)、員貝嶼(33戶)、大倉嶼(250人左右)等。[3]:97-128
- 〈第四篇:傳統與信仰〉
這篇章敘述許多澎湖當地的宗教(乩童)、民俗(婚宴)和迷信(懷孕不能移動桌子),政府方面並不鼓勵民間花錢蓋宮廟,但民眾仍是熱此不疲。[3]:129-182
- 〈第五篇:歷史和傳說〉
羅德信雖是外國人,因主修過歷史,非常熱衷爬梳澎湖過往的歷史文獻。本篇專文寫澎湖經歷的政權流變,如荷領時期、明鄭時期,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影響,特別提到1885年法國遠征軍攻佔澎湖時(澎湖之役),澎湖居民普遍對法軍將領孤拔印象不錯,「指揮官真的非常善良,對窮人充滿同情心」。[3]:183-215
中譯本
該書義大利原文版收藏於羅東聖母醫院的史蹟館之中,陳仁勇醫師不忍該書長久塵封,遂向澎湖縣文化局聯絡,提出翻譯成中文的想法,獲得該處室欣然同意,且願意替其出版。爾後,陳仁勇透過呂若瑟神父(義大利語:Giuseppe Didone,1940-)[1]牽線,獲得靈醫會中譯版版權,並延請輔仁大學的廖心慈著手翻譯業務。此外,由於作者在語言上和文化上的隔閡,敘述時不免造成與現實狀況的落差[a],特別商請澎湖當地文史工作者許玉河進行校閱和補註的工作[3]:13,中譯本才順利於2019年12月出版。[2]
相關條目
注釋
- ^ 原義大利文版本的撰述中,羅德信神父並不太清楚「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三者之差別,不時將「乩童」、「福官」等皆歸諸為佛教信仰。中譯版本中已有添加注釋以補述導正。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陳仁勇. 《聖嘉民與媽祖的巧遇:靈醫會在澎湖一甲子的故事》. 台北市: 光啟文化. 2014. ISBN 9789575467869 (中文(臺灣)).
- ^ 2.0 2.1 孫承武. 風和沙之島 首部義大利版譯文遊記澎湖發行. 中央通訊社. 2019-12-07 [2019-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中文(臺灣)).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Crotti, Antonio. 《澎湖:風和沙之島》. 翻譯:廖心慈、王怡靜、陳仁勇;校註:許玉河.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019. ISBN 9789865427078 (中文(臺灣)).
- ^ 許玉河. 〈第二光盛輪海難〉.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