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哥·史達
林戈·斯塔爾爵士,MBE(英語:Sir Ringo Starr,1940年7月7日—)原名理查德·斯塔基(Richard Starkey),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以林戈·斯塔爾(英語:Ringo Starr)為藝名,斯塔爾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英國音樂人、歌手、作曲人及演員,音樂生涯當中以1962年8月16日到1970年作為披頭士鼓手最爲人知。當1960年披頭士組建時,斯塔爾是另外一隻利物浦樂隊(Rory Storm and the Hurricanes)的鼓手,他於1962年8月加入披頭士,取代皮特·貝斯特成為鼓手,除了作為鼓手以外,他還是一些成功的披頭士歌曲的演唱者,例如《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Yellow Submarine》、披頭士翻唱版本的《Act Naturally》等,林戈還是《What Goes on》等歌曲的合作詞曲作者,以及《Don't Pass Me By》、《Octopus's Garden》的獨創詞曲作者。
林戈·斯塔爾 Ringo Starr | |
---|---|
男歌手 | |
暱稱 | Ringo |
出生 | Richard Starkey 1940年7月7日 英國英格蘭利物浦瑪德琳街9號 |
職業 | 音樂人、歌手、演員 |
音樂類型 | 搖滾、流行、世界 |
演奏樂器 | 鼓、歌聲、鍵盤 |
出道地點 | 英國英格蘭利物浦 |
活躍年代 | 1957年至今 |
唱片公司 | |
簽名 | |
網站 | RingoStarr.com |
相關團體 | |
著名樂器 | |
|
林戈作為披頭士鼓手取得的成就廣受讚揚,他稱自己為「非同尋常的並風趣十足的鼓手」,鼓手史蒂夫·史密斯評價說林戈的廣受歡迎「樹立了一個新的榜樣」並「使得我們把鼓手看做樂隊中的一個同等重要的創作者」。在2011年,林戈被《滾石》的讀者評選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鼓手第五名。
林戈·斯塔爾是披頭士成員中最受稱讚的演員,在披頭士的電影中擔任主角,並在披頭士時期和後披頭士時期出演大量其他電影,在1970年披頭士解散後,林戈也憑藉一些單曲和專輯獲得成功,在此同時,他也和其他三位同樣名利雙收的前披頭士成員合作錄音。他也出現在一些電視紀錄片中,還主持了一些電視節目,並為前兩部火車頭日記配音。從1989年開始,林戈組建林戈斯塔爾和他的全明星樂隊巡演,此後,樂隊陣容經歷了12次變化。
個人經歷
早期
1940年7月7日林戈·斯塔爾生在英國英格蘭默西塞德郡利物浦市小峽谷瑪德琳街9號的寓所內出生的,父親是個蛋糕師。在林戈3歲時他父母就分開了,八年後其母與Harry Graves結婚,Harry使得林戈對音樂起了興趣。童年時,他去福音派基督教聖公會教堂做禮拜,並飽受疾病困擾,他還在6歲時患闌尾炎而暈倒。十三歲時林戈因慢性胸膜炎被送進了療養院停課休養兩年,因此成績落後,導致他無法上文法學校也沒有參加11+升學考試的資格,在此之前,他在他家附近的聖塞拉斯學校上學,歌手Billy Fury是他同屆同學,隨後,林戈到Dingle Vale中學(即現在的Shorefields技術學院)上學直到1955年離校,在那裡,他展現出在音樂和戲劇方面的天賦,在諸如機械學等一些實踐學科中也有優秀表現,林戈·斯塔爾的健康問題使得他對於食物非常敏感,並對一些食物有過敏反應,當1968年披頭士去印度旅行時,林戈自備了食物。
和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一樣,林戈也加入到了噪音爵士樂的浪潮中,1957年他與朋友Eddie Miles組建Eddie Clayton噪音爵士樂隊,1959年他加入Raving Texans,這一階段,由於手戴戒指,林戈有了藝名Ringo,1960年10月樂隊更名為Rory Storm and the Hurricanes,當他們在漢堡演出時,斯塔爾遇見了披頭士,1960年10月16日在漢堡,林戈首次和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合作。
回到英國之後,斯塔爾兩次為皮特·貝斯特做披頭士的替補鼓手。
1962年八月披頭士放棄了貝斯特,林戈成了披頭士的鼓手,此前,在阿比路錄音室貝斯特已經和披頭士其他成員合作錄製了一些歌曲。
1962年8月18日林戈在日照港首次作為披頭士成員演出,次日在洞穴俱樂部亮相後,貝斯特的歌迷對披頭士成員的變化表示不滿,並在俱樂部中發生鬥毆事件,喬治·哈里森也被歌迷打腫了眼睛,歌迷還在皮特·貝斯特的房屋前高喊「皮特萬歲,林戈滾蛋」。
隨後喬治·馬丁質疑林戈·斯塔爾而邀請Andy White作為臨時鼓手,當錄製專輯《請讓我高興》時,Andy在打架子鼓,而林戈只是在打沙球和小手鼓,這讓林戈很不滿,他曾說「我當時想:夠了,他們想像對待皮特一樣對待我」。
到1963年,林戈已經作為披頭士的一員所為人熟知了,他第一次被時代雜誌提及,是在「聖誕節問答」的內容中:「下列樂手使用何種樂器:a) Nell Gotkovsky [...] e) Ringo Starr [...] h) Ravi Shankar?」。
1962-1970年 披頭士時期
演唱
為了表現自己的唱功,斯塔爾基本都會在每張錄音室專輯中至少演唱一首歌曲,列儂或麥卡特尼會為他的有限的音域專門作曲,比如《Yellow Submarine》以及《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林戈也在《Maxwell's Silver Hammer》以及《Carry That Weight》歌曲中作為伴唱,披頭士時期少數他自己作曲演唱的歌曲包括《Don't Pass Me By》以及《Octopus's Garden》,此外《I Wanna Be Your Man》、《Boys》、《Matchbox》、《Honey Don't》、《Act Naturally》、《What Goes On》(與列儂和麥卡特尼一起冠名為創作者)、《Good Night》也由林戈演唱。
創作
斯塔爾有時會編造出一些奇怪的詞語,這被稱為「林戈主義(Ringoism)」,例如《辛勞一夜》以及《明日永不知》,披頭士成員——尤其是列儂,經常受其啟發而作曲。麥卡特尼曾回憶道:「林戈有時候會錯用文字,就像別人一樣,但他總是錯得富有抒情意味,真奇妙。」斯塔爾也時常為列儂麥卡特尼合作的歌曲貢獻歌詞,比如歌曲《Eleanor Rigby》中的歌詞「在無人的夜裡給襪子打補丁」就屬林戈的創作。最終,斯塔爾開始獨立作曲,比如《Don't Pass Me By》(白色專輯中的歌曲)以及《章魚的花園》(《艾比路》專輯中的歌曲)。
在錄製白色專輯時林戈因不滿團隊氣氛而短暫離隊,他和演員Peter Sellers於比雷埃夫斯在後者的遊艇上呆了一段時間,並花了2周寫出了《Octopus's Garden》。兩周後他重新回到錄音室時,發現在他的鼓周圍擺滿了鮮花。林戈也是《What Goes On》的共同曲作者,同時歌曲《Flying》(專輯《Magical Mystery Tour》中的歌曲)和《Dig It》(《Let It Be》中的歌曲)被列為披頭士四人的共同作品。此外在披頭士解散後,林戈和其他三人一樣,都被認為是歌曲《12-Bar Original》、《Los Paranoias》、《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Suzy Parker》(在電影《順其自然》中出現)、《Jessie's Dream》(在電影《奇幻之旅》中出現)以及披頭士演唱版本的《自由如鳥》的曲作者。
1964年的疾病
在1964年7月,披頭士計劃到丹麥、荷蘭、亞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巡演[1] 6月3日,巡演開始前一天,斯塔爾在拍照活動Saturday Evening Post中突然暈倒,當時披頭士在倫敦巴恩斯街區。斯塔爾發燒至102度(華氏)還伴有扁桃體炎,他被緊急送往醫院。這次扁桃體炎的發作讓他不得不住院,並隨後在家休養數日。此時,24歲的鼓手吉米·尼克在披頭士於瑞典、丹麥、荷蘭、香港和阿德萊德舉行的巡演中臨時代替斯塔爾。建議吉米臨時頂替的是披頭士的製作人喬治·馬丁,因為此前,吉米與EMI簽約並與Tommy Quickly合作錄音,並在專輯《披頭士狂熱》的錄製過程中與披頭士成員相識。最初,哈里森拒絕斯塔爾被替代,並放言沒有林戈,他也不去,但布萊恩·愛普斯坦和喬治·馬丁說服了他。斯塔爾6月11日出院,1964年6月15日在墨爾本歸隊。最終,在披頭士當年聖誕節假期期間,斯塔爾做了扁桃體切除手術。後來斯塔爾承認他怕他在住院期間被永久替代。
擊鼓技巧
斯塔爾披頭士期間的擊鼓技巧最被人稱道,其他一些著名鼓手對他對團隊整體的貢獻也稱讚不已。斯塔爾曾說道「當我聽其他鼓手敲鼓時,我就知道我在擊鼓技術上仍有欠缺[...]我是風格樸素的鼓手,但我風趣惹人愛。好玩之處就在於我是左撇子,卻敲着為右手為慣用手的鼓手設計的架子鼓,也因為如此,我無法流暢地長擊鼓(drum roll)」。[2] 喬治·馬丁的解釋是「林格的擊奏很好又有力,而且善用中鼓,即使他不能長擊鼓(drum roll)」。
披頭士解散後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1970年4月10日,披頭士樂隊宣布解散後,斯塔爾在當年年末發布了兩張專輯。在《情感之旅》中,林格展現了演奏才能,演奏了搖滾時代之前的歌曲(20~40年代),昆西·瓊斯、莫里斯·吉布、喬治·馬丁和麥卡特尼等音樂家都參與了專輯的編曲工作。在他的受鄉村音樂感染的專輯《Beaucoups of Blues》中,林格做了把鄉村歌手,納什維爾著名音樂家皮特·德雷克在其中客串。單曲《It Don't Come Easy》(1971)(美國榜單. No.4)以及《Back Off Boogaloo》(1972)(美國榜單 No.9),後者成為了他在英國榜上的表現最好的單曲,最高升至第二位。1973年他在美國有兩首單曲登頂:《Photograph》(與哈里森合作,在英國榜上第8)還有《You're Sixteen》(原作者 Sherman Brothers)。
他參加了1971年哈里森舉辦的為孟加拉國舉行的慈善演唱會,還在哈里森的作品《萬物必將消逝》和《活在物質世界之中》中,列儂的《約翰·列儂/塑料小野樂隊》中,還有小野洋子的早期作品中打鼓。接下來林戈首次以電影導演的身份亮相,指導了暴龍樂團的紀錄片《生來不羈》。斯塔爾在拍攝記錄片期間與暴龍樂團主唱馬克·波倫成為好友,還發布了單曲《Back Off Boogaloo》。[3]
1971年,他與設計師羅賓·克魯克香克開了一家家具公司。林戈前衛的設計中包括一張外形像一朵鮮花的,配有可調節的花瓣形狀的椅子的桌子,還有一種外形酷似甜甜圈的壁爐。[4]1973年的專輯《Ringo》,是由理查德·佩里製作,披頭士的前成員在其中的一些歌曲中參與演奏,這張專輯大獲成功。次年的專輯《晚安維也納》同樣獲得了成功。如前文所述,這兩張專輯中引人矚目的成功單曲包括《Photograph》以及《You're Sixteen》,兩者都在美國榜單上登上首位,《Oh My My》(美國 No.5),還有專輯《Ringo》中的 《I'm the Greatest》(列儂作),還有1974年專輯《晚安維也納》中的《Only You (And You Alone)》(美國 No.6)和「No No Song」(美國 No.3)這些歌曲被收入林格的1975年首張精選集《Blast from Your Past》,這張專輯也是他在蘋果唱片牌下的最後一張專輯。[5]在此期間,他與琳茜·德·保羅墜入海河。[6]在她的一首歌曲中,林戈演奏手鼓還協助創作了薇拉·琳恩的《你不記得那時了嗎》,林戈也是德·保羅另外一首歌《如果我得不到你,下一個人會的》歌詞中所訴說的人,對於這首歌,她說寫這首歌是對林格在他的辦公室中睡過了頭而錯過了與她的約會的報復。[6]
斯塔爾後來的音樂生涯由於商業衝擊而萎縮,但是他仍然在不斷推出新唱片並星光四射。70年代中期斯塔爾與Atlantic Records簽約,1976年專輯《Ringo's Rotogravure》發布。雖然其中的單曲表現不盡如人意,《A Dose of Rock 'n' Roll》 (美國No.26)以及翻唱的 《Hey! Baby》 (美國No.74),這張銷量一般的專輯攀升到了美國的第28位。於是唱片公司決定讓林哥改頭換面;於是誕生了充斥着70年代流行樂與迪斯科風格的專輯《林格第四》(1977)這張專輯一塌糊塗,最高也只登上銷量榜的162位。在這之後林戈與Portrait Records簽約。1978年斯塔爾的專輯Bad Boy發行,在此期間電視台還推出了特輯。然而,兩者都沒能獲得成功,Bad Boy在美國榜單上只上升到了129位。於是,林戈再也沒有與Portrait Records推出任何一張專輯。[7]
1975年,斯塔爾創立了他自己的唱片公司Ring O'Records,他告知《Circus》雜誌他認為「唱片公司的事情將要泡湯」。他說唯一討厭的事就是「與各種唱片公司簽約。如果我擁有自己的公司,每個人都聽我的話,也不會惹上麻煩請律師」。他還提及了披頭士時期四人對披頭士經理布萊恩·愛普斯坦的(讓披頭士創立自己的唱片公司)信任,他還說道「我還想擁有我名下的藝人」。[8]他自己的唱片公司推出的首張專輯是《Ringo》專輯的重製版,由David Hentschel操刀。[8]
在1975至1978年,林哥自己唱片公司發行了總共四張自己的專輯,(包括由David Hentschel出品的Startling Music ,Graham Bonnet的《Graham Bonnet》,與Rab Noakes合作的《永不停歇》,一張由John Tavener出品的重製專輯《The Whale》),此外唱片公司還推出了16張其他藝人的歌曲,包括Bobby Keys、Graham Bonnet、Johnny Warman、Rab Noakes還有德克 & 司提格 (著名的惡搞披頭士樂隊the Rutles,樂隊由埃里克·埃德爾和尼爾·伊恩斯創立)。[9]
公司後來逐漸落敗,主要因為林格「不願意去(做)奔波開會」一類的事,對此他說道「很多時候,你到場開會只是為了決定下次會議在何時舉行」。[10] 此外,儘管唱片公司有一批好歌手,但銷量一直不好,總是讓林格自掏腰包,這些原因促使他最終關閉了自己的公司。[10]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1980年,列儂遇刺後,哈里森將他本來是寫給斯塔爾的一首歌曲改編成了《往事如煙》,歌曲被收錄到他的專輯《無法抗拒閃電》中,斯塔爾隨後發行停下來聞聞玫瑰,哈里森在1981年的專輯《Somewhere in England》中收錄了重新創作的另一個版本,其中包括了斯塔爾、保羅和琳達·麥卡特尼的貢獻。斯塔爾在Cherokee錄音室中錄製專輯《停下來聞聞玫瑰》時和滾石樂隊的羅尼·伍德合作。伍德負責和聲、吉他、薩克斯等部分。這一階段,斯塔爾還接受了滾石雜誌和音樂人的採訪。停下來聞聞玫瑰是張不錯的專輯,但銷量不佳。在專輯《玫瑰》中,本來計劃收錄列儂生前提供的兩首歌: 《沒人告訴過我》以及《人生四十方開始》。然而,由於列儂的去世,斯塔爾覺得錄製這兩首歌並不合適,前者以列儂之名收錄在專輯《Milk and Honey》中,而後者有着令人悲痛的諷刺性的歌詞,直到1988年才收錄在《John Lennon Anthology》精選集中而初為人知。1980年列儂去世後,斯塔爾和女友芭芭拉·巴赫飛往日本陪伴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11]
在1984至1986年間,斯塔爾為兒童動畫片《火車頭日記》配音,該動畫片由Britt Allcroft出品,在Central Television電視台首播,但最終由ITV播出。起初他沒有拿定主意,因為他之前沒有閱讀過Reverend Awdry的任何作品,而且他覺得「恐龍與激光槍」這類題材在當時可能更受歡迎,但是最終他改變了心意,為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全部劇集配音。1989年美國版動畫《閃光時間車站》在PBS首播,林哥飾演列車員先生。第一季終後林哥退出。1985年他與其子扎克·斯塔基為專輯《音樂家聯合反抗種族隔離》中歌曲《Sun City》合作錄音。1987年,他為哈里森的歌曲《當我們還是披頭時》擊鼓,這首歌曲被收錄在哈里森的專輯《Cloud Nine》中。這首與哈里森以及傑夫·萊恩合作的歌曲在英美兩地均進入了排行榜前30,同年,斯塔爾、哈里森、萊恩還有埃里克·克萊普頓、埃爾頓·約翰、菲爾·柯林斯以及雷·庫珀為王子信託基金會慈善獻唱。
1988年10月,斯塔爾和巴赫在圖森市一家戒毒診所接受了為期6周的酗酒治療。[12][nb 1]1989年7月23日,林格·斯塔爾和他的全明星樂隊在達拉斯首演,觀眾多達一萬人。[14]樂隊成員除了斯塔爾外還有眾多紅極一時的樂壇巨星。[15]音樂會中斯塔爾除了演唱了披頭士時期的經典外還演唱了自己單飛之後的歌曲。樂隊其他成員也演唱了自己的歌曲,斯塔爾除了擔任主唱外,有時也會擔任樂隊的鼓手。[15]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在樂隊首次巡演之後,樂隊於1990年發行了專輯《林格·斯塔和他的全明星樂隊》,這是一張精選集,收錄了巡演期間樂隊演唱的歌曲。[16]同年,斯塔爾為一家電視台紀念列儂去世10周年並紀念其50歲生日的特別節目錄製歌曲《我呼喊出你的名字》。歌曲由傑夫·萊恩參與製作,萊恩本人、湯姆·佩蒂、喬·沃爾什還有吉姆·凱爾特納組建的超級樂團參與了錄音。[17]
1991年,斯塔爾在著名動畫系列片《辛普森一家》Brush with Greatness一集中亮相,並為約翰·休斯的電影《捲髮蘇》演唱了自己的歌曲 「你從不會知道」(You Never Know)。[18]1992年,林哥再次發行了一張個人專輯《時間花時間》,該專輯由菲爾·拉蒙、唐·沃思、傑夫·萊恩、皮特·愛舍、布賴恩·威爾遜和哈利·尼爾森等明星參與製作。[19]
1997年,斯塔爾在麥卡特尼的專輯《Flaming Pie》中客串。麥卡特尼為斯塔爾的亡妻莫林·斯塔基·泰格特寫了一首歌:《Little Willow》並要求了林哥繼續排練歌曲《美麗的夜晚》(Beautiful Night)。[20]《美麗的夜晚》排練第二天,兩人繼續留守錄音室,最終歌曲《Really Love You》成型,這是第一支被冠名McCartney/Starkey創作的歌曲。[21]1998年斯塔爾以水星商標發行了兩張專輯。錄音室專輯《垂直的人》標誌着一段與馬克·哈德森九年合作的開始。哈德森參與了專輯的製作,圓腦袋樂隊(the Roundheads)為專輯和聲。此外,眾多「特邀嘉賓」也參與了很多斯塔爾歌曲的錄製,包括馬丁、麥卡特尼、還有哈里森,這也是哈里森生前最後一次參與斯塔爾專輯錄製。大部分歌曲都是林哥和他的樂隊原創。喬·沃爾什和圓腦袋樂隊在林哥參與VH1講故事電視節目時露面,後來斯塔爾發布同名專輯。在節目中,斯塔爾演唱了經典老歌和自己的一些新歌,並談了談這些歌曲製作的幕後故事。[22]
二十一世紀
2002年,斯塔爾被引進打擊樂協會名人堂,加入了包括Buddy Rich和William F. Ludwig, Sr. and Jr.在內的精英團體。[23]2002年11月29日(哈里森逝世一周年),在倫敦Royal Albert Hall舉辦的喬治哈里森紀念演唱會上,斯塔爾演唱歌曲《Photograph》並翻唱了Carl Perkins的歌曲《Honey Don't》。[24]在2003年,斯塔爾和其樂隊的成員馬克·哈德森成立南瓜頭唱片公司。[25]公司擁有的簽約藝人不多,首先簽約的是Liam Lynch,他在2003年發布LP專輯Fake Songs。
在2003年和2004年,斯塔爾成為了名譽聖誕老人跟蹤者,在聖誕夜倫敦站扮作聖誕老人,北美空防司令部官員說, 他是「東方的一顆明星(Starr)」,為北美空防司令部的跟蹤聖誕老人的傳統做出了貢獻。[26]
2005年,利物浦城市委員會宣布拆毀斯塔爾Madryn街9號的兒時故居,因為其「並無歷史重要性」[27]城市委員會隨後宣布,拆除時將會一塊一塊磚地拆除並被保存。[28]2006年斯塔爾在Jerry Lee Lewis的二碟專輯《Last Man Standing》中亮相,專輯中他與Lewis翻唱了查克·貝里的《Sweet Little Sixteen》。[29]同年宣布,斯塔爾會出演Pow! Entertainment製作的一部動畫片,並在斯坦·李的漫畫中露面。[30]
2008年一月,斯塔爾發布專輯《Liverpool 8》,隨後斯塔爾的律師宣布馬克·哈德森不會再與斯塔爾合作,隨後哈德森退出2006年樂隊的巡演工作,轉做電視節目《The One: Making a Music Star》的音樂指導。 據Palmier兩人的不和是由於音樂理念的不同。[31]2008年10月10日,斯塔爾在其網站上發布視頻表示自己由於日益繁忙的事業,將不再會接受郵寄簽名。[32]
2009年,四月四日,在大衛·林奇舉辦的慈善演唱會《改變在其中發生》,斯塔爾與麥卡特尼重聚。與麥卡特尼合作壓軸獻唱《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最後大合唱《I Saw Her Standing There》和《宇宙之觀》。[33]
在微軟2009年6月1日舉辦的E3峰會上斯塔爾和小野洋子,麥卡特尼和哈里森的遺孀Olivia Harrison出席了遊戲披頭士:搖滾樂團的記者招待會。[34]斯塔爾是單飛生涯中擁有英國冠軍單曲最少的披頭士成員,同時也是唯一沒有冠軍專輯的前披頭士成員,但擁有數支在美國榜上衝擊到過第二的單曲。他在英國打榜最好的專輯是《情感之旅》和《Ringo》,後者在美國曾上升到第二,這是斯塔爾在美國專輯榜上的最好成績。在美國,斯塔爾的單曲成績優異,斯塔爾發行的單曲曾連續7次進入前十,分別是《It Don't Come Easy》(第4)、 《Back Off Boogaloo》(第9)、《Photograph》(第1)、《You're Sixteen》(第1)、《Oh My My》(第5)、《Only You (And You Alone)》(第6)以及《No No Song》(第3),這個成績在四名披頭士成員中,僅次於麥卡特尼,麥卡特尼曾經連續8隻單曲進入前十。
2009年九月,斯塔爾在專輯《The Official BBC Children in Need Medley》中再次為托馬斯火車頭配音。這成為了他單飛生涯中參與製作的首隻英國榜冠軍單曲(不包括斯塔爾獻唱,但以其他歌手之名發行的單曲)。[35]
2010年,斯塔爾發布第15張個人專輯《Y Not》,其中包括歌曲《與我同行》(Walk with Me),並且麥卡特尼也參與和聲。[36]同年,斯塔爾在海地地震賑災行動中擔任名人電話接線員。[37]2010年7月7日,林哥在電台城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全明星樂隊演唱會慶祝其70歲生日,邀請了親朋好友上台,其中包括小野洋子和他的兒子扎克,麥卡特尼也驚喜亮相,將演唱會引向高潮。[38]
斯塔爾翻唱了巴迪·霍利的《Think It Over》,收錄在致敬霍利的專輯《聽我說:巴迪·霍利》中,專輯在2011年9月6日發行。2012年1月30日,他發布了專輯Ringo 2012同年,斯塔爾宣布樂隊將會在2013年舉辦環太平洋巡演,並確定了新西蘭,澳大利亞和日本的巡演日期。這是他1996年以來首次在日本演出,也是首次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演出。[39]
個人生活
當斯塔爾在1965年與莫林結婚時,愛潑斯坦是伴郎,林哥的繼父Harry Graves與哈里森做見證人。[40]兩人的婚後生活不久就被the Chicklettes寫成了一首美國滑稽歌曲《Treat Him Tender, Maureen》。[41]斯塔爾和泰格特共有三個孩子:扎克(1965年9月13日出生)、傑森(1967年8月19日出生)還有李(1970年11月11日出生),其三名兒女於倫敦的公立婦幼醫院—夏洛特皇后與切爾西醫院誕生的。[42]1971年,斯塔爾買下了列儂在伯克郡提滕和斯特公園的舊居,並搬進去生活。[43]由於斯塔爾的不忠,夫妻於1975年離婚。[44]泰格特因白血病於1994年去世。[45]
1980年,在拍攝電影《Caveman》期間,斯塔爾結識了女演員芭芭拉·巴赫並於1981年4月27日結婚。[46]1985年扎克有了女兒塔提亞·斯塔基,斯塔爾成為了披頭士四人中第一個當上爺爺的人。[47]扎克·斯塔基也是鼓手,在他爸爸不在時,他經常和誰人樂隊的凱思·穆恩合作。[48]扎克也參加了林哥的多次巡演。[49]
斯塔爾和巴赫常在洛杉磯、薩里郡克蘭利與摩納哥的家中度日。[50]在2011年周日時報財富榜中,斯塔爾以大約1.5億的身價位列第56位。[51]
電影生涯
斯塔爾的演技飽受稱讚,導演兼製片人Walter Shenson認為他是一位「天生就具備非凡演技的演員」。[52]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斯塔爾已經成了電影行家。[53]除了在披頭士的五部電影中展露演技外,斯塔爾還出演了電影《Candy》(1968),《The Magic Christian》 (1969),《Blindman》(1971),《Son of Dracula》(1974)以及《Caveman》(1981)。[54]1971年,他在弗蘭克·扎帕的電影《200 Motels》中飾演Larry the Dwarf一角,並在哈里·尼爾森的動畫電影《The Point!》中亮相。[55]他在電影《That'll Be the Day》 (1973)飾演一名英國男痞,他也在Martin Scorsese的關於1976年樂團樂隊告別演唱會的紀錄片《The Last Waltz》中亮相。[56]
斯塔爾還在Ken Russell的電影《Lisztomania》(1975)中飾演「教皇」,並於1984年在麥卡特尼的作品《代我問候布勞德街》中飾演自己。[57]斯塔爾在1978年電視節目Ringo(1978)中扮作Ognir Rrats,這台電視節目根據王子與貧兒情節製作。[58]斯塔爾還在1979年誰人樂隊紀錄片《The Kids Are Alright》的採訪部分與鼓手Keith Moon一起出現。[59]
獲得獎項
1965年,林哥與披頭士其他成員被伊麗莎白女王授予大英帝國勳章員佐勳章(MBE)[60] 並於10月26日白金漢宮接受勛銜。他作為披頭士成員憑藉1964年的電影辛勞一夜獲得BAFTA新人獎。1971年披頭士憑藉電影Let It Be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由Brian A. Skiff於1984年8月31日在洛厄爾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以斯塔爾的名字命名為4150 Starr。[61]斯塔爾在1989年憑藉在動畫片《閃光時間車站》中飾演列車員先生的出色表現獲得日間艾美獎提名。[62]
1988年,披頭士進入搖滾名人堂。[63]隨後,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和斯塔爾分別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15年以個人音樂家的身份進入搖滾名人堂(但前三人是以Performer身份入選,斯塔爾是得到Award for Musical Excellence而入選)。[64]在第50屆格萊美獎,斯塔爾、喬治·馬丁和其子吉爾斯·馬丁憑藉披頭士專輯《Love》獲得了最佳精選集獎項。2008年11月9日,斯塔爾代表披頭士在摩納哥舉行的世界音樂獎頒獎典禮上領獎。2010年2月8日,他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星星,他的星就位於北藤街(North Vine)上的Capitol錄音大樓前,在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的星星旁邊。[65]
個人專輯
- 錄音室專輯
- 《Sentimental Journey》(1970年3月27日)
- 《Beaucoups of Blues》(1970年9月25日)
- 《Ringo》(1973年11月2日)
- 《Goodnight Vienna》(1974年11月15日)
- 《Ringo's Rotogravure》(1976年9月17日)
- 《Ringo the 4th》(1977年9月30日)
- 《Bad Boy》(1978年6月16日)
-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1981年11月20日)
- 《Old Wave》(1983年6月16日)
- 《Time Takes Time》(1992年5月22日)
- 《Vertical Man》(1998年6月15日)
- 《Ringo Rama》(2003年3月24日)
- 《Choose Love》(2005年6月7日)
- 《Liverpool 8》(2008年1月14日)
- 《Y Not》(2010年1月12日)
- 《Ringo 2012》 (2012年1月30日)
- 《Postcards from Paradise》(2015年3月31日)
影片
- The Beatles Come to Town (1963) (短片) – 與the Beatles
- 《A Hard Day's Night》 (1964) – 與the Beatles
- 《Help!》 (1965) – 與the Beatles
- 《Reflections On Love 》(1966) (短片)
-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7) – 與the Beatles
- 《The Beatles Mod Odyssey (1968) (短片) – 與the Beatles
- 《Yellow Submarine》 (1968)- 與the Beatles
- 《Candy》 (1968)
- 《The Magic Christian》 (1969)
- 《Let It Be》 (1970) (紀錄片) – 與the Beatles
- 《Music!》 (1971) (紀錄片)
- 《200 Motels》 (1971)
- 《Blindman》 (1971)
- 《The Point!》 (1971) (自製影片旁白)
- 《Did Somebody Drop His Mouse?》 (1972) (短片)
- 《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 (1972) (紀錄片)
- 《Born to Boogie》 (1972) (紀錄片) (也是導演)
- 《That'll Be the Day》 (1973)
-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1973) (紀錄片)
- 《Son of Dracula》 (1974)
- 《Lisztomania》 (1975)
- 《The Day the Music Died 》(1977) (紀錄片)
- 《The Beatles and Beyond》 (1977) (紀錄片)
- 《Sextette》 (1978)
- 《Ringo》 (1978) 電視電影
- 《The Last Waltz》 (1978) (紀錄片)
- 《The Kids Are Alright》 (1979) (紀錄片)
- 《Caveman》 (1981)
- 《The Cooler 》(1982) (短片)
- 《Give My Regards to Broad Street》 (1984)
- 《湯瑪士小火車》 (1984-1986) (英國 和 美國 旁白: 第一季、第二季。)
- 《Water》 (1985) (Cameo)
- 《Alice in Wonderland》 (1985)
- 《Sun City/The Making of Sun City 》(1986) (紀錄片)
- 《Queen》: The Magic Years (1987) (紀錄片)
- 《Walking After Midnight (1988) (紀錄片)
- 《The Return of Bruno》 (1988)
- 《Shining Time Station》 (1989) (Mr. Conductor)
- 《辛普森一家》 (1991)
- 《The Beatles Anthology》 (1995) (紀錄片) – 與the Beatles
- 《Concert for George》 (2003) (紀錄片)
- 《Oh My God (2009) (紀錄片)
- 《George Harrison: 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 (2011) (紀錄片)
注釋
參考資料
- ^ Hunter Davies,The Beatles –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Granada Publishing Ltd. 1979,p. 224
- ^ Harry (2004) p44
- ^ Harry 2004,第91–93頁.
- ^ "People" section. Time. [2013-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31).
- ^ AppleRecords-British Vinyl Releas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6).
- ^ 6.0 6.1 Harry (2004) pp180-81
- ^ Ringo Starr,an Annotated Discography. Meltingpot.fortunecity.com. [200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31).
- ^ 8.0 8.1 《Circus》 – Circus Raves,No 115,August 1975. "Ringo forms 'Startling' New Label",page 13.
- ^ Ring O' Records Discography. Rarebeatles.com. [200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 ^ 10.0 10.1 Benneham, David. In Their Own Words: The Beatles – After the Break-up. Omnibus Press. 1991: 23. ISBN 0-7119-2558-5.
- ^ Clayson 2005,第301頁.
- ^ Harry 2004,第135頁.
- ^ Clayson 2005,第24頁.
- ^ Harry 2004,第136頁.
- ^ 15.0 15.1 Harry 2004,第7頁.
- ^ Clayson 2005,第345頁.
- ^ Harry 2004,第226頁.
- ^ Harry 2004,第315–316: "Brush with Greatness"; 178:"Curly Sue" and "You Never Know"頁.
- ^ Harry 2004,第334–337頁.
- ^ Harry 2004,第236:"Little Willow"; 83–84: "Beautiful Night"頁.
- ^ Harry 2004,第275頁.
- ^ Harry 2004,第358頁.
- ^ Percussive Arts Society: Hall of Fam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7).
- ^ Harry 2003,第138–139頁.
- ^ Ringo Starr Forms New Label. Tourdates.co.uk.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7).
- ^ Phillips, Michael. 'Starr' helps NORAD track Santa (新聞稿). US Air Force. 2003-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2).
- ^ Ringo birthplace to be bulldozed. BBC News. 2005-09-09 [2013-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 ^ Clover, Charles. Ringo Starr's old house to be taken down and stored as 11 streets are demolished.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5-09-19 [2008-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 ^ Artists First CD AFT 20001-2, track 9, 2006
- ^ Ringo Starr, Superhero. Geeksofdoom.com. 2007-01-17 [201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5).
- ^ Starr to put solo material online. BBC News. 2007-06-19 [200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Ringo Starr to stop signing autographs. [200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30).
- ^ Concert Review: Change Begins Withi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9-04-05 [2009-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9).
- ^ Terdiman, Daniel. How 'Beatles: Rock Band' came together. CNET. 2009-06-04 [200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 ^ Lucy Connolly. Puppet on a sing. The Sun (London). 2009-11-21 [200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4).
- ^ Kreps, Daniel. Ringo Starr Recruits Paul McCartney for New Album 'Y Not'. Rolling Stone. 2009-11-19 [201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8).
- ^ Oldenburg, Ann. George Clooney explains 'Hope for Haiti' celebrity phone bank. USA Today. 2010-01-22 [2010-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 ^ Cashmere, Paul. Ringo Starr Turns 70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His Friends. undercover.com. 2010-07-10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2).
- ^ Ringo Starr & His All Starr Band To Tour The Pacific Rim In 2013. RingoStarr.com. 2012-10-17 [2012-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4).
- ^ Clayson 2005,第141頁; Gould 2007,第263頁.
- ^ Clayson 2005,第142頁.
- ^ Harry 2004,第322–325頁.
- ^ Norman 2008,第615頁.
- ^ Clayson 2005,第256–258頁; Gould 2007,第604頁.
- ^ Clayson 2005,第362頁.
- ^ Clayson 2005,第291–292, 304頁.
- ^ Zak Starkey's Biography. Kathy's Zak Starkey Site. [2009-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Clayson 2005,第281頁.
- ^ Clayson 2005,第374–375頁.
- ^ Harry 2004,第162頁.
- ^ Coxon, Ian. Sunday Times Rich List 2011. The Sunday Times. 2011-05-08 [201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Clayson 2005,第125頁.
- ^ Clayson 2005,第125, 145頁.
- ^ Harry 2004,第99–100: Candy; 244–245: The Magic Christian; 88–89: Blindman; 316–317: Son of Dracula; 106–108: Caveman頁.
- ^ Harry 2004,第268: The Point!, 373: 200 Motels頁.
- ^ Harry 2004,第235: The Last Waltz, 331: That'll Be the Day頁.
- ^ Harry 2004,第206: Give My Regards to Broad Street; 236: Lisztomania頁.
- ^ Harry 2004,第281–282: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頁.
- ^ Wilkerson, Mark; Townshend, Pete. Amazing Journey: The Life of Pete Townshend. Bad News Press. 2006: 611 [2013-08-17]. ISBN 978-1-4116-77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 ^ 第43667號憲報. 倫敦憲報 (Supplement). 1965-06-04: 5486–5489 [2009-10-21].
- ^ (4150) Starr.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2013-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Ingham 2009,第143頁.
- ^ Harry 2004,第297–298頁.
- ^ Starr set for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honour?. contactmusic.com. 2007-09-03 [2008-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1).
- ^ The Official Hollywood Walk of Fame Star Find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0 February 2010.
文獻
- The Beatles. The Beatles Anthology.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0. ISBN 978-0304356058.
- Clayson, Alan. Ringo Starr: A Life 2nd. Sanctuary. 2005 [2001]. ISBN 978-1-86074-647-5.
- Gould, Jonathan. Can't Buy Me Love: The Beatles, Britain and America First Paperback. Three Rivers Press. 2007 [2022-08-31]. ISBN 978-0-307-3533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9).
- Harry, Bill. The George Harrison Encyclopedia. Virgin Books. 2003. ISBN 978-0-7535-0822-0.
- Harry, Bill. The Ringo Starr Encyclopedia. Virgin Books. 2004. ISBN 07535-08435.
- Ingham, Chris. The Rough Guide to The Beatles 3rd. Rough Guides. 2009. ISBN 978-1-84836-525-4.
- Lewisohn, Mark. The Beatles Recording Sessions. Harmony Books. 1988. ISBN 0-517-57066-1.
- Macdonald, Ian. The Beatles' Records. Revolution in the Head 1. Vintage. 2008. ISBN 978-0-099-52679-7.
- Manning, Sean. Rock and Roll Cagematch: Music's Greatest Rivalries, Decided. Crown Publishing Group. 2008. ISBN 978-0307396273.
- Miles, Barry. Many Years From Now. Vintage-Random House. 1997. ISBN 0-7493-8658-4.
- Norman, Philip. John Lennon: The Life. ECCO (Harper Collins). 2008. ISBN 978-0-06-075401-3.
- Spitz, Bob. The Beatles: The Biograph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 ISBN 978-031680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