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璵 (北朝)
李璵(482年—553年),字道璠,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北魏散騎常侍、定州刺史、驃騎大將軍、安城文恭伯李韶長子,北魏、東魏官員。
生平
李璵溫和文雅有見識和度量,永平二年(509年)以太尉行參軍為起家官,屢次升遷至尚書倉部郎中。汝南王元悅擔任司州牧時,因為元悅稟性粗率懶散,才情與見識不倫不類,朝廷認為李璵兼具才具與名望,熟悉政務,就提拔李璵為司州長史,同時處理司州的事務,李璵很了解輔佐上級的方法,因此又被任命為司州別駕,後轉任光祿少卿。永安初年,李璵以光祿少卿兼任度支尚書,承襲了父親的安城縣伯爵位,又出任司徒右長史,仍然兼任度支尚書。東魏遷都鄴城後,朝廷將李璵留在後方,監管負責國家儲存的文書和財物,到了運送宮殿宗廟的木材時,李璵以明智幹練而被稱道,因而加號征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不久又兼任給事黃門侍郎,監督主管國家藏書。李璵後來外任驃騎大將軍、東徐州刺史,處理政事清簡,無為而治,百姓和官吏依戀他。任期結束後,李璵返還,以年老有病,不再追求在仕途中進取。北齊接受禪讓時,召回李璵兼任前將軍,引導百官在圜丘行禮,又讓李璵代理護軍,陪同齊神武帝高歡的神主進入太廟。李璵不願在兩個朝代做官,雖然以年老且德高望重被北齊徵召,事情辦完就謝絕朝見皇帝。齊文宣帝高洋也曾命令李璵參與華林宴,訪問從前的典章制度,十分尊重他。天保四年(553年),李璵去世,虛歲七十二[1][2][3]。李璵的子孫繁盛眾多,往來出行的人稱他的住宅為李東徐村[4]。
家族
父母
兄弟姐妹
子女
參考資料
- ^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長子璵,字道璠,襲。武定中,驃騎大將軍、東徐州刺史。
- ^ 《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李璵,字道璠,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之五世孫。父韶,並有重名於魏代。璵溫雅有識量。釋褐太尉行參軍,累遷司徒右長史。及遷都於鄴,留於後,監掌府藏,及撤運宮廟材木,以明干見稱。累遷驃騎大將軍、東徐州刺史。解州還,遂稱老疾,不求仕。齊受禪,追璵兼前將軍,從於圜丘行禮。璵意不願策名兩朝,雖以宿舊被徵,過事即絕朝請。天保四年卒。
- ^ 《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長子璵,字道璠,溫雅有識量。魏永平二年,釋褐太尉府行參軍,累遷尚書倉部郎中。後汝南王悅為司州牧,悅性質疏冗,情識不倫,朝廷以璵器望兼美,閒於政事,擢為悅府長史,兼知州務。甚得毗贊之方,因除司州別駕。遷光祿少卿,永安初,以本官兼度支尚書,襲封安城縣伯,又除司徒右長史,仍兼尚書。及遷都於鄴,留璵於後,監掌府藏,及撤運宮廟材木,以明干見稱。加征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尋兼給事黃門侍郎,監典書事。出為東徐州刺史,為政清靜,人吏懷之。解州還,以老疾,不求仕進。齊受禪,追璵兼前將軍,導從於圜丘行禮。又攝護軍,陪神武神主入太廟。璵意不願策名兩朝,雖以宿德耆舊被徵,過事即絕朝請。文宣亦曾命璵預華林宴,顧訪舊事,甚重之。天保四年卒,年七十二。
- ^ 《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璵子孫繁衍,行人號其宅為李東徐村。
- ^ 滄州市文物局編. 《沧州出土墓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年8月: 十四–十六. ISBN 978-7-03-019523-4 (中文(中國大陸)).
- ^ 《北史·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因上言房謨、鄭述祖、李道璠三家,理宜從法,竊以謨立身清白,履行忠謹;鄭仲禮嚴祖庶兒,晚始收拾;李世林生自外養,屬絕本宗。三人特乞罪止一房,魏帝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