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陶瓷
朝鮮陶瓷開始於隆起文土器[1]。9世紀後期,統一新羅從中國引進制瓷技術,是世界上最早引進製瓷技術的國家之一[2]。12世紀,青瓷在朝鮮半島的發展達到鼎盛,創造出翡色青瓷、鑲嵌青瓷等獨具特色的高麗青瓷。高麗也因此成為蜚聲海外的東亞瓷器出口國。學術界有觀點認為高麗青瓷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其母體宋代青瓷[3][4][5]。朝鮮王朝時期,朝鮮陶瓷在「尚白」的風尚下由青瓷經粉青沙器過渡到朝鮮白瓷。通過學習、借鑑中國瓷器,朝鮮燒制出純白瓷、鑲嵌白瓷、鐵畫白瓷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瓷器品種,並結合本民族審美藝術創造出朝鮮白瓷獨具特色的風格。[6]:129。
朝鮮陶瓷對日本陶瓷的發展影響甚大。日本古墳時代的須惠器,以及萬曆朝鮮戰爭之後的有田燒、薩摩燒等都是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7][8][9]。萬曆朝鮮戰爭期間,朝鮮瓷匠將製瓷技術從朝鮮傳入日本,使日本從陶器時代進入瓷器時代[10]:163[7][8]。
遠古時期
目前所知朝鮮半島最早的陶器大約出現於公元前8000年[11]。隆起文土器被認為是朝鮮半島最早期的陶器[1]。新石器時期的朝鮮陶器與俄羅斯遠東、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日本列島出土的陶器相似,是一種露天燒制的,燒成溫度在600℃至800℃之間的低溫軟陶。這時期的朝鮮陶器有簡單的幾何裝飾紋,主要是櫛紋(或篦紋),也有少量繩紋。西海岸地區出土的櫛文陶器是這一時期朝鮮陶器的代表。櫛文陶器大多是通過泥條盤築法成型的紅褐色或灰褐色大口深腹尖底、圓底或平底器皿,一般使用含有大量雲母的沙質黏土為胎土。為增強強度,少量櫛文陶器在胎土中也摻加石棉或滑石 [6]:3-4[12]:5-6。
青銅器時期,朝鮮陶器的燒成溫度升高到了700℃至900℃之間。由於這一時期的朝鮮陶器不帶有紋飾,學術界稱之為「無紋陶器」。韓國學界認為這一時期陶器從有紋到無紋轉變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提高陶器製作效率而省略了繁縟的紋飾。出土的無紋陶器有瓮、圓低壺、高杯、長頸壺、短頸壺等器型。前期的無紋陶器多為褐色粗陶。在無紋粗陶之後,朝鮮半島還出現了更為精緻的紅色和黑色的研磨陶器。咸鏡北道地區還有少量彩陶出土。[6]:6[12]:6
前三國時期
前三國時期的鐵器時代是朝鮮陶瓷史的一個里程碑階段,以帶有按壓紋的軟陶、硬陶和灰陶為代表。這一時期的陶器不再是露天燒制,而是在相對封閉的燒制溫度可以達到1000℃以上的龍窯燒制。由於燒制技藝的改進,這一時期的朝鮮陶器顏色由褐色變為灰青色或灰色,硬度也得到加強,在敲擊時能發出清脆的聲音。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朝鮮陶器在這一時期得以大量地生產,並開始出現了輪制技術和陶拍等工具。[6]:11-12
鐵器時代的朝鮮陶器延續了前期無紋陶瓷的無紋特色,不過這一時期也開始出現用拍打形成的印紋。韓國學術界稱之為「打捺紋」。慶尚南道金海市會峴里貝冢、首爾江東區風納洞、京畿道陽平郡大心裡、釜山朝島貝冢、海南郡谷里貝冢等都是這一時期的遺址[6]:11-12。
三國時期
高句麗陶器以軟陶和黑色系列硬陶為主,器型以寬口、平底,實用性很強的罐類居多。四耳壺是高句麗陶器代表性的器型。紋飾方面,高句麗陶器以波浪紋、齒紋、繩紋等為主。早期高句麗陶器多為夾砂無釉粗陶,中期多為夾細砂陶和泥質灰陶,並出現了釉陶。施以鉛釉的黃褐釉陶是高句麗代表性的釉陶。韓國學界認為這是受中國六朝時期彩陶的影響。後期的高句麗陶器在器型上變得更加多樣化,出現了雙耳壺、大口瓮、陶枕、陶硯等。[6]:14[12]:49
百濟陶器以席紋陶器最為有特色,此外還有高句麗的褐色有耳陶器以及鐵器時代延續下來的灰陶。遷都到熊津後,百濟與中國南朝交往頻繁。高足杯、三足器、器台等器型顯示出中國元素的影響。遷都泗沘後,由於佛教在百濟的興起,佛教用於藏骨用的骨壺製作數量大為增加。[6]:15-19
新羅陶器是種燒成溫度在1000℃以上的硬質灰陶,結構緻密,強度大,近似炻器。早期新羅陶器主要採用泥條盤築的方法進行成型,4世紀中葉開始使用輪製成型方法。新羅陶器不施釉,而是通過高溫將胎土中的二氧化硅玻化,在陶器表面形成與釉一樣的光滑效果。新羅陶器器型多為高足杯、長頸壺、器台等,大部分器皿無紋。由於厚葬的習俗,新羅出土陶器中有很多車型、舟型、人偶等異形陶器。[6]:21-26[12]:176
新羅統一三國後,其陶器開始施黃色和綠色釉,並有各種紋樣。佛教的盛行使統一新羅的骨壺比三國時期更加華麗、精緻[6]:28-31[12]:214。受唐三彩的影響,統一新羅時期出現了名為「新羅三彩」的三彩釉陶[13]。9世紀後期,新羅開始從中國江浙地區輸入青瓷、黑瓷和白瓷等瓷器,以及製瓷技術。朝鮮陶瓷從此進入瓷器時代[14]:2。
高麗王朝
高麗青瓷
早期朝鮮半島西部和南部海岸生產的青瓷主要是效仿中國浙江的越窯。韓國學者鄭良謨所著的《高麗青瓷》將早期高麗青瓷分為玉璧底優質青瓷和粗質綠青瓷兩個系統。玉璧底優質青瓷由於造價昂貴,產量有限,主要用於滿足上層社會需求。相反,綠青瓷產量大價格便宜,成為普通民眾的日用品。全羅南道康津的青瓷窯是這一時期優質青瓷窯的代表。這裡生產的青瓷釉色漂亮,胎質緻密,其中的上品已經接近高麗青瓷鼎盛時期的翡色(翡翠色)。[14]:2-3
10至11世紀,高麗青瓷的製作工藝得到發展與完善,並開始高麗化。繼康津窯之後,全羅北道扶安郡保安面一帶的瓷窯也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官窯[14]:3。文宗執政期間(1046-1082年),高麗青瓷進入興盛期。從11世紀中期開始,高麗青瓷顯示出曲線柔和的高麗精緻風格。與此同時,高麗青瓷的燒制技術也開始逐漸趕超宋朝[14]:15-17。
12世紀前期,純色高麗青瓷進入鼎盛時期。隨着高麗青瓷還原燒制技術變得更加精湛,青瓷釉色逐漸變亮,12世紀初接近翡色。仁宗元年(1123年),北宋徽宗年間到訪高麗的使臣隨員徐兢在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三十二器皿條對高麗青瓷作了褒獎:「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近年以來製作工巧,色澤尤佳……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為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為此物最精絕。」宋代太平老人所著的《袖中錦》將高麗青瓷稱為「高麗秘色」,並將其列為天下第一的物品之一:「監書、內酒、端硯、徽墨、洛陽花、建州茶、蜀錦、定瓷、浙漆、吳紙、晉銅、西馬、東絹、契丹鞍、夏國劍、高麗秘色……皆為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及。」[14]:17-18[15][6]這一時期的高麗青瓷釉色半透明,幾乎無開片。由於胎土瓷化得好,青瓷胎質變得更加緻密。此外,高麗青瓷在器形方面也擺脫了中國青瓷的影響,顯示出端雅的高麗風格。韓國學界將這一時期視為高麗青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14]:3。
12世紀中葉,隨着高麗青瓷鑲嵌技法的日趨成熟,鑲嵌青瓷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形成高麗陶瓷發展史的第二個高峰。這一時期的高麗青瓷釉色透亮,並出現開片。器形方面顯示出流暢、柔和的高麗風格,擺脫了稜角犀利的中國陶瓷的影響。12世紀後半期,鑲嵌青瓷已發展成為高麗代表性陶瓷,被大量批量生產。與此同時,高麗青瓷的鑲嵌方法與紋樣也日趨繁多,主紋與從屬紋開始一起使用,傳統的印花雲鶴紋、折枝紋以及牡丹唐草紋等紋樣也鑲嵌得更加精巧,從而形成高麗青瓷獨有的風格。[14]:21[16]
1231年蒙古入侵高麗後,高麗文化遭到極大破壞,高麗青瓷開始從鼎盛走向衰退。1330年後,高麗青瓷開始進入極度衰退,後發展成為朝鮮王朝粉青沙器的母體。[14]:22-25[17]
高麗白瓷
早在三國時期,中國的白瓷就已經流入朝鮮半島。百濟武寧王陵、慶州皇龍寺遺址等都有中國白瓷出土。高麗白瓷的器型、紋樣、燒制方法等與高麗青瓷相似,但使用白色高嶺土為原料,其質量和產量都不如高麗青瓷。韓國學界認為高麗從10世紀前半葉開始燒制白瓷。早期的高麗白瓷主要是玉璧底,一種唐代中晚期比較流行的碗式。京畿道龍仁西里窯址出土了很多玉璧底白瓷,主要是盤、碗類,也有壺、瓶、盒、祭器等。[6]:60-61[12]:217
11世紀後半葉的高麗白瓷多為軟瓷,器壁薄。受燒制技藝的局限,這一時期的高麗白瓷釉色純度不高,微閃黃色,並有脫釉現象。12世紀,隨着高麗青瓷鼎盛期的到來,高麗成功燒制出翡色青瓷和鑲嵌青瓷,高麗白瓷的燒制技藝也逐漸得到很大的提高。白瓷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得多樣化,紋樣裝飾主要有無紋、陰刻、陽刻、鑲嵌等。12世紀中葉後,隨着鑲嵌青瓷的興起,陰刻、陽刻和無紋白瓷逐漸被鑲嵌白瓷所替代。鑲嵌白瓷使用的是硬質胎土,高麗白瓷的質地也隨之變硬,器壁變厚。與此同時,之前的脫釉問題也得到很大的改善。13世紀後半葉至14世紀末,隨着高麗陶瓷的衰退,高麗白瓷也開始停燒。[6]:61-63[12]:217
朝鮮王朝
粉青沙器
14世紀末期,以全羅南道康津和全羅北道扶安官窯為中心的高麗陶瓷工藝由於高麗王朝的沒落遭到很大的破壞。流散到全國各地的瓷匠,開始按各自的偏好在各地小規模建窯製瓷。傳統鑲嵌青瓷工藝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更趨實用化的粉青沙器。[18][19][20]
粉青沙器是在與青瓷相同或更灰黑色的胎面上浸漬或塗刷一層化妝土,然後進行各種風格的裝飾,主要有鑲嵌、印花、剔花、刻花、鐵鏽花、刷制等技法。世宗統治時期,粉青沙器發展達到高潮。16世紀40年代,隨着白瓷成為朝鮮陶瓷的主流後,粉青沙器開始逐漸消失。[18][21]
朝鮮白瓷
朝鮮王朝成立後,白瓷逐漸成為朝鮮陶瓷的主流。韓國學者姜敬淑所著的《粉青沙器研究》認為,15世紀前半葉,朝鮮純白瓷與粉青沙器在同一瓷窯燒制。不過與裸燒的粉青沙器不同,白瓷是用匣缽裝燒,因此比粉青沙器更為精緻[6]:161[22]:25。據《朝鮮王朝實錄》「世宗七年(1425)二月十五日」條記載,世宗時期明仁宗要求派往朝鮮的中國使臣帶朝鮮白瓷回國。可見朝鮮白瓷的燒制技術在世宗時期已經很成熟,能夠燒制出質高量的白瓷[6]:189[23]。不過這一時期白瓷的產量很少,僅供朝鮮宮廷御用或作為貢品生產。15世紀後半葉,朝鮮在廣州設置官窯後,白瓷開始批量生產[6]:162。12世紀出現的高麗青瓷鑲嵌技法在朝鮮王朝初期在白瓷燒制中得到延續與發展,出現了鑲嵌白瓷。不過由於在坯胎上直接描繪紋飾的青花白瓷技法的興起,鑲嵌白瓷從15世紀後半葉開始斷燒[6]:163-164。
朝鮮早期的青花白瓷主要是效仿中國青花瓷,並逐漸使其朝鮮化[6]:106。世宗時期,朝鮮就開始致力於本土青花料的開採與開發,世祖十三年(1467)左右,設於京畿道廣州的朝鮮官窯就已經成功燒制出青花瓷。朝鮮文人成俔(1439-1504年)在其《慵齋叢話》中說:「世宗朝御器專用白瓷,至世祖朝雜用彩瓷,求回回青於中國,畫尊、罍、杯、觴與中國無異。」不過由於青花料價格昂貴,朝鮮朝廷將青花瓷列為禁售、禁用的奢侈品。然而朝鮮對青花瓷的喜愛使這種禁令收效甚微。16世紀,朝鮮白瓷的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青花瓷卻因青花料的缺乏而產量縮減[6]:191-196[19][21]。17世紀,由於後金的入侵,青花料無論是從中國進口還是本土開採都變得非常艱難[6]:196-197。在這種背景下,使用氧化鐵為顏料,與青花瓷裝飾方法相同,裝飾效果相近的鐵畫白瓷,在崇尚節儉的風氣之下,逐漸替代了青花瓷。朝鮮白瓷也開始庶民化[6]:178-181。17世紀末至18世紀上半葉的朝鮮白瓷釉面開始更加清透,坯胎顏色變得更白。其潔白度為朝鮮白瓷最高,被稱為「雪白瓷」[6]:197[21]。18世紀中葉的正祖時期,由於朝鮮本土青花料的大量發現,青花白的產量開始增加,鐵畫白瓷產量則出現減少[6]:182[19]。不過,青花白瓷在青花料的使用上非常淡雅、節約,紋飾方面也更具朝鮮風格[6]:197-198[21]。
由於官窯需要大量木材為燃料,朝鮮官窯一般隨柴薪周期每10年「更移他處」。英祖二十八年(1752),朝鮮停止了這種做法,將官窯固定在廣州分院裡。原本貴族化的白瓷開始被大眾化地批量生產。青花白瓷也隨着青花料供應的增加而產量提高。朝鮮白瓷在這一時期瓷土純白,胎質縝密,釉色變青,被稱為「分院器」。這一時期,朝鮮還成功燒出頗具特色的青花、釉里褐和釉里紅並用的釉里三色。高宗二十年(1883),運營了400餘年的朝鮮官窯民營化,退出歷史舞台[6]:199-201[19][21]。
近代
近代,由於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衝擊,包括朝鮮陶瓷在內的傳統工藝技術開始面臨空前的危機。19世紀前後,西方和日本生產的瓷器開始進入朝鮮市場,擠占傳統朝鮮陶瓷生存空間。日韓合併後,於1911年設立「中央試驗所」,並在朝鮮原料豐富的地區建設工廠以新的生產方式大規模生產陶瓷。由於日本茶道與朝鮮傳統陶瓷的淵源,古董仿造品市場因日本人對朝鮮傳統陶瓷的熱情也變得非常紅火[24]。
與此同時,日本人對朝鮮古窯址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與挖掘。包括全羅北道扶安郡12-13世紀的高麗青瓷古窯址和15世紀的粉青沙器古窯址在內的許多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時期的窯址遭到公然盜掘。1927年,日本人對忠清南道雞籠山粉青沙器鐵畫紋樣古窯址進行挖掘後,該古窯址已經蕩然無存[6]:212-213。
對日本陶瓷的影響
根據考古發現,5世紀前半葉的日本古墳時代,朝鮮半島窯窟和轆軲成型製陶技術傳人日本。根據矢部良明所著的《日本陶瓷史概述》,這種更為先進的製陶技術完全不同於日本以往野地燒陶的方法,使用轆軲成型技術,在1000℃-1100℃的高溫還原焰中燒制出質地堅硬,形態美觀的陶器,「須惠器」。須惠器的製作技術後傳播到日本全國,開啟了日本製陶新技術的先河。由於須惠器來自朝鮮半島,這種新陶器在日本曾一度被稱為「朝鮮土器」。[7][8][9]
16世紀末,豐臣秀吉發動萬曆朝鮮戰爭,期間大量掠奪朝鮮瓷匠到日本發展製瓷業。萬曆朝鮮戰爭之前,日本陶瓷依然處在製陶技術階段。萬曆朝鮮戰爭之後,朝鮮瓷匠將製瓷技術帶往日本並在日本成功發現製瓷所需的高嶺土,燒制出日本陶瓷史上的首件瓷器。日本陶瓷從此由陶器時代進入瓷器時代。有田燒、薩摩燒等日本知名瓷器都是朝鮮人在日本開創。[7][8][10]:163
參考文獻
- ^ 1.0 1.1 Sarah M. Nelson. Korean Social Archaeology: Early Villages. Jimoondang. 2004. ISBN 978-89-88095-01-0 (英語).
- ^ 趙征. 高丽青瓷的艺术魅力.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 2013年8月第33卷第3期.
- ^ 劉毅. 高丽青瓷的几项突出成就. 《中原文物》. 2004年第3期.
- ^ 東方曉. 出于蓝又胜于蓝的高丽青瓷. 《東方收藏》. 2012年05期.
- ^ 馬爭鳴. 镶嵌青瓷的无穷魄力. 《收藏家》. 2003年06期.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金銀珍. 《影响学视阈下的朝鲜白瓷》.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5年10月. ISBN 978-7-5608-6059-6.
- ^ 7.0 7.1 7.2 7.3 郭富純. 论朝鲜制陶技术对日本陶瓷文化的影响. 《收藏家》. 2009年第11期.
- ^ 8.0 8.1 8.2 8.3 王明星. 朝鲜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年04期.
- ^ 9.0 9.1 Kofun Period (ca. Third Century–538).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8-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英語).
- ^ 10.0 10.1 Smith, Lawrence; Arris, Victor and Clark, Timothy. Japanese Art: Masterpiec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90. ISBN 0714114464 (英語).
- ^ Chong Pil Choe, Martin T. Bale,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Settlement, Subsistence, and Cultivation in Prehistoric Korea", (2002), Arctic Anthropology, 39: 1-2, pp. 95-121.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吳焯. 《朝鲜半岛美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3001-1930-4.
- ^ 紫玉. 唐三彩的姊妹花──异域三彩. 《收藏界》. 2011年02期.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鄭良謨. 《高丽青瓷》.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年6月. ISBN 7-5010-1200-8.
- ^ 彭善國. 高丽青瓷初探. 《北方文物》. 1997年03期.
- ^ 馬爭鳴. 青翠靓丽话青瓷. 《收藏家》. 2002年04期.
- ^ 金銀珍. 高丽青瓷──贵族风度──兼谈韩国传统陶瓷美学意蕴. 《景德鎮陶瓷》. 1999年21期.
- ^ 18.0 18.1 李炁子. 韩国的粉青沙器. 《裝飾》. 2000年04期.
- ^ 19.0 19.1 19.2 19.3 歐陽希君. 高丽青瓷与李朝瓷器略说. 《收藏》. 2006年04期.
- ^ Joseon Buncheong Ware: Between Celadon and Porcela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8-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4) (英語).
- ^ 21.0 21.1 21.2 21.3 21.4 金立言. 略论李朝陶瓷. 《收藏家》. 1997年02期.
- ^ 姜敬淑. 《粉青沙器研究》. 首爾: 一志社. 1986年.
- ^ 金英媛; 馮晶晶. 朝鲜王朝的宫廷瓷器——以王室瓷器为中心.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2年06期.
- ^ 李伶美. 韩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变迁.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0年04期.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