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古城營村[1],春秋至五代時期的城池遺址。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陽古城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
座標 | 37°44′35.632″N 112°28′15.982″E / 37.74323111°N 112.47110611°E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春秋至五代 |
編號 | 5-10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歷史
晉陽古城為春秋末期趙國立國之前的發祥地和建國初期的第一座都城,由晉國正卿趙鞅命家臣董安於創建,至前386年趙敬候遷都於邯鄲城。智伯水灌晉陽、豫讓刺趙、三家分晉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於此。
秦漢三國時期為軍事重鎮,曾為秦太原郡、兩漢魏晉并州治所以及西漢韓國、西漢代國、東漢太原國、西晉太原國都,西晉末年由劉琨擴建;前秦末年,苻丕於此稱帝;北魏末期,晉陽城成為爾朱氏和高氏遙控朝政的「霸府」所在,後成為東魏、北齊的別都和實際政治軍事中心,此時晉陽城得到高氏政權大力營建;隋初為并州治所和晉王楊廣封地,楊廣對晉陽城進行進一步營建,後為唐國公封地。
隋末繼承唐國公的李淵於晉陽起兵即是此處。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年),并州長史李勣築東城[2],為太原縣縣治,西城則為晉陽縣縣治。武則天即位後升為北都,後并州長史崔神慶建中城,將東西兩城連為一體[1]。西北有晉陽宮[2]。
唐中宗廢北都,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復為北都,天寶元年改「北京」,唐肅宗初年罷京號,又復為北都,終唐不改;唐末,晉王李克用以晉陽為都與朱溫建立的後梁對抗,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設晉陽為北京,立宗廟於晉陽;後唐末期,坐鎮晉陽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滅後唐建後晉,繼續以晉陽為北京;後晉末期,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於晉陽稱帝滅後晉,建立後漢,再以晉陽為北京;郭威滅後漢後,劉知遠之弟劉崇於晉陽建立北漢,北宋建立後,趙匡胤、趙光義相繼討伐北漢,並於太平興國四年因北漢皇帝投降而占領晉陽,趙光義於五月十八下令火燒晉陽並引汾河、晉水沖灌城池廢墟,古城被徹底毀滅。
明朝初期,晉王朱棡曾計劃在晉陽古城廢墟上重建太原,因大風吹壞工程設施而放棄,後在古城遺址南部建太原縣城(今晉源東街、北街、西街、南街四村所在晉源老城),古城遺址上形成古城營、棘針、城北、羅城、壑里、東關、南城角、晉陽堡、東城角、梁家寨、趙家山、箱子、北河下、北瓦窯等村落[3]。20世紀中葉,考古發現石刻、古城牆遺址[4]。
遺址概況
古城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遺址以自然耕地為主,分為古城遺址和寺觀墓葬遺址。古城遺址為中心,周圍依山勢分布眾多的寺觀建築,同時在西山腳下緩坡地帶,廣泛分布着墓葬遺址。
其古城西部的西山上有天龍山石窟和聖壽寺、開化寺遺址和蒙山大佛及摩崖石刻遺址、童子寺遺址和龍山大佛及摩崖造像遺址、昊天觀遺址和龍山石窟、太山龍泉寺、硫磺溝石窟、明仙寺、懸瓮寺遺址、天龍山高歡避暑宮遺蹟、店頭古村、蒙山北漢避暑行宮遺址、豫讓橋遺址、竇大夫祠、淨因寺、多福寺、烈石寒泉等古蹟,山腳下及古城遺址周圍有晉祠古建築群、華嚴經石刻、崇福寺遺址、奉聖寺遺址、王郭村台駘廟、青陽河台駘廟、明秀寺、九龍廟、舊惠明寺阿育王塔、華塔寺遺址及石像埋藏點、雨花寺遺址、上生寺遺址、下生寺遺址等古蹟。[5]。
參考文獻
- ^ 1.0 1.1 山西晋阳古城遗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網站. 2015-02-09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簡體中文).
- ^ 2.0 2.1 《新唐書·志第二十九·地理三》北都,天授元年置......晉陽宮在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兩城之間有中城,武后時築,以合東城。宮南有大明城,故宮城也......
- ^ 晋阳古城遗址的现状与保护. [2010-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4).
- ^ 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2010-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 ^ 晉陽古城遺址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