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號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國祚總計276年[1]。明朝沿用著漢武帝以來的帝王年號進行紀年,共使用17個年號,其中首個使用的年號為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所啟用的洪武年號,最後一個年號則是思宗朱由檢於甲申之變煤山自縊後停用的崇禎年號;使用時間最長的是達約47年又7個月的萬曆年號,最短的則為僅約5個月、後繼萬曆的泰昌年號[2]

明宣宗的一份敕諭上書有日期「宣德元年正月初三日」(1426年2月10日),「宣德」是明宣宗在位期間的年號

甲申之變後,明朝宗室於江南地區相繼成立南明諸政權。明朝宗室的最後政權於昭宗朱由榔被俘並被殺後被剷除,而奉明朝為正朔的明鄭最終亦向清朝投降[3]。南明共使用3個年號[4],各南明年號亦列於此處。

明朝以前的多數帝王在位期間使用2個以上的年號,到了明太祖時期確立一世一元[5],以後的帝王一般只使用一個年號,因此在民間便有以年號來代指皇帝本人[6],惟英宗朱祁鎮曾經使用兩個年號[2]。明朝年號變換不大,年號使用時間平均下來都比較長[7]。改元大致以新任皇帝即位的隔年開始,不過也有幾次特殊情況:如1402年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在當年革除建文年號,改以洪武年號紀年[8][9];1457年「奪門之變」後太上皇朱祁鎮復位,於當年改元天順[10]。也曾發生一年內頒布兩次改元詔書的情況,如1620年神宗駕崩,光宗即位,預定在明年(1621年)啟用泰昌年號,但同一年光宗駕崩,新即位的熹宗採納了群臣的意見,在當年啟用泰昌年號,明年改為啟用天啟年號[11]。由於明朝多個年號重複前朝的名稱,有些還重複到民變起義軍使用的年號[註 1],以致於到了明末還有人在調侃此事[12]

明朝時期,外藩如朝鮮琉球國等也曾遵用明朝年號,其中朝鮮在1637年被迫臣服於清朝以後,表面用清正朔,暗中遵用崇禎年號,以表示朝鮮的尊明反清之志[13]

由於明朝皇帝的年號的釋義多無正式文告記載[14],故此處列出馮天瑜於《明清年號探微》所給予的釋義供參考。各年號的使用期則出自張廷玉主纂的《明史》及溫睿臨所著的《南疆繹史》。

列表

年號 使用期
西曆年月日)
使用期
大統曆年月日)
使用時間 皇帝 改元原因 年號釋義 典故 來源
洪武 1368年1月23日

1399年2月5日
元年正月初四日

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30年
又12個月
又27日
太祖 登極、禮祭 宏大的武力

朱元璋掃滅陳友諒張士誠諸雄,驅逐蒙元,創建大明,武功蓋世,故謂「洪武」。

(無) [15][16][14][17][18]
建文 1399年2月6日

1402年7月1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四年六月十七日
3年
又5個月
又17日
惠宗 登極 建立文治

與武功盛大的洪武朝相補益。

[15][16][14][18][8]
(洪武) 1402年7月18日

1403年1月22日
三十五年六月十八日[註 2]

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個月
又12日
太祖
成祖
(同上) (同上) [14][8]
永樂 1403年1月23日

1425年1月19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二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22年 成祖 登極 國家永遠太平,百姓永享安樂 [19][16][14][8][20]
洪熙 1425年1月20日

1426年2月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1年 仁宗 登極、崇祖 國家日益強大興盛 [19][16][14][20][21]
宣德 1426年2月8日

1436年1月1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0年 宣宗 登極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19][22][14][21][23]
正統 1436年1月18日

1450年1月13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14年 英宗 登極 大明貫徹春秋大義,永為中華統緒 [19][22][4][23][24]
景泰 1450年1月14日

1457年2月14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八年正月二十日
7年
又20日
代宗 登極 國泰民安 [19][22][4][24][10]
天順 1457年2月15日

1465年1月26日
元年正月二十一日

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年
又11個月
又9日
英宗 登極 奉天順意 [25][22][4][10][26]
成化 1465年1月27日

1488年1月13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二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23年 憲宗 登極 成果理化 文子·道原》:「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27] [25][22][4][26][28]
弘治 1488年1月14日

1506年1月23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18年 孝宗 登極 「弘」:輝煌、光大
「治」:大治之世

明朝成化後朝政紊亂,國力凋敝。建元弘治,表明當時君臣的振作願望。

(無) [25][22][4][28][29]
正德 1506年1月24日

1522年1月2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16年 武宗 登極 德堅意正
  • 尚書·虞書·大禹謨》:「禹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30]
  • 《尚書正義·大禹謨》:「『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31]
[25][22][4][29][32]
嘉靖 1522年1月28日

1567年2月8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四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45年 世宗 登極 美好的教化,社會安定平服

表明世宗繼位僅為繼統,而非繼嗣。

《尚書·周書·無逸》:「周公曰:……不敢荒寧,嘉靖殷邦。」[33] [25][22][4][32][34]
隆慶 1567年2月9日

1573年2月1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年 穆宗 登極 吉祥喜慶 (無) [35][22][4][34][36]
萬曆 1573年2月2日

1620年8月2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四十八年七月三十日
47年
又7個月
神宗 登極 大明朝與世長存
皇帝歷世長久、萬壽無疆
[35][22][4][36][37][38]
泰昌 1620年8月28日

1621年1月21日
元年八月初一日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5個月 光宗
熹宗
登極 國泰安昌 [35][22][4][37][38]
天啟 1621年1月22日

1628年2月4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年 熹宗 登極 奉天啓示

天開辟、統治者之道。

左傳·閔公元年》:「卜偃曰:……以是始賞,天啟之矣。」[39] [35][22][4][40][38][41]
崇禎 1628年2月5日

1644年4月25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16年
又2個月
又19日
思宗 登極 崇尚禎祥

一説取諧音「重振」。

(無) [35][22][4][41][42]

南明年號

年號 使用期
(西曆年月日)
使用期
(大統曆年月日)
使用時間 皇帝 年號釋義 來源
(崇禎) 1644年6月19日

1645年1月27日
十七年五月十五日

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7個月
又15日
思宗
安宗
(同上) [4][43]
弘光 1645年1月28日

1645年8月20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

元年閏六月二十九日[註 3]
7個月 安宗 弘揚祖宗基業,光復大明江山 [45][4][43][46]
隆武 1645年8月21日

1647年2月4日
元年七月初一日[註 4]

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1年
又6個月
紹宗 振興武備、興兵迎戰

一說興隆洪武[47]

[45][4][46][48]
永曆 1647年2月5日

1662年6月1日[註 5]
元年正月初一日

十六年四月十五日[註 5]
15年
又3個月
又15日
[註 5]
昭宗 「永」:大明朝國祚永存
「曆」:取自神宗年號「萬曆」

「永」一說源於昭宗於崇禎年間曾受封永明王。
昭宗為神宗之孫,故取其年號用之。

[45][4][48][50]

以年號冠名

類別 名稱
歷史事件 洪武之治洪武趕散[51]洪武四大案建文改制永樂遷都[52]永樂盛世弘治中興嘉靖中興嘉靖大地震隆慶開關隆慶和議萬曆中興萬曆三大征[53]萬曆怠政天啟大爆炸
文物 永樂大鐘永樂款鈴杵[54]宣德爐[55]景泰藍[56]成化碑[57]
人物 洪武帝[58]建文帝[59]永樂帝[60]洪熙帝[61]宣德帝[62]正統帝[63]景泰帝[64]天順帝[65]成化帝[66]弘治帝[67]弘治三君子[68]正德帝[69]嘉靖帝[70]嘉靖八才子[71]隆慶帝[72]萬曆帝[73]泰昌帝[74]天啟帝[75]崇禎帝[76]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77]
古籍圖書 洪武正韻[78]、《洪武聖政記[79]、《洪武禮制[80]、《洪武御製全書[81]、《建文皇帝事蹟備遺錄[82]、《建文忠節錄》(又名備遺錄[83]、《永樂大典[84]、《永樂琴書集成[85]、《宣德鼎彞譜[86][87]、《宣德彝器圖譜[87]、《宣德彝器譜[87]、《正統道藏[88]、《嘉靖東南平倭通錄[89]、《嘉靖祀典考[90]、《萬曆起居注[91]、《萬曆疏鈔[92]、《萬曆野獲編[93]、《萬曆絲綸錄》、《萬曆會計錄[94]、《萬曆武功錄[95]、《萬曆十五年[96]、《萬曆邸鈔[97]、《萬曆續道藏》、《泰昌起居注[98]、《泰昌日錄[99]、《天啟起居注[98]、《崇禎長編[100]、《崇禎曆書[101]、《弘光實錄鈔[102]、《隆武紀略[103]、《隆武遺事[104]、《永曆實錄[105]
貨幣 洪武通寶[106]永樂通寶[107]宣德通寶[107]弘治通寶[107]嘉靖通寶[107]萬曆通寶[108]泰昌通寶[109]天啟通寶[109]崇禎通寶[110]弘光通寶[111]隆武通寶[111]永曆通寶[112]

註釋

  1. ^ 比如永樂年號與五代十國的張遇賢、北宋末年方臘的永樂年號重名,天順年號與金末的紅襖軍、元朝天順帝的天順年號重名,正德年號與西夏的正德年號重名等等。
  2. ^ 洪武年號啟用時間以《明太宗實錄》為準;《明史》作七月壬午朔(初一日)啟用。[8]
  3. ^ 魯王政權奉「弘光」年號至1646年2月15日(弘光元年十二月三十日)。[44]
  4. ^ 隆武年號啟用時間以《南明野史》及《南明史》為準[46];李崇智作起於閏六月[45],《明史》及《南疆繹史》作閏六月丁未(二十六日)改元[46]
  5. ^ 5.0 5.1 5.2 明鄭政權奉「永曆」年號至1683年9月15日(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於澎湖海戰戰敗而向施琅投降並滅亡為止,共使用「永曆」年號36年又7個月又25日。[49]

參考資料

  1.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298–300. ISBN 978-7-5622-2277-4. 
  2. ^ 2.0 2.1 馮 2016,第25, 26頁.
  3. ^ 南炳文、湯綱. 第二十二章 南明政權及農民軍餘部的擁明抗清. 中國斷代史·明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1201–1314. ISBN 978-7-208-12480-6.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馮 2016,第26頁.
  5. ^ 鄭曉.   十六. 維基文庫, 1. 一帝一紀元,實自洪武始。 
  6. ^ 王旗 2016,第115頁.
  7. ^ 王旗 2016,第116頁.
  8. ^ 8.0 8.1 8.2 8.3 8.4 張廷玉.   成祖一. 維基文庫, 5. (建文四年)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配。詔:「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明年為永樂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復舊制。山東、北平、河南被兵州縣,復徭役三年,未被兵者與鳳陽、淮安、徐、滁、揚三州蠲租一年,餘天下州縣悉蠲今年田租之半。」 
      卷九下. 維基文庫, 9下. 洪武三十五年夏六月庚午,命五府六部,一應建文中所改易洪武政令格條悉復舊制,遂仍以洪武紀年,今年稱洪武三十五年。復諸殿門舊名,蓋建文中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午門為端門,端門為應門,承天門為皋門,正前門為輅門。至是首命撤之,悉復其舊雲。 
  9. ^ 汪小虎、關增建. 明代建文年號的「革除」與未革之說再辨析.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主會科學版)第27卷. 2019-06: 84. 
  10. ^ 10.0 10.1 10.2 張廷玉.   英宗後紀. 維基文庫, 12. (天順元年正月)丙戌,詔赦天下,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論奪門迎復功,封石亨忠國公,張軏太平侯,張輗文安伯,楊善興濟伯,曹吉祥嗣子欽都督同知。 
  11. ^ 汪小虎. 大明泰昌元年大統曆考 (PDF).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24). 
  12. ^ 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 維基文庫, 天順年號. 景泰七年秋,妖賊李珍者,浙之錢塘人也,為火居道士,聞苗賊作亂,往投之。遇武當山道士魏元衝於途,與言:「我有異相,汝隨我當富貴。」因同往苗賊執銀寨中,謂曰:「我唐太宗之後,生時有紫氣三晝夜。今聞空中人言,命我率兵征討天下,遂與元衝同至此。」苗賊俱順之。築臺偽稱皇帝,書 「天順」年號,封苗首等為侯及都司等官,率兵二萬至天柱,為都指揮湛清擒獲,解京磔之。不數月而上皇復辟,正用此紀年。萑符小寇,乃與聖主同號,蓋機兆亦非偶然。但「天順」二字,在遼穆宗已自稱為徽號。金宣宗時,蓋都楊安兒者,亦僭號天順。至故元泰定帝崩,其太子阿速吉人,即位於上都,亦以天順為年號。俱著之史冊。時武人石亨輩不足責,徐武功亦不學之甚矣! 
    陳洪謨.   繼世紀聞. 維基文庫, 1. 弘治十八年乙丑五月,武宗皇帝即位,大赦天下,改元正德。人謂正德號前代有之,宋世西夏乾順嘗建此號也。時內閣大學士則劉少師健、李宮保東陽、謝宮保遷,與禮部官皆未之深考耳。馬塚宰文升因考科道,出題「宰相須用讀書人」,蓋指此也。 
    劉若愚.   酌中志. 維基文庫, 22. 湯復著有《歷代年號考略》,以為我朝建元十六,而誤重前代者五、六,實詞臣失於參考之過也。 
  13. ^ 孫衛國. 從正朔看朝鮮王朝尊明反清的正統意識. [202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1).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馮 2016,第25頁.
  15. ^ 15.0 15.1 李 2004,第205頁.
  16. ^ 16.0 16.1 16.2 16.3 劉 2014,第94頁.
  17. ^ 張廷玉.   太祖二. 維基文庫, 2.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 
  18. ^ 18.0 18.1 張廷玉.   恭閔帝. 維基文庫, 4.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李 2004,第206頁.
  20. ^ 20.0 20.1 張廷玉.   仁宗. 維基文庫, 8.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於榆木川。八月甲辰,遺詔至,遣皇太孫迎喪開平。丁未,出夏原吉等於獄。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21. ^ 21.0 21.1 張廷玉.   宣宗. 維基文庫, 9. (洪熙元年)仁宗即位,立為皇太子。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宣德元年。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劉 2014,第95頁.
  23. ^ 23.0 23.1 張廷玉.   英宗前紀. 維基文庫, 10.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正統元年。 
  24. ^ 24.0 24.1 張廷玉.   景帝. 維基文庫, 11. 正統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皇太后命王監國。丙寅,移通州糧入京師。徵兩畿、山東、河南備倭運糧諸軍入衞,召寧陽侯陳懋帥師還。戊辰,兵部侍郎于謙為本部尚書。令羣臣直言時事,舉人材。己巳,皇太后詔立皇子見深為皇太子。卹陣亡將士。庚午,籍王振家。辛未,右都御史陳鎰撫安畿內軍民。壬申,都督石亨總京營兵。乙亥,諭邊將,瓦剌奉駕至,不得輕出。輸南京軍器於京師。修撰商輅、彭時入閣預機務。是月,廣東賊黃蕭養作亂。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遙尊皇帝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李 2004,第207頁.
  26. ^ 26.0 26.1 張廷玉.   憲宗. 維基文庫, 13. 天順八年正月,英宗崩。乙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成化元年,大赦天下。 
  27. ^ 文子.   道原. 維基文庫, 1. 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 
  28. ^ 28.0 28.1 張廷玉.   孝宗. 維基文庫, 15.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憲宗崩。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弘治元年。 
  29. ^ 29.0 29.1 張廷玉.   武宗. 維基文庫, 16.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崩。壬寅,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除弘治十六年以前逋賦。 
  30. ^   大禹謨. 維基文庫. 
  31. ^ 孔穎達.   尚書注疏卷第四. 維基文庫, 4. 
  32. ^ 32.0 32.1 張廷玉.   世宗一. 維基文庫, 17. (正德)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襲封。丙寅,武宗崩,無嗣,慈壽皇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遣太監谷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以遺詔迎王於興邸。夏四月癸未,發安陸。癸卯,至京師,止於郊外。禮官具儀,請如皇太子即位禮。王顧長史袁宗皐曰:「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大學士楊廷和等請如禮臣所具儀,由東安門入居文華殿,擇日登極。不允。會皇太后趣羣臣上箋勸進,乃即郊外受箋。是日,日中,入自大明門,遣官告宗廟社稷,謁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33. ^   無逸. 維基文庫. 
  34. ^ 34.0 34.1 張廷玉.   穆宗. 維基文庫, 19.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庚子,世宗崩。壬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隆慶元年,大赦天下。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李 2004,第208頁.
  36. ^ 36.0 36.1 張廷玉.   神宗一. 維基文庫, 20. (隆慶)六年五月,穆宗崩。六月乙卯朔,日有食之。甲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萬曆元年,詔赦天下。 
  37. ^ 37.0 37.1 張廷玉.   光宗. 維基文庫, 21.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丙午朔,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泰昌元年。……熹宗即位,從廷臣議,改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後為泰昌元年。 
  38. ^ 38.0 38.1 38.2 張廷玉.   熹宗. 維基文庫, 22. (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庚辰,即皇帝位。詔赦天下,以明年為天啟元年。己丑,以是年八月以後稱泰昌元年。 
  39. ^   閔公元年. 維基文庫. 
  40. ^ 牟 1992,第643頁.
  41. ^ 41.0 41.1 張廷玉.   莊烈帝一. 維基文庫, 23. 明年(天啟七年)八月,熹宗疾大漸,召王入,受遺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崇禎元年。 
  42. ^ 張廷玉.   莊烈帝二. 維基文庫, 24. (崇禎十七年三月)丁未,昧爽,內城陷。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 
  43. ^ 43.0 43.1 溫睿臨.   福王上. 維基文庫, 1. (崇禎十七年)五月……壬寅,王即位。大赦,稱號弘光;以明年為元年。 
  44. ^ 南沙三餘氏.   魯監國載略. 維基文庫, 附錄. (弘光元年閏六月)時兵部尚書張國維已至台州,與鄭遵謙、陳函輝、宋之普、柯夏卿、方國安、熊汝霖、孫嘉績等迎魯王至紹興,即監國位。朱大典亦遣孫玨上表勸進。於是以分守公署為行在,以明年為監國元年,是年仍用弘光年號。 
    《南明史·監國魯王》:「(弘光元年七月)癸丑,群臣三奉箋勸進,不許。頒監國諭,大赦,祭告天地祖宗,仍用弘光年號,以明年為監國魯元年。」轉錄自錢海岳《南明史》,中華書局,2006年,第287頁。
  45. ^ 45.0 45.1 45.2 45.3 李 2004,第209頁.
  46. ^ 46.0 46.1 46.2 46.3 張廷玉.   唐王. 維基文庫, 6. 大清順治二年五月,南都降。聿鍵行至杭,遇鎮江總兵官鄭鴻逵、戶部郎中蘇觀生,遂奉入閩。南安伯鄭芝龍、巡撫都御史張肯堂與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定議,奉王稱監國。閏六月丁未,遂立於福州,號隆武,改福州為天興府。 
    溫睿臨.   唐王. 維基文庫, 3. (弘光元年)閏六月……丁未,祭告天地、祖宗,即位南郊。以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布政司為行殿。大赦,稱號隆武。……大清順治三年春正月己酉朔,唐王在建寧,稱隆武二年。 
    南沙三餘氏.   紹宗皇帝. 維基文庫, . (弘光元年)閏六月二十七日,祭告天地祖宗,即位於福州。……大赦。改是年七月一日以後為隆武元年。 
    錢海岳.南明史本紀第二紹宗.(弘光元年閏六月)丁未,祭告天地祖宗,即皇帝位於南郊。詔曰:「……以其弘光元年七月初一日為隆武元年。……」
  47. ^ 張家玉《名山集·卷一》<敕諭總兵何成吾敏吾與臣家玉同事一道>(隆武元年七月十二日):「朕前在嘉興,力拒臣民之戴,情願轉奉潞王。潞懼強虜,偶從謬議,得遇鄭芝龍胞弟鴻逵,奉朕來閩,閏六月初七日監國。廿七日登極,年號隆武,朕志必期興隆洪武也。」轉錄自朱希祖編《明季史料題跋》,中華書局,1961年,第100頁。
  48. ^ 48.0 48.1 溫睿臨.   永明王上. 維基文庫, 4. (隆武二年)十一月癸卯朔,觀生與布政使顧元鏡、總兵林察等擁聿𨮁入廣州城自立,偽號紹武。……至是,定議迎還,於庚申即位,稱號永曆。……大清順治四年春正月癸卯朔,永明王在梧州,稱永曆元年。 
    南沙三餘氏.   昭宗皇帝. 維基文庫, . (隆武二年十一月)是月十八日,監國即帝位。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孫取曆字,改明年丁亥為永曆元年。 
  49. ^ 李瑤.   繹史摭遺卷十. 維基文庫, 摭遺卷10. 康熙二十二年……秋七月甲午,國軒以鄭氏降,繳上成功所遺延平郡王、漳國公、招討大將軍、忠孝伯、御營都督等印信,除道出迎。 
  50. ^ 溫睿臨.   永明王下. 維基文庫, 5. 大清順治十八年春正月辛亥朔,王在緬甸,稱永曆十五年。……明年三月丙戌,至雲南府。夏四月望日戊午,王終,年三十又八;妃與王子俱從死。 
  51. ^ 「洪武趕散」紀念館在草堰籌建,在全國範圍尋訪張士誠後人並求贈閶門移民家譜. 2012-04-19 (鹽城晚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2). 
  52. ^ 郗志群. 歷史北京. 崧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8. ISBN 9789576816468. 
  53. ^ 茅瑞徵. 萬曆三大征考. 燕京大學. 1934. 
  54. ^ 永樂款鈴杵. 2022-07-01 (故宮博物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55. ^ 宣德款銅熏爐. 2022-07-01 (故宮博物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56. ^ 景泰藍簡介. 2022-07-01 (首都博物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57. ^ 朱見深.   成化碑碑文. 維基文庫. 
  58. ^ 故宮博物院. 洪武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59. ^ 故宮博物院. 建文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60. ^ 故宮博物院. 永樂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61. ^ 故宮博物院. 洪熙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62. ^ 故宮博物院. 宣德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63. ^ 故宮博物院. 正統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64. ^ 故宮博物院. 景泰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65. ^ 故宮博物院. 天順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66. ^ 故宮博物院. 成化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67. ^ 故宮博物院. 弘治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68. ^ 毛蘭. 試析劉大夏的政治品質. 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69. ^ 故宮博物院. 正德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70. ^ 故宮博物院. 嘉靖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71. ^ 張廷玉.   陳束. 維基文庫, 175. 時有「嘉靖八才子」之稱,謂束及王慎中、唐順之、趙時春、熊過、任瀚、李開先、呂高也。 
  72. ^ 故宮博物院. 隆慶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73. ^ 故宮博物院. 萬曆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74. ^ 故宮博物院. 泰昌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75. ^ 故宮博物院. 天啟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76. ^ 故宮博物院. 崇禎皇帝.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77. ^ 故宮博物院. 朱由榔.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0). 
  78. ^ 宋濂.   洪武正韻. 維基文庫. 
  79. ^ 宋濂.   洪武聖政記. 維基文庫. 
  80. ^ 洪武禮制. 2022-07-01 (典藏臺灣).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81. ^ 毛佩琦. 洪武御製全書. 黃山書社. 1995. 
  82. ^ 建文皇帝事蹟備遺錄. 2022-07-01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83. ^ 張芹. 備遺錄. 明文書局. 1991. 
  84. ^ 解縉.   永樂大典. 維基文庫. 
  85. ^ 永樂琴書集成. 2022-07-01 (典藏臺灣).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8). 
  86. ^ 呂震.   宣德鼎彞譜. 維基文庫. 
  87. ^ 87.0 87.1 87.2 呂震、項子京、杭世駿、佚名. 宣德鼎彝譜·宣德彝器圖譜·宣德彝器譜·沈氏宣鑪小誌. 廣文書局. 1986. 
  88. ^   正統道藏. 維基文庫. 
  89. ^ 佚名.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維基文庫. 
  90. ^ 佚名. 嘉靖祀典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5. 
  91. ^ 南炳文、吳彥玲. 輯校萬曆起居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6966884. 
  92. ^ 吳亮. 萬曆疏鈔.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32524600. 
  93. ^ 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 維基文庫. 
  94. ^ 徐英凱、萬明. 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 
  95. ^ 瞿九思. 萬曆武功錄. 藝文印書館. 1980. 
  96. ^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 中華書局. 2014. ISBN 9787101101621. 
  97. ^ 萬曆邸鈔. 2022-07-01 (典藏臺灣).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8). 
  98. ^ 98.0 98.1 南炳文. 校正泰昌天啟起居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52800609. 
  99. ^ 楊惟休. 泰昌日錄.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 
  100. ^ 汪楫.   崇禎長編. 維基文庫. 
  101. ^ 徐光啟.   崇禎曆書. 維基文庫. 
  102. ^ 黃宗羲.   弘光實錄鈔. 維基文庫. 
  103. ^ 佚名. 隆武紀略. 九州出版社. 2004. 
  104. ^ 隆武遺事. 2022-07-01 (臺灣華文電子書庫).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8). 
  105. ^ 王夫之.   永曆實錄. 維基文庫. 
  106. ^ 丁 1992,第155頁.
  107. ^ 107.0 107.1 107.2 107.3 丁 1992,第161頁.
  108. ^ 丁 1992,第162頁.
  109. ^ 109.0 109.1 丁 1992,第163頁.
  110. ^ 丁 1992,第165頁.
  111. ^ 111.0 111.1 丁 1992,第168頁.
  112. ^ 丁 1992,第169頁.

參考文獻

  • 李兆洛. 歷代紀元編. 臺灣中華書局. 1970-03. 
  • 牟復禮、崔瑞德編. 劍橋中國明代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02. ISBN 7-5004-1011-5. 
  • 丁福保原編, 馬定祥批註. 歷代古錢圖說.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08. ISBN 7-208-01435-3. 
  •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修訂本). 中華書局. 2004-12. ISBN 9787101090185. 
  • 劉迎秋. 中國帝王年號的語言文化研究——兼論日、朝、越年號特點 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廣西大學. 2014-06. 
  • 馮天瑜. 桂莉 , 編. 明清年号探微 (PDF). 武漢大學學報. 2016, 69 (3): 25–26 [2021-10-10].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3.0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25). 
  • 王旗. 年號:你應該知道的歷史常識 文史雜誌2016年第3期.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 2016-06.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