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夏行政區劃

元末明玉珍割據政權的行政區劃,據《明史》、《罪惟錄》、《明氏實錄》等書記載有如下設置:

概述

[1]

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昇據蜀十一年(1361-1371年),建立以四川地區為主的政權。明玉珍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率軍西征入川,溯江而上,佔領重慶,並佔有相鄰的今陝西、鄂西、甘、黔、滇五省邊境的部分地區。至正二十年(1360年)。又進軍盆地西部,佔有成都,勢及全川,以及相鄰的今陝南、鄂西,甘、黔、滇五省邊境的部分地區,明玉珍乃稱隴蜀王,即國王位於重慶。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正式稱帝,國號大夏,改元天統,都重慶,建立了大夏政權。疆域最盛時,東至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雲南中慶(今雲南省昆明市),南至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北至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設六卿,後改中書省。其政區,分為八道,下設府、州、縣三級。府置刺史,州置太守,縣置縣令。並設將軍於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進取陝右,設將軍於夷陵,以圖江左。

明玉珍天統五年(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明玉珍崩,子明昇繼位。至明昇開熙五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將攻夏,僅七月,明昇降,四川地區遂成為明王朝版圖。

明氏大夏政權政區的建置:新置有珙州和綦江縣、石羊縣。復置有資州和雒、江源、永康、保寧、江油、安岳、井研、昌寧、大足、墊江、樂溫等縣及永寧鎮邊都元帥府。省並的縣有:省小溪縣入遂寧州,省石照縣入合州,省滎經縣入嚴道縣,省佛鄉洞長官司入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等。改動的縣有:改樂溫縣為長壽縣,改龍州為龍州宣慰司,改永寧路為永寧鎮邊都元帥府,改瀘州為瀘州路都元帥府等。明昇降時,明王朝所得的大夏的地方政區,據文獻記載尚有「總制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司、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

政區

參考文獻

  1. ^ 蒲孝榮,《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03月第1版,第353-354頁
  2. ^ 2.0 2.1 2.2 2.3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成都府
  3. ^ 3.0 3.1 3.2 3.3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重慶府
  4. ^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遵義軍民府
  5. ^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敍州府
  6. ^ 6.0 6.1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龍安府
  7. ^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潼川州
  8. ^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雅州
  9. ^ 9.0 9.1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酉陽宣慰司
  10. ^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石砫宣慰司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明史》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地理五/湖廣/施州衞軍民指揮使司
  12. ^ 《清史稿》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土司一/湖廣/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