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又稱聯合禮拜堂(Union Church),[1]是中國上海一座已經廢棄多年的老教堂,由旅滬英國僑民建於19世紀,在租界時期,該教堂是與聖三一堂齊名的旅滬外僑宗教與社交生活中心,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諸多重要事件的發生地;在進入21世紀以後,它的重建計劃以及2007年初的一場火災,又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

衰敗不堪的新天安堂,2006年8月
重建之後的新天安堂,2011年8月

地理環境

新天安堂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南蘇州路103號[2],面向北側的蘇州河,東側與外灘33號,即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相鄰,西側則緊鄰圓明園路的北口,以及蘇州河上的乍浦路橋。新天安堂所處的地段,是位於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河口段的南岸,正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近代城市發展的起點,在2002年以後,這一區域被稱為外灘源,上海市人民政府計劃在這一區域進行一項野心勃勃的城市重建項目。

歷史

新天安堂建成於1886年,當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僑民教堂,是旅滬英國僑民中,非英國國教信徒(聖公會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聯合禮拜堂(因此稱為Union Church),聖公會信徒擁有江西路上的聖三一堂

1949年以後,英國僑民撤出上海,這座禮拜堂借給旅滬閩人堂使用[3]。旅滬閩人堂是一個使用福州話的基督教堂會,沒有建造自己的禮拜堂,自1905年成立以來一直借用教堂舉行禮拜。1954年加入中華基督教會,為上海區會第十二堂會。陳文淵吳高梓均曾為該堂牧師。1958年,上海市各基督教堂實行聯合禮拜,將基督徒集中在少數教堂禮拜。這時閩人堂被併入黃浦區聯合禮拜[4]。新天安堂建築被人民政府沒收,鐘樓上部的尖塔和西側的禮拜堂被拆除,鐘樓改為上海照明燈具廠的辦公樓。照明燈具廠將教堂內部分成三層。

建築

新天安堂的設計師是英國建築師道達爾(W.M.Dowdall),是當時上海極少數擁有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會員身份的正規建築師之一[5]。他為教堂確定的建築風格為哥特復興式,在中部設計了一座高達33米的鐘塔(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在其東西兩側各有一個禮拜堂,因此教堂的總體平面呈雙十字結構。教堂的外牆系青磚和紅磚相間砌築。

新天安堂的設計從整體到局部都相當精緻,在當時獲得很高的聲譽。可惜後來遭到了破壞,早已面目全非:鐘樓只剩下殘缺的底部,西側的禮拜堂早被拆毀,東側的禮拜堂也在2007年的火災中燒毀,只剩下四面的牆壁,和燒黑的屋架。

組織

現狀

2005年,燈具公司遷出,新天安堂被騰空,按照外灘源改造項目的規劃,新天安堂將復原其尖塔,並計劃恢復原有的用途。

2007年1月24日凌晨3時,一場大火燒毀了新天安堂殘存的東側禮拜堂,屋頂只剩下黑色的殘木。2009年2月,新天安堂遺址被夷為平地,拆卸全部構件後進行「落架大修」。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重建完成[6],依原圖紙重建了東側禮拜堂和尖塔,當局打算將當地作為民政局頒髮結婚證的地點。2021年,新天安堂成為一個名為「不止空間」的演藝空間,在這裡已舉辦過音樂會。[2]

大事記

  • 1890年,第二屆在華傳教士大會在上海舉行,新天安堂是大會會場。[7]
  • 1900年9月28日,丁韙良在上海新天安堂發表演說。
  • 1907年,第三屆在華傳教士大會在上海舉行,新天安堂是大會會場之一
  • 1920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上海新天安堂演講。

新天安堂與天安堂

新天安堂是一座僑民教堂,供多個教派的信徒使用。位於山東路仁濟醫院旁的天安堂則是一座面向華人的教堂,由倫敦會差會創設,後來在20世紀與國內其他倫敦會教堂一同加入中華基督教會,結束於1958年。

參考文獻

  1. ^ 新天安堂及其宿舍 佇立在外灘源的特色建築[J].旅遊時報,2022,(第2期).
  2. ^ 2.0 2.1 废弃已久的百年新天安堂变身演艺新空间,上海又添一文艺新地标!. 解放網,上觀新聞-站上海,觀天下. 2021-09-14 [202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5) (中文). 
  3. ^ 上海宗教志 >> 第五编基督教 >> 第一章场所 >> 第二节 差会所属教堂 中华基督教会. [2012-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7). 
  4. ^ 上海通志 >> 第十四卷民族、宗教 >> 第六章基督教 >> 第二节 差会、教派、教堂.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5. ^ 伍江:《上海百年建築史》
  6. ^ 「外灘重現記憶,讓我們鼓掌恭喜!」——韓正郝龍斌參觀新外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解放日報2010年6月16日
  7. ^ 《上海宗教志》.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