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4′56″N 116°23′57″E / 39.915501°N 116.399188°E / 39.915501; 116.399188

文華殿

文華殿,位於紫禁城外朝東路、東華門內,原為明朝太子攝事之所、皇帝便殿,明朝及清朝為舉行經筵之禮的場所。2008年起,闢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

歷史

 
2010年,文華殿和主敬殿之間的穿廊內景,自北向南拍攝,遠處為文華殿內景

明清時期

文華殿始建於明朝初年(建成時間估計在永樂帝即位以後),本址位於紫禁城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相對。由於文華殿位於紫禁城東路,並且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根據五行說,東方屬木,其色為綠,代表生長,所以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蓋綠琉璃瓦。文華殿起初是皇帝常御之便殿,明朝天順朝、成化朝,太子踐祚以前,首先攝事於文華殿。後來由於眾太子大多年幼,無法參與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將文華殿仍改為皇帝便殿,後來作為每年春秋仲月的經筵之所,文華殿建築隨之由綠琉璃瓦頂改為黃琉璃瓦頂。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文華殿後添建聖濟殿[1]

明朝設「文華殿大學士」一職,輔導太子讀書[1]。明朝殿試閱卷工作也在文華殿進行[1]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後,文華殿建築大多被毀。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才開始重建,當時明朝興建的武英殿尚存,所以「一切規橅殆依明制為之」,以武英殿作為重建文華殿的藍本。清乾隆年間,在文華殿北面的聖濟殿的遺址上新建了文淵閣[1]

清朝重修文華殿建築建築後,每年春秋仲月,均在文華殿舉辦經筵之禮,並以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經筵講官,滿漢各有8人。每年以滿漢各2人分別講「經」、「書」,皇帝則撰寫御論,闡發講習「四書五經」之心得,禮畢,賜茶賜座。清朝的殿試閱卷工作也在文華殿進行[1]。清朝逐步演變形成「三殿三閣」的內閣制度,文華殿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之一,其職掌變成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統轄百官,權限比明朝有很大擴展[1]

文革時期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66年6月,軍宣隊進駐故宮博物院,率全院職工批判「黑線」、貫徹「紅線」。1966年8月16日,除在奉先殿舉辦的「收租院」展覽外,故宮其他各處停止開放,實行閉館。故宮博物院外的紅衛兵將位於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石匾被紙蓋住,紙上用墨筆書寫「血淚宮」三字;神武門外的磚牆上貼滿「火燒紫禁城!!!」、「砸爛故宮!」的大字報。故宮博物院的「整改方案」隨即出台,順貞門天一門文華殿乾隆花園內的門額被摘除,中和殿的寶座被拆走。但「整改方案」的其他項目尚未及實施,「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大潮即襲來,軍宣隊隨即成為被批判揪斗的對象,於1966年10月撤離故宮博物院,「整改方案」遂告終。[2][3]

故宮博物院陶瓷館

 
2010年,文華殿內景,自西向東拍攝
 
2010年,文華殿、主敬殿內景
 
2010年,文華殿、主敬殿內展出的康熙青花萬壽大尊

2008年7月15日,故宮博物院對外開放文華殿,將該殿作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此前在月華門南北屋,2004年6月撤陳。這次故宮博物院陶瓷館遷入文華殿之後,陳列面積達到1770平方米。截至2008年,故宮博物院收藏約35萬件陶瓷文物、數千件基本完整的古陶瓷實物、自中國各地150餘個具代表性的古陶瓷窯址採集的3萬餘片古陶瓷殘片標本。上述藏品的年代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此次在文華殿的陶瓷館內展出429件故宮陶瓷器,沿着中國古陶瓷發展史的歷程進行展陳,體現了從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中國陶瓷的發展史。該展覽自此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之一。[4]

建築

 
2015年,文華門
 
2010年,文華殿內展出的
  • 文華門:位於文華殿建築群最南端。[1]
  • 文華殿:文華殿主殿平面呈工字形,分為前後兩殿,中間有穿廊相連。前殿即文華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開六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都是檻窗,各開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東、西山牆各開一個方窗。文華殿前有月台,月台前方有一條甬路連接文華門。[1]
  • 主敬殿:文華殿後殿為主敬殿,規制和文華殿略似,但進深稍淺。文華殿與主敬殿之間有穿廊相連。主敬殿以北便是文淵閣前的方池。[1]
    • 本仁殿:文華殿的東配殿。[1]
    • 集義殿:文華殿的西配殿。[1]
  • 省愆居:明代建築,凡遇天變災眚,聖駕居此,以示修省之意。清不存。明代文華殿前殿匾「繩愆糾謬」與此修省有關。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