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物比類

援物比類取象比類類推或象思維[來源請求])是中醫學獨有的用於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生命活動過程以及診斷治療方法等的思維方式。[1]它類似邏輯學的類比

人生存於天地之間、生活於社會之中:中國先民崇拜、觀察、思考和應用宇宙天地萬物,將天地自然的凝練總結到人體之中、將社會中的象類比到人體之中。醫生依此綜合臨床經驗。[1]

援物比類包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恆動思維和類比思維等,貫穿《黃帝內經》。

發展淵源

「援物比類」一詞首見於《素問·示從容論》:「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聖。」它指兩類事物聯繫比較,總結類似或相同之處,用已知推論未知。[2]

內容

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天人相應」的理論是將人當成宇宙的一部分來看,其主要的核心思想是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的自身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所以自然界中的規律在人體中也是適用的。所以人身上如果發生了疾病,可以從自然界現象找到疾病的病因和診斷治療方法,如「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這也是「援物比類」思維方式的一種應用。[1]

恆動思維

《黃帝內經》中恆動思維的內涵是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中,故需要用動態眼光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來看待事物變化。所以要動態地看待疾病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治療手段,從而能夠有效治癒疾病或阻止疾病向下一階段傳變。[1]

類比思維

《周易·繫辭》中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說明先民已經能夠將宇宙中事物的象進行類比推理,以此來了解事物的本質。類比思維是在完成動態觀察整體物象後,進行分類推理的過程,是「援物比類」思維過程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個步驟。[1]

地位

《周易·繫辭》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天下之能事畢矣」,可見援物比類、引而伸之、觸類以長是古人求知的重要方法,也全然成為中醫學理論構建的一大深刻的方法論。[3]

局限性

援物比類造成了五行學說的落後[來源請求]:《黃帝內經》「取類比象」是一種表達手段,是用來幫助人們理解的說理方法,推導不出新的假說或結論,且其中一部分屬於主觀唯心的、機械牽強的比附;類推沒有考慮跨域帶來的質變,以陰陽五行為核心的類推體系始終是一個概念、範疇、邏輯形式,只能反映人體概貌,難以認識人體特殊的規律;同時在五行的規範下,人體生命結構與功能被機械、簡單地劃分為五個系統,而拘於五行生剋關係解讀臟腑之間複雜的生理病理聯繫,失去了深入分析與研究的可能;另外,五行比附歸類,四時與五行配屬難以調和,五行作用的單向性與五臟關係的複雜性相矛盾。目前,由於中醫界對邏輯方法重視不夠,中醫思維方法研究尚處於初起階段,仍存在概念不清、邏輯混亂等不足,導致援物比類思維存在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4]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林華城. 援物比类思维指导下对胃肠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的思考. 亞太傳統醫藥 (福建中醫藥大學). 2020-06-05: 178-180 –透過知網. 
  2. ^ 高琦. 援物比类”在中医教学中的认识体会. 新疆中醫藥. 2016-08-25, 34: 59-61 –透過知網. 
  3. ^ 李如輝. 《黄帝内经》对“援物比类”方法的态度及其应用的哲学前提. 中華中醫藥雜誌 (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2013-03-01, (03) –透過知網. 
  4. ^ 劉, 慶華. 中医五行研究论争史略. 中醫雜誌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2022, (13): 1205-1668. doi:10.13288/j.11-2166/r.2022.13.002 –透過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