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

第五次戰役,美軍稱為中國春季攻勢Chinese Spring Offensive[8],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介入朝鮮戰爭後進行的第五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事,為志願軍從三八線向南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

第五次戰役
朝鮮戰爭的一部分

第五次戰役示意圖
日期1951年4月22日 - 6月10日
地點
朝鮮半島「三八線」附近
結果 聯合國軍與志願軍在鐵原一線形成僵持,雙方均認為達成己方戰役目標[1][2][3]
參戰方

中國人民志願軍

  • 第3、9、19兵團所屬各軍及第39、40軍
  • 野戰炮兵3個師,高射炮兵1個師
部分 朝鮮人民軍

 美軍

  • 第1、9、10軍

大韓民國國軍

  • 第1、3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國 彭德懷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崔庸健
聯合國 馬修·李奇威
美國 詹姆斯·范佛里特
兵力
700,000人 418,500人
傷亡與損失
中國宣稱:
志願軍85,000人[4][5]
美國宣稱:
中朝合計110,000-160,609人[6][7]
美國宣稱:
15,769人傷亡或被俘[7]
中國宣稱:
82,769人傷亡或被俘[4]

對五次戰役開打之前,彭德懷致電毛澤東:「這次戰役是極為重要的,是一場大惡戰。即使付出五六萬人的代價,也要消滅敵人幾個師」,毛澤東批准了彭德懷的作戰預案。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正式發起。

過程

聯合國軍由詹姆斯·范弗里特接任美國第8軍團司令官。戰鬥從晚上爭奪由比利時軍隊防守的194號高地東部的兩座大橋開始。戰役一開始,志願軍在三登(位於平壤東部)的重要後勤儲備所被炸,損失300萬噸以上的糧食,暴露了中國軍隊在運輸和防空力量上的嚴重缺陷。

 
第五次戰役西線圖

4月22日黃昏,中、朝軍隊在全線發起反擊。西線以1個兵團從正面突擊、2個兵團從兩翼突擊並實施戰役迂迴,試圖分割消滅當面的聯合國軍。左翼、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時輪指揮5個軍,突破聯合國軍防禦。至23日夜,第20、第27、第26軍前出15~20公里,進占龍華洞、外藥寺洞、白雲山地區,消滅美軍第24師、韓軍第6師各一部;第40軍突入30餘公里,前出到加平東北沐洞裡地區;第39軍前出到華川以南原川里地區,將美軍陸戰第1師隔於北漢江以東不得西援。正面,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指揮第12、第15、第60軍,突破後在漣川以北遭到美軍第3師、土耳其旅抵抗,進展較慢,24日晨進至哨城裡、永平地區,與聯合國軍形成對峙。右翼,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指揮第63、第64、第65軍,突破臨津江後,第63軍攻占江南要點紺岳山,消滅英軍第29旅一部(雪馬里戰鬥)。第64軍受阻於臨津江南岸彌陀寺以北地區,而此時兵團第2梯隊第65軍2個師也已渡過臨津江,致使5個師的兵力大部擁擠在江南岸20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內,遭到火力突擊,傷亡較大,影響了向議政府實施戰役迂迴和消滅英軍第29旅任務的按時完成。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則於22日晚占領開城,23日占領長湍,在兩地各消滅聯合國軍一部。

 
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在戰場使用的坦克是T34-85

25日,中、朝軍隊調整部署後繼續進攻。第19兵團於24時前占領了汶山里、法院裡、七峰山一線,消滅韓軍第1師一部和英軍第29旅格勞斯特郡團第1營及坦克團大部,共4,000餘人。第3兵團攻占哨城裡、鍾懸山地區;第9兵團占領雲岳山、永陽里地區,各消滅聯合國軍一部。中、朝軍隊經三晝夜連續作戰,在加平方向打開戰役缺口,對西線聯合國軍翼側造成嚴重威脅。26日繼續發展進攻,並於當日占領聯合國軍第二線陣地的錦屏山、縣裡、加平一線。至28日,第19兵團攻占國祀峰、白雲台地區;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在梧琴里消滅韓軍第1師1個營大部。第3兵團進占自逸里、富坪里地區。第9兵團攻占榛伐里、祝靈山、清平川、加平、春川地區。是日,聯合國軍撤至漢城及北漢江、昭陽江以南地區重新組織防禦。美軍騎兵第1師西調漢城,並於漢城周圍組成綿密的火制地帶。中、朝軍隊鑑於在漢城以北消滅聯合國軍的機會已失,主力遂於29日停止進攻,結束第一階段作戰。

在西線反擊作戰的同時,東線朝鮮人民軍第3、第5軍團先後向麟蹄以北韓軍第5、第3師發起進攻,消滅第5師第36團大部和北援之韓軍第7師第5團大部,有力地配合了西線作戰。之後中、朝軍隊轉移兵力於東線作戰。

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整個戰線呈西南向東北斜線態勢。韓軍防守自隱里至東海岸一段,態勢突出。中、朝軍隊為繼續消滅聯合國軍有生力量,使其難以抽出兵力實施側後登陸,並多消滅韓軍以孤立美軍,決定第3、第9兵團隱蔽東移,實施第二階段作戰。計劃首先集中兵力消滅縣裡地區韓軍第3、第5、第7、第9師,爾後視情況再消滅韓軍首都師和第11師。以第19兵團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在漢城東西地區渡江佯動,第39軍主力南渡昭陽江,掩護第3、第9兵團東移。

4月30日,聯合國軍為查明中、朝軍隊動向, 並掩護其調整部署,以一部兵力轉入反攻。至5月8日,進占高陽、議政府、於論里、麟蹄、龍浦里一線。此後轉入防禦,在勿老里至西海岸部署了美軍6個師,英軍、土耳其旅各1個旅,韓軍3個師,以漢城為重點,成一線密集配置。在勿老里至東海岸部署韓軍首都師、第3、第5、第7、第9、第11師,6個師成一線配置。美軍第3師、英軍第29旅、美軍空降第187團為預備隊,分別配置於京安里、永登浦、金浦地區。由於偵知中、朝在北漢江地區部隊最多,范佛里特下令第9軍準備每日標準彈藥量的五倍,計畫以優勢火力打擊。[9]

5月16日黃昏,中、朝軍隊發起第二階段進攻。第9兵團(第20、第27軍,附第12軍)及朝鮮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採取正面突破、兩翼迂迴、層層包圍、多路鉗擊的戰法,在勿老里至雪岳山地段實施主要突擊。第20、第27軍各一部於17日晨突入縱深25-28公里,搶占後坪里、砧橋、鎮東里、旺盛谷諸要點,切斷了韓軍第3、第9師南逃退路,並於美山里、上南里地區將韓軍第5、第7師擊潰,消滅其5個營(上南里戰鬥)。18日,第20軍在朝鮮人民軍第5軍團配合下,向被圍於縣裡地區的第3、第9師展開猛烈突擊,經兩日激戰,將其大部消滅,繳獲全部重裝備。第12軍突破後,在三巨里、自隱里地區消滅韓軍第5師第35團一部、美軍第2師2個營。19日,志願軍第12、第27軍和朝鮮人民軍第5軍團各一部向南發展進攻,於20日進至束沙里、皮木亭一線。第3兵團(第15、第60軍,附第39軍主力)向九城浦里突擊,負責割裂美軍與韓軍的聯繫和阻擊美軍第10軍,使其不得東援。第15軍於17日晨攻占沙五郎峙等地,18日在大水洞地區消滅美軍第2師第38團團部及第1、第2營大部;第60軍19日攻占洪川江以北法所里地區,使美軍第7師不得東援。第19兵團及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在高陽至加平寬大正面上向議政府以南水落山及漢江以北磨石隅里、清平川地區進攻,並於17日攻占上述各地,牽制了聯合國軍主力。

 
美國第八軍團5月20日至7月1日追擊中、朝軍隊示意圖

20日,東線韓軍在中、朝軍隊連續五晝夜的突擊下,撤至九城浦里、豐岩里、下珍富里地區。美軍第10軍主力逐次東移。美軍第3師由京安里東調至豐岩里、下珍富里地區,堵住戰役缺口。韓軍第2軍團第8師由大田北調平昌,建立縱深防禦。至此,又形成東西相聯的完整防線。中、朝軍隊經過連續作戰,糧彈將盡,繼續進攻已有困難,加之西線美軍已開始進攻,遂於21日結束第二階段作戰。

5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由於攜帶的彈藥食品基本耗盡,終止了攻勢,向北撤退。李奇微將軍通過對「肩上後勤」能力的計算,知道志願軍的攻勢已經接近尾聲,於是指揮聯合國軍共十三個師在全戰線迅猛追擊,計劃合圍後撤的志願軍大部隊。朝鮮人民軍於華川水壩附近的抵抗幫助大部分志願軍成功轉移,但是志願軍第3兵團也還是遭到了慘重的損失。

 
南韓方M115榴彈炮於1951年6月

5月22日,志願軍人困馬乏、彈藥欠缺、糧秣耗盡,並有較大的傷亡。5月24日,志願軍第180師被截斷在三十八度線以南。事後統計陣亡人數在2,000人以上,被俘近4,000人,突圍歸隊與留在後方警衛第60軍軍部的第540團2營共有4,000人。志願軍其它部隊也遭到了一定損失,不得不繼續向北撤退,而聯合國軍一直推進到鐵原金化一線。志願軍以六十三軍駐守鐵原,與反攻的聯合國軍進行戰鬥,之後阻止了聯合國軍的反攻,雙方再次陷入僵局。中國人民志願軍全線後退40公里後開始構築防線,等待聯合國軍到來。6月10日,聯合國軍也停止了進攻,第五次戰役結束。

第五次戰役為朝鮮戰爭以來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之後朝鮮戰場上沒有再發生大規模運動戰。雙方轉入了持久的陣地攻防戰。

影響

毛澤東在6月5日派高崗前往莫斯科通知斯大林,就「我們在朝鮮戰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嚴重問題」探討,高崗到蘇後就問「是否可以考慮以三八線為界舉行停戰談判的問題」和金日成「反覆解釋了中朝方面的困難」來說服斯大林準備進行停戰工作。[10]

參考文獻

引用

  1.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二卷,第二十章、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作戰,第358頁:「志願軍和人民軍以殲敵8.2萬餘人的戰績,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2. ^ 李奇微著,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李奇微回憶錄:朝鮮戰爭》,第六章第186頁:「現在,第一年的戰鬥已經結束,聯合國軍實現了早先的目標——將南朝鮮從敵人手中解放出來,重新確立並扼守分界線」。
  3. ^ 李小兵(2014年)第214頁
  4. ^ 4.0 4.1 王樹增(2009年)
  5. ^ Zhang(1995年)第152頁
  6. ^ Millett(2010年)第441, 452頁
  7. ^ 7.0 7.1 Clodfelter(2017年),第659頁
  8. ^ Mossman(1988年)第378頁
  9. ^ Mossman(1988年)第442頁
  10. ^ 青石. 朝鲜停战内幕. 《百年潮》. No. 第3期. 1997年 [2022-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0). 

來源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