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衛生部
總衛生部是1932年至1952年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衛生勤務領導機關。
歷史
1928年4月在井岡山成立紅四軍時,設有醫務處。1930年1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設經理衛生部。1931年1月,經理衛生部改為經理部、財務部和軍醫處。1931年11月,軍醫處改為總醫處,處長賀誠。1932年9月2日改稱中革軍委總衛生部,部長賀誠,兼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務人民委員部衛生管理局局長。彭龍伯為紅一方面軍衛生部部長。[1]總衛生部提出了『着重防病』的方針,紅軍各級部隊與蘇維埃各級政權均設立紅衛生防病組織與防疫組織。1933年4月,總衛生部頒布了《連一級衛生勤務--衛生員工作大綱》;1933年9月,中央軍委頒布了《師以上衛生勤務綱要》;1933年10月,中央軍委批准公布了《暫定傳染病預防條例》。[2]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後,賀誠隨紅四方面軍行動。1935年10月紅四方面軍及紅五軍、紅三十二軍南下西康後成立中國抗日紅軍總司令部(1935.10——1936.10),總衛生部部長賀誠。
1935年11月,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同時成立了中央軍委後方辦事處,下轄總衛生部,政治委員劉惠農。1936年12月,中央軍委後方辦事處改稱後方勤務部,下設總衛生部。1936年2月17日設立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先鋒軍總部(1936.2——1936.10),統一指揮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先渡黃河東征,後又稱西征野戰軍司令部,設總衛生部,部長黃克誠、錢信忠,政治委員朱良才、姜齊賢。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方面軍會寧會師後,建立中國人民抗日紅軍總部(1936.12——1937.8),總衛生部部長賀誠、政治委員劉惠農。1937年,軍委總衛生部向軍委擬報了《衛生部門暫行工作條例》,提出了「預防第一」的行動口號。[3]
1937年8月6日,軍委總衛生部在陝西三原改為八路軍總指揮部軍醫處(對內稱衛生部),姜齊賢任部長、政治委員劉惠農,下設醫務、材料、供給等處(科)和醫院,不久調往山西抗日前線。115師衛生處長葉青山;120師衛生處長劉運生;129師衛生處長錢信忠。團設衛生隊。八路軍總兵站部第1兵站醫院設在臨汾,並在孟縣、壽陽、榆次、蒲縣、大寧、延長設立轉運站衛生所。
1937年冬,中央軍委恢復了直轄的衛生部,政治委員劉惠農。1938年8月5日,軍委和總政決定:「為加強衛生部的工作和組織的健全,以及前方材料分配之統一起見,已將前後方衛生部合併。」蘇井觀1938年11月起任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1939年1月,中央軍委成立後方勤務部,下轄衛生部。八路軍總部於1939年3月成立後勤部,下轄衛生部,孫儀之任衛生部長。蘇井觀1942年6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後方勤務部衛生部部長兼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衛生部部長。1944年8月,軍委後勤部撤銷了下轄的工作機構。解放戰爭中,各大軍區和野戰軍自行領導衛生勤務,中央軍委只保留了總衛生部的名稱。蘇井觀1945年9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總衛生部部長。
1949年9月-1953年7月賀誠任總衛生部部長兼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衛生部常務副部長。1949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總衛生部劃歸總後方勤務部,但業務工作仍直接向軍委請示報告,接受軍委和總後的雙重領導,對外行文仍然使用軍委總衛生部。1952年10月,中央軍委明確衛生部的所有關係歸總後方勤務部,正式啟用總後衛生部印章。
內設機構
參考文獻
- ^ 彭龙伯 - 英烈纪念堂 - 中国军网. www.81.cn. [2017-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1).
- ^ 党史百讲第五十三讲“中央苏区的卫生事业”,《赣南日报》,2012年11月6日. [2017年3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月28日).
- ^ 李伶:中國「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誕生記,《黨史博覽》2013-12-05[永久失效連結]
- ^ 《艰难却卓绝的生命救护——美国学者约翰·瓦特眼中的中央红军长征医疗》. [2019-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