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創作的一首詞

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作於1935年2月的一首詞,最早發表於1957年《詩刊》第一期。詞作於紅軍第二次占領婁山關之際,集中描繪了冬末春初婁山關的自然景物,選取典型意象,實寫景物而虛寫戰鬥,表現不畏艱難、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1]詞作曾被多次改編為歌曲、京劇等通俗文化產品。[2][3][4]

婁山關景色,取自《人民畫報》1967年第10期

創作背景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離開遵義向川南挺進,擬從瀘州宜賓間北渡長江,協同紅四方面軍由川西北方面進行針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總反攻。[5]二渡赤水後,紅一方面軍轉戰黔北,並占領桐梓。2月25日,紅軍第二次占領婁山關,並與杜肇華所率之劉鶴鳴團在婁山關北麓的紅花園遭遇,發生激戰。次日凌晨,紅一方面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起對婁山關守軍的總攻,並於27日占領遵義,28日將守軍基本驅離至烏江北岸,紅軍取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較大規模勝利。[5]《憶秦娥·婁山關》即作於紅軍第二次占領婁山關之後的一段時間。[1]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載:「2月28日,同軍委縱隊過婁山關,到達大橋。隨後,有感於婁山關戰鬥勝利,作《憶秦娥·婁山關》......」[6]

藝術特色

詞作避免對戰鬥場面的直接敘述,而是選擇描寫戰鬥勝利後的間歇階段。[1]詞作選取典型意象如西風、飛雁等自然景物開篇,多處運用暗示,如以飛雁「北歸」暗示紅軍北上的行軍路線,兼用動靜結合的手法。[7]下闕營造反差,守軍的「雄關」與紅軍「邁步從頭越」形成對比,復用動靜結合,產生視覺衝擊。[7]全詞以實襯虛,實寫自然景物,虛寫紅軍戰鬥,將想象空間交給讀者,兩用疊唱,凝練地表達第二次攻占婁山關的意義,表現現實之艱、使命之重與對勝利的喜悅。[1]

發表過程

1957年1月,毛澤東的十八首舊體詩詞在《詩刊》創刊號上集中發表,《憶秦娥·婁山關》隨之公開。[6]詞作發表後,毛澤東曾對這首詞進行過三次自注自解,並親自修改發表於1962年5月12日《人民文學》的郭沫若文章《喜讀毛主席〈詞六首〉》中對該詞的解讀,但改文並未刊出。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答覆外國文書籍出版局《毛澤東詩詞》英譯者問時再度解讀詞作,這與未發表改文的解讀類似。改文直至1991年12月26日才刊於《人民日報》。[6]

文化影響

文化大革命前後,《憶秦娥·婁山關》曾被多次譜曲。1965年前後,總政文工團作曲家陸祖龍曾將詞作譜成一首通俗詩詞藝術歌曲。[3]1971年,田豐完成的大型交響樂合唱作品《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將《憶秦娥·婁山關》譜曲,並作為組曲的一部分。[2]199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文藝晚會上,張君秋演唱了其創作的改編自《憶秦娥·婁山關》的京劇。[4]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劉序. 谈《忆秦娥·娄山关》词的意境. 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 (1) [2023-01-01]. doi:10.13831/j.cnki.issn.1672-8254.1985.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1). 
  2. ^ 2.0 2.1 王可為. 田丰合唱作品《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特色探究. 科技信息. 2013, (24) [2023-01-01]. doi:10.3969/j.issn.1001-9960.2013.24.2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3. ^ 3.0 3.1 胡吟久; 劉家樂. 浅析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黃河之聲. 2019, (13) [2023-01-06]. doi:10.19340/j.cnki.hhzs.2019.13.0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6). 
  4. ^ 4.0 4.1 何長高. 妙词妙曲妙千秋──张派《忆秦娥·娄山关》唱腔赏析. 中國戲劇. 1998, (12) [202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5. ^ 5.0 5.1 蔣南華. 《忆秦娥·娄山关》词试析. 貴州文史叢刊. 1984, (4) [2023-01-06]. doi:10.14040/j.cnki.52-1004/k.1984.04.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6. ^ 6.0 6.1 6.2 汪建新. 沉郁心曲:西风烈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解析. 黨史文苑. 2021, (4) [202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7. ^ 7.0 7.1 李文麗.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形象思维——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大眾文藝. 2016, (21) [202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