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拜

研究者

彼得魯斯·約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荷蘭語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1884年3月24日—1966年11月2日),後改名為彼得·約瑟夫·威廉·德拜(英語: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荷蘭物理學家物理化學家,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彼得·德拜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Peter Debye
出生1884年3月24日
 荷蘭林堡省馬斯特里赫特
逝世1966年11月2日(1966歲—11—02)(82歲)
 美國紐約州伊薩卡
居住地 德國
 荷蘭
 瑞士
 美國
國籍 荷蘭- 美國
母校亞琛科技大學
慕尼黑大學
知名於德拜模型
德拜鬆弛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1936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家
機構蘇黎世大學(1911年-1912年)
烏得勒支大學(1912年-1914年)
格奧爾格-奧古斯特格丁根大學
(1914年-1920年)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1920年-1927年)
萊比錫大學(1927年-1934年)
柏林大學
康奈爾大學(1940年-1950年)
博士導師阿諾·索末菲
博士生拉爾斯·翁薩格弗里茨·茲威基

生平

德拜生於荷蘭馬斯特里赫特。1901年,進入離家鄉30公里的普魯士萊茵省亞琛工業大學學習數學與經典物理學,1905年獲電機工程學位。在亞琛,他師從理論物理學家阿諾·索末菲。阿諾·索末菲後來稱德拜是他最重要的發現。

1906年,索末菲收到巴伐利亞慕尼黑的任命,於是帶德拜一同前往並作為助手。1908年,德拜獲哲學博士學位。

1913年,同Mathilde Alberer結婚。

個人生活

德拜被描述為嚴肅的人,但總是平易近人的為他的學生騰出時間。他的個人哲學強調在工作中實現目標和享受。

德拜是一位狂熱的鱒魚漁民和園丁,是仙人掌的收藏家,並且「一直以享受雪茄而聞名」。

德拜是一位忠實的天主教徒,他堅持要家人去教堂。

科學貢獻

1913年,他擴展了尼爾斯·玻爾的原子結構理論,引入了橢圓軌道。1923年,德拜提出了一種理論來解釋康普頓效應,即當X射線與電子相互作用時其頻率的偏移。

以後的工作

1966年4月,德拜心臟病發作,同年11月第二次發作後離世。他被安葬在格羅夫公墓(美國紐約伊薩卡)。

爭議

2006年1月,一本荷蘭語書籍在荷蘭出版,由Sybe Rispens撰寫,題為 《愛因斯坦在荷蘭》。其中一章討論了愛因斯坦和德拜之間的關係。

在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採取行動之後,荷蘭和美國進行了各種歷史調查。康奈爾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最早完成了這些研究。2006年5月31日發布的康奈爾大學調查報告指出: 根據迄今為止的信息,我們還沒有發現證據支持德拜是納粹的同情者或合作者,或者他持有反猶太主義的觀點。必須明確指出這一點,因為這是最嚴重的指控。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