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鐘
張山鐘(1887年1月29日—1965年12月15日),臺灣醫師、政治人物,屏東萬丹人。日治時期曾更名長與山鐘。曾任屏東市參議員、屏東縣縣長、臺灣省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黨籍。今萬丹鄉新鐘村之名即是為了紀念他在當地的貢獻。
張山鐘 | |
---|---|
屏東縣第1任縣長 | |
任期 1951年6月1日—1954年6月2日 | |
繼任 | 林石城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87年1月29日 大清福建臺灣省臺南府鳳山縣下淡水社 |
逝世 | 1965年12月15日 | (78歲)
墓地 | 臺灣屏東縣萬丹鄉張山鐘墓園 |
國籍 |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配偶 | 藍奎 |
生平
外部圖片連結 | |
---|---|
1930年代,張山鐘(左二)與家人子女在自家中式庭園合影 |
張山鐘出身於萬丹鄉新庄仔,曾就讀萬丹公學校,畢業後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4月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畢業後曾先後八年任職於臺北病院和屏東病院。[2]:228大正八年(1919年)回到故鄉萬丹開設東瀛醫院。[2]:228日治時期曾出任公醫、萬丹信用組合長、萬丹莊協議會員。
昭和四年(1929年),張山鐘被選為高雄州協議會員。之後出任高雄州國防義會評議員。[2]:228昭和十二年(1937年)3月,雖然日中戰爭仍未開打,但氣氛已經很緊張。當時有國防費獻金運動,張山鐘捐獻政府國防費壹萬圓獻金,為此在昭和時代出版的《台灣人士鑑》稱之為「罕見快舉」。[2]:228[3]:187到了戰爭末期,民間曾發起獻機。張山鐘與林熊祥、林烈堂與日籍的大甲郡守代表獻四架飛機,四人站在日本海軍武官部(後來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前,獻給日本軍方。[3]:187
和日本軍方關係密切,並未影響張山鐘的政治歷程。[3]:187戰後,張山鐘歷任屏東市萬丹區區長、屏東市參議員。
1951年,張山鐘角逐第一屆屏東縣長選舉,與孔德興進入第二次投票。孔德興獲得第三高票的林嘯鯤全力支持,最後張山鐘已以往醫術獲得的感恩票、尊敬票。以93,393票當選首屆屏東縣民選縣長。
張山鐘在縣長任內,面對議會一直很苦惱。因為他既不懂法令,又拙於言詞。每逢議員質詢,他都率民政、財務、建設、教育等各科室官員赴現場。由官員們代他答詢。如果要到臺灣省政府開會或洽談公務,張山鐘也是「有關單位通通載去省府再說」。
據屏東幫要角透露,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蔣經國成立班底「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時要籌措三千萬元,副主任謝東閔曾在接收高雄州時與張山鐘熟稔,向張山鐘勸募,張山鐘慷慨捐了兩百多萬元。[3]:188張山鐘的下對賭注,不僅使他後來獲得省府委員之職。在蔣經國掌權後,謝東閔扶搖直上。張山鐘的兒子張豐緒也當了二十年政務官。[3]:188
第二屆縣長選舉時,張山鐘一度有意角逐選舉,與林石城一戰。但是臺灣省政府認為他年紀已大,希望他退出選舉。最後張山鐘宣布退出選舉。
卸任以後,張山鐘出任省府委員。在他兒子張豐緒任屏東縣長任內,他才逝世。
其他
家族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地方傳奇 神醫濟世古井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作育英才半世紀 創設文建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時電子報,名人家族故事。
- 〈南部〉張豐緒落葉歸根 萬丹古厝早不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電子報,2014年6月11日。
政府職務 | ||
---|---|---|
屏東縣政府 | ||
前任: 首任 |
屏東縣縣長 1951年6月1日-1954年6月2日 |
繼任: 林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