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棗(1962年12月29日—2010年3月8日),湖南長沙人,中國現代詩人,中國先鋒詩歌的代表人之一,1984年秋,不到二十二歲的張棗即以《鏡中》聞名大江南北。張棗以「後赫耳墨斯學派(Posthermetische Schule)」聞名於世,被認為一方面給世界文學添加了創新的元素,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保留了中國古詩詞的特點。

生平

張棗出生於1962年12月29日下午三點,因其為早產兒,鄉下說法又以棗木、梨木為雕刻印章之用,是文運之材,故得名為「棗」,希望其走棗子運,越走越紅。曾祖為清朝高官,祖父為武林高手,父親張式德,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俄語系,長期擔任俄語教師,後也擔任中文與書法教師,中華民國教育家張默君為張式德堂姐[1]

高中在其父任教的長沙十三中就讀,高一時,張棗決心考入湖南師範大學,同時不願意參加時達兩星期的學工,於是在學校的批准下開始準備高考。雖然中學水平相對較低,但在外文老師趙焰和父親的輔導下,他得以順利通過了統考和面試。1978年,尚未滿16歲的張棗考入湖南師範大學英語系[1]

197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抒情詩集,畢業先被分配到株洲冶金學校教授英語一年。1983年,張棗考入四川外語學院攻讀碩士[1],期間與柏樺相識。不久後,在重慶四川外語學院和西南師範大學形成了分別以張棗和柏樺為首的兩個詩歌圈子,張棗也被稱作巴蜀五君子之一[2]

1986年與德國人達格瑪結婚後出國,常年旅居德國,曾獲得德國蒂賓根大學文哲博士,後在圖賓根大學任教,並長期當任北島主編的《今天》雜誌詩歌編輯。他曾被馬英九邀請,與莫言龍應台等同為台北市駐市作家,私下與蔣經國的廚師學習廚藝。這期間,他也先後寫出《卡夫卡致菲麗絲》、《邊緣》、《雲》等作品。[3]2005年回國,先後任教於河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出版的詩集有《春秋來信》等。

北京時間2010年3月8日凌晨4時39分,張棗在蒂賓根大學醫院因肺癌逝世,享年48歲,葬於金陵墓園山巔雅園。

作品

著作

  • 《春秋來信》(1998-03)
  • 《中國文化現代性研究》(德文)
  • 《張棗的詩》(2010-7)
  • 《張棗隨筆選》(2012-4)

主編

  • 《徳漢雙語詞典》
  • 《空白練習曲》(2002-08-21)(編)
  • 《黃珂》ISBN 9787508051956

譯著

  • 《史蒂文斯詩文集》(與陳東飈合譯)
  • 童話繪本《月之花》、《暗夜》
  • 《最高虛構筆記》(2009-03)(譯)
  • 《暗夜》(2010-5)(譯)
  • 《月之花》(2010-5)(譯)

評價

  • 詩人北島認為「張棗無疑是中國當代詩歌的奇才。他對語言本身有一種近乎病態的敏感,寫了不少極端的試驗性之作,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 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與其說張棗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好的詩人之一」,他「更想說張棗是二十世紀最深奧的詩人」,表示「就難度而言,恐怕只有他的同行楊煉可以攀比」。

參考

  1. ^ 1.0 1.1 1.2 芮虎. 若枣之性 如鹤之舞——与张枣之父忆诗人. [2019-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2. ^ 郭玉潔. 诗人张枣之死. 《眾聲》. 新浪讀書. [2019-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3. ^ 張棗 鏡中何人斯 攜二十詩章驚海內 巴蜀君子也 令無數騷客恨梅花[永久失效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