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主義
封建社會主義(德語:feudaler Sozialismus)是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他們認為「封建社會主義」是1830年代—1840年代在法國、英國等國流行的一種打着「社會主義」旗號,實際代表沒落封建貴族利益的社會思潮,並對其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封建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包括法國正統派的阿爾班·德·維爾紐夫-巴爾熱蒙和英國「青年英格蘭」組織的本傑明·迪斯雷利。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國選舉法改革後,法英兩國的封建貴族再次被資產階級打敗,無力與之爭奪統治權,遂以「同情工人」的姿態出現,給自己的理論塗上「社會主義」的色彩。他們站在封建貴族立場上,懷念衰落的封建制度,譴責和詛咒資本主義。他們極力證明工人生活的惡化是因封建王朝的垮台,宣揚封建時代是「貴」與「賤」和諧共處的時期,要求恢復昔日的貴族統治,斷言專制政權能「拯救世界」,並引導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封建社會主義者聲稱,資產階級最大的罪過在於其統治下產生了一個將摧毀舊制度的革命無產階級。然而在政治實踐中,他們幫助資產階級鎮壓無產階級;在經濟上,他們違背自己的言辭,參與資本主義經營,並剝削工人階級[1][2]。
參考文獻
- ^ 新编世界社会主义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年12月. ISBN 9787532603800.
- ^ 馬克思恩格斯對「封建社會主義」的批判及其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