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納托利亞軍區

拜占庭帝国军区

安納托利亞軍區希臘語Άνατολικόν θέμα, θέμα Άνατολικῶν),或者叫做安納托利孔軍區,為拜占庭帝國7世紀在安納托利亞中部的一個軍區。其自從被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是帝國內最大且最重要的軍區,長官通常都是人中豪傑,在帝國的漫長歷史里數次起兵反叛登上皇位,在長達三個世紀的對阿拉伯人的戰爭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在曼齊刻爾特之前此處長期保持和平,與邊陲要衝區不同,極少經敵軍蹂躪。

安納托利亞軍區
Άνατολικόν θέμα, θέμα Άνατολικῶν
拜占庭帝國軍區
640/660年 - 1078年

大約740年的東羅馬帝國的軍區分布圖
坐標:38°26′N 32°15′E / 38.43°N 32.25°E / 38.43; 32.25
國家拜占庭帝國
首府阿莫里烏姆
歷史時期中世紀
• 成立
640/660年
• 淪陷於塞爾柱帝國
1078年
今屬於 土耳其

地理及行政管理

 
安納托利亞軍區在拜占庭帝國的位置

在八到九世紀時期,最早的安納托利亞軍區地跨傳統的古地區例如利考尼亞皮西迪亞伊蘇利亞以及弗里吉亞大部和加拉塔西部[1][2],之後在720年左右剝離出色雷斯西亞基比拉奧特軍區[3][4]。在狄奧斐盧斯統治時期,其東部和東南直面阿拉伯人(當時奇里乞亞仍在阿拔斯手中)的地區,包括奇里乞亞山口北部的堡壘衛戍區,從原軍區中剝離出來,被設立成兩個新的要衝區(之後形成卡帕多西亞軍區塞琉西亞軍區[5][6]利奧六世之後又將圖茲湖的西岸劃給卡帕多西亞[4][6],軍區首府在838年在其失陷於阿拔斯之前一直在阿莫里烏姆[4][7]。在此之後大概遷至波利波圖斯(今土耳其博爾瓦丁)的堡壘附近地區[8]

據10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記載,安納托利亞軍區為「羅馬最大的省份」。下轄有15,000名士兵,共有34處要塞[2]。其將軍職位首次是在690年被證實。在所有將軍里位列第一級。安納托利亞將軍是帝國最高職位之一,年薪為40金鎊。但其也是少數禁止宦官擔任的職位。除此之外,還被指派為monostrategos,掌管亞洲各個軍區[9][10][11]

歷史

軍區的詳細設立日期仍然是謎,但與其他幾個的初始設立的軍區相似,安納托利亞軍區也是因雅爾穆克戰役之後,撤退的東羅馬野戰軍的殘餘部隊駐紮在此而設立。安納托利亞軍區也正由過去三大野戰軍(阿非利加,意大利和亞美尼亞)之一的東方野戰軍(希臘語:Άνατολή,Anatolē,即「東方」)而命名[12][13][14]。在669年,該軍區被第一次證實存在,與當地的軍隊一起被提及(Exercitus Orientalis,即東方野戰軍的拉丁語名字)。而當地所駐紮的部隊之後在687年演化成查士丁尼二世的御林軍[12][14][15]

與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戰爭

在7到8世紀的與阿拉伯人的長期拉鋸戰中,安納托利亞軍區,尤其是最東邊的卡帕多西亞經常成為阿拉伯人入侵的主要目標,而在8世紀中期開始卡帕多西亞則成為抗擊阿拉伯人劫掠的最前線[16]

阿莫里烏姆作為軍區的首府也頻繁成為阿拉伯人打擊的目標。早期644年就遭受到攻擊,646年失陷而又在669年收復。阿拉伯人之後在708年再次打到該處,並且嘗試駛向君士坦丁堡進行第二次圍攻,然而經過13個月的圍攻後阿拉伯人仍是無功而返[16][17]。阿拉伯人的攻勢持續了二十餘年,直到40年代,倭馬亞在740年的阿柯洛伊努戰役決定性輸給了東羅馬帝國,同時內部又經歷了第三次內戰,以及來自阿拔斯家族的叛亂之後,外侵的勢頭才逐漸削弱[18]。與此同時原先阿拉伯人控制的某些區域,也在利奧三世的統治時期被併入安納托利亞軍區,這同時激怒了改朝換代不久的阿拔斯哈里發國。25年後的780年阿拔斯再次開始侵入安納托利亞,788年在柯皮那頓戰役中擊敗拜占庭的軍隊,797年又再次進攻至阿莫里烏姆,當地遭受極為嚴重的破壞[16]。9世紀早期,卡帕多西亞成了阿拔斯進攻的核心區域,806年由哈里發哈倫·拉希德發起的大征服使之達到了高潮,阿拔斯占領了赫拉克利亞-基比斯特拉城英語Heraclea Cybistra和附近的一系列堡壘[19]

伴隨着阿拉伯人帶來的戰火毀滅了這片地區的城市,社會構造因此崩壞,出現了去城市化的現象。在軍區內側的弗里吉亞和皮西迪亞絕大多數的城市勉強倖存,但是規模急劇縮水;而東部地區靠近阿拉伯人的地區,類似於卡帕多西亞的東部城市,則如同皮西迪亞的安條克城一樣幾乎淪為廢墟[20]。於是東部地區,尤其是幾乎毀滅了的卡帕多西亞地區,在9世紀變成了帝國的東部要衝區,這意味着阿拉伯人的攻勢到此為止,幾乎無法再侵入到帝國的安納托利亞軍區。

然而在838年,哈里發穆阿台綏姆大舉進攻,打穿了帝國的防線侵入到安納托利亞的內部,直到878年在密斯忒亞(今土耳其貝伊謝希爾)被軍區防禦部隊打退。之後的888年,894年,897年的一系列兩國間持續拉鋸戰都集中在該軍區的東南部以哥念(今土耳其科尼亞)附近[19]。但到了十世紀,除了931年塔瑪爾·阿爾·杜拉菲英語Thamal al-Dulafi和963年賽義夫·阿爾·道萊英語Sayf al-Dawla針對以哥念的劫掠以外,軍區內部長期保持和平[19]

1069年突厥人建立的塞爾柱帝國開始對帝國展開第一次攻勢,突厥人打到了以哥念。而在曼齊刻爾特戰役後突厥人占領了安納托利亞大部,以哥念便成為羅姆蘇丹國的首都所在地[21]。安納托利亞最後於1077年被提及,當時的將軍即為後來的皇帝尼基弗魯斯三世[4]科穆寧王朝時期的皇帝們成功收復該軍區西部及北部的領土,但軍區從未被重建[21]

動亂

 
印有利奧三世及其子君士坦丁五世的金蘇勒德斯

鑑於從創立的初始軍區便直面阿拉伯人,同時又為當時的伊蘇利亞王朝的皇帝們立下汗馬功勞,安納托利亞軍區一直以來都是最為強大,最富盛名而最為倚重的軍區[2][9]。而強大的力量也讓這個帝國的皇帝們如坐針氈且寢食難安。669年軍區的部隊叛亂並脅迫當時的皇帝君士坦丁四世扶立他的兄弟希拉克略提比略成為共治皇帝[22];695年該軍區的將軍列昂提奧斯篡位並趕下查士丁尼二世成為帝國的僭主;而再之後的717年伊蘇利亞人利奧廢黜狄奧多西三世成為皇帝[4][23]。因此安納托利亞軍區成為了伊蘇利亞皇帝的堅定支持者,而皇帝的聖像破壞政策也在這裡被堅決貫徹執行,之後利奧的兒子君士坦丁五世也在此處設立避難所,組織力量打擊當時的篡位者阿爾塔巴斯多斯[4][23]

而安納托利亞軍區將軍們的篡位之路和當地的動亂並未就此停息,803年「突厥人」巴爾達內斯英語Bardanes Tourkos謀權失敗後,他的後任,「亞美尼亞人」利奧五世則在813年在當地軍隊的幫助下篡位成功。當地還在820年爆發了為期三年之久的斯拉夫人托馬斯之亂。而在10世紀時期該軍區就從叛亂派系中淡出,下一次叛亂要追溯到11世紀,即1022年的尼基弗魯斯·科西菲亞斯英語Nikephoros Xiphias針對當時皇帝瓦西里二世的叛亂[24]

參考資料

腳註

  1. ^ Haldon 1997,第157頁.
  2. ^ 2.0 2.1 2.2 Pertusi 1952,第114–115頁.
  3. ^ Nesbitt & Oikonomides 1996,第144頁.
  4. ^ 4.0 4.1 4.2 4.3 4.4 4.5 Kazhdan 1991,第90頁.
  5. ^ Haldon 1999,第114頁.
  6. ^ 6.0 6.1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5.2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7. ^ Pertusi 1952,第115頁.
  8. ^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5.1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9. ^ 9.0 9.1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3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10. ^ Kazhdan 1991,第89–90頁.
  11. ^ Bury 1911,第39–41頁.
  12. ^ 12.0 12.1 Pertusi 1952,第114頁.
  13. ^ Haldon 1999,第73頁; Treadgold 1995,第23頁.
  14. ^ 14.0 14.1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1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15. ^ Kazhdan 1991,第89頁.
  16. ^ 16.0 16.1 16.2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6.1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17. ^ Kazhdan 1991,第79頁.
  18. ^ Lilie 1976,第97–162頁
  19. ^ 19.0 19.1 19.2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6.2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20. ^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5.3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21. ^ 21.0 21.1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7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22. ^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8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23. ^ 23.0 23.1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8.1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24. ^ Gyftopoulou 2003Chapter 8.2 Archived copy. [2012-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