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訢
和碩恭忠親王奕
ᡥᡳᠨ,轉寫:I Hin[1];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善堂主,滿洲愛新覺羅氏,中國清朝末期皇帝宗室,也是同期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洋務派領袖,是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胞弟,同治帝及光緒帝的六伯父,其生母為道光帝孝靜成皇后。奕訢曾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宗人府宗令等要職,是清朝同治時期及光緒前期朝廷的最高掌權者之一。由於道光帝遺詔封其為和碩恭親王,爵位世襲罔替,故其亦多被稱為「恭親王」或「恭王」,其身故後諡號為忠。由於政見相左,保守派和清流派蔑稱其為「鬼子六」。
奕訢 | |||||||||||||||||||||||||
---|---|---|---|---|---|---|---|---|---|---|---|---|---|---|---|---|---|---|---|---|---|---|---|---|---|
和碩恭忠親王 | |||||||||||||||||||||||||
前任:新頭銜 繼任:溥偉 | |||||||||||||||||||||||||
姓 | 愛新覺羅 | ||||||||||||||||||||||||
名 | 奕訢 | ||||||||||||||||||||||||
號 | 太岳、樂道堂主人 | ||||||||||||||||||||||||
封爵 | 親王(鐵帽子王) | ||||||||||||||||||||||||
封號 | 恭 | ||||||||||||||||||||||||
旗籍 | 滿洲鑲藍旗 | ||||||||||||||||||||||||
籍貫 | 右翼近支鑲藍旗第一族 | ||||||||||||||||||||||||
出生 |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833年1月11日 大清京師順天府 | ||||||||||||||||||||||||
逝世 |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 1898年5月29日 (65歲) 大清京師順天府 | ||||||||||||||||||||||||
諡號 | 恭忠親王 | ||||||||||||||||||||||||
| |||||||||||||||||||||||||
奕訢天資聰穎,能文能武,在皇族中能力十分突出,但未獲父親道光帝垂青成為皇帝繼位者,使其一生都保持着權力輔佐者的角色。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奕訢受命與其談判議和,代表清廷簽署了《北京條約》。1861年,兄長咸豐帝駕崩後,奕訢聯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從咸豐帝遺詔任命的顧命八大臣手中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與兩宮皇太后共同主持政務。1881年,支持其的慈安太后病逝,奕訢的地位逐漸動搖,直至慈禧太后於1884年藉故免除了其所有職務後徹底退隱,離開權力核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其被重新啟用。1898年病逝。
奕訢是清末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發起者及領袖,其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興辦洋務,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及購買先進武器,並推動清廷成立了專管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和駐外使館,在外交和洋務領域經驗豐富,受到列強認可。奕訢積極調和斡旋,使清朝相繼平息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內憂外患,並積極推進洋務運動和國家建設,使國家一度出現政局平穩的中興局面。但其突出的能力及勢力屢屢成為當權者和保守派的忌憚和挑戰,因而相繼與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等人齟齬衝突,仕途褒貶隨形,波折不斷,最終以被徹底罷黜收場。
生平
早年生涯
奕訢出生於清朝道光十二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833年1月11日),是道光皇帝旻寧和其靜貴妃(即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第三子,其前面有兩個早夭的親兄長。1840年,道光帝皇后鈕鈷祿氏病逝,根據皇后託孤遺命,靜貴妃代為撫養其十歲的皇四子奕詝(即咸豐帝),奕訢因而和奕詝成了如影隨形的兄弟伴侶。奕訢曾師從卓秉恬、賈楨、翁心存等人,在童年即表現出聰明好學、文武雙全的特質,因而受到接連喪子的道光帝的喜愛。
隨着道光帝逐漸年邁,立儲問題開始浮上檯面。道光帝曾在鍾愛的皇后之子奕詝和更具才幹的奕訢之間猶豫不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終下定決心傳位於奕詝並寫下立儲密旨,將奕訢封為親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道光帝下令在妃園寢內為奕訢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這等於變相對外公布奕訢爭儲失敗,因為奕訢若能繼位,按慣例,將尊其生母為太后,若已去世則追封為皇后,而清朝皇后無論是正式冊封或母以子貴追封,先於皇帝去世與皇帝合葬,後於皇帝去世則單獨建陵。因而道光帝的這一舉措表明靜貴妃不管生前死後都只是他的妾室絕非正室,也就暗示了其子奕訢不會繼位。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病逝,臨終前公布了立儲密旨:「皇四子奕詝封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奕詝隨即即位,成為皇帝,奕訢屈居其下,成為臣子。此前,道光帝曾指婚娶重臣桂良之女為奕訢的福晉,這往往被認為是道光屬意傳位奕訢之舉,但實際上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定決心寫下遺詔之後,因而最多只能視為對其的補償,況且恭王福晉並非桂良嫡女,而僅為妾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咸豐時期
咸豐皇帝即位後,將奕訢封為十五善射大臣,並陸續命其管理中正殿、武英殿等事務。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勢力北上攻至京畿一帶,北京情勢危急,奕訢受命署理領侍衛內大臣,辦理巡防事務,這打破了皇子不得干政的祖制。此後,咸豐帝又陸續安排奕訢負責旗務、宗人府等工作。奕訢以非凡能力辦差辦事,盡力輔佐着自己的兄長。
兄弟反目
咸豐五年(1855年),奕訢生母、咸豐帝養母康慈皇貴太妃病重,奕訢請旨咸豐帝將其封為皇太后。因為奕訢之母並不是皇帝生母,且其表態激動形同挾制,因而引得咸豐帝不快。雖然這個要求最終被允准,但也致使咸豐帝與奕訢兄弟二人嫌隙漸生,開始離心離德。皇太妃逝世後,咸豐帝刻意降低了喪儀的規格,並以辦理喪儀不周為由免去了奕訢的軍機大臣和宗人府宗令等職務,令其回上書房讀書,兩人矛盾開始公開化並被付諸實踐。此時清朝內憂外患疊加,時局異常動盪,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半壁江山,外有不斷進犯的英法聯軍。對此,奕訢主張內外同時出擊,果斷消除雙方隱患,為此多次上奏,反對議和,積極主戰。但咸豐帝態度躊躇矛盾,未能采其建議積極抵抗,加之清軍作戰能力不足,局勢日益惡化。
斡旋洋務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進逼北京,咸豐帝緊急北逃,並命奕訢為欽差大臣,在京主持中外議和談判等善後事宜。當年十月,奕訢受命代表清朝相繼和英法俄等國簽訂了《北京條約》。雖然清朝在戰爭中失敗被人宰割,但奕訢在議和中展現出的能力和手腕贏得了列強對其個人的好感。奕訢繼而利用英法等國在中國謀求利益的心態,籠絡其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軍事行動。與此同時,奕訢在北京交往籠絡了一批重臣,積累起相當的政治資本。清廷採納了奕訢的建議,首次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奕訢被任命為衙門大臣,一時權傾朝野,其勢力也獲得列強的認可與支持。奕訢倡導積極購置外國軍械並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洋務運動自此發端,影響深遠。
辛酉政變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夏,咸豐皇帝在熱河病重,臨終發布遺詔命獨子載淳即皇帝位,令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幼帝及兩宮皇太后處理政務,隨後病逝。出人意料的是,能力和親緣關係均占上風的奕訢未被咸豐帝選中成為顧命大臣,這使得奕訢與隨咸豐帝駐蹕熱河的載垣、端華、肅順政治集團矛盾加深。因此,奕訢與兩宮皇太后開始密謀,準備推翻咸豐帝生前確立的國家權力格局,奪取最高權力。當年八月,奕訢在北京遊說列強,其計劃得到了一致支持,隨後,其前往熱河奔喪,與兩宮皇太后密謀商談,隨後趕回北京,控制部署兵力,並遊說部院大臣,為政變行動鋪平道路,掃除障礙。九月底,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攜幼帝及隨行大臣返京,奕訢在其抵京後迅速捉拿了載垣、端華、肅順等人,將咸豐帝指定的顧命八大臣一舉捉拿定罪,是為「辛酉政變」。隨後,新帝載淳正式即位,原擬定的「祺祥」年號被廢除改為「同治」,意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和奕訢分享權力,共治國家。咸豐皇帝臨終確立的權力格局自此被奕訢、慈安及慈禧皇太后共同形成的三人系統所取代。
同治時期
中興局面與鳥盡弓藏
自同治帝即位到光緒初年的二十餘年間,奕訢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領班與總理衙門大臣,掌握軍政大權。太平天國運動平息後,奕訢的權勢達到頂峰,但鳥盡弓藏的現實隨即展開,由於奕訢能力及勢力非凡,且在政變中功高震主,因而逐漸遭到當權者慈禧太后的猜忌。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決定牛刀小試,其指使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訢,指其「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並意圖革除了奕訢的所有職務。由於眾大臣求情,奕訢僅被革除「議政王」一職,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允許在內廷行走。由於奕訢身後有慈安太后支持,其得以制衡慈禧太后權勢,因此其地位仍舊穩固,慈禧即使心懷怨恨猜忌也無以真正下手,清朝因此在奕訢和兩宮皇太后共同形成三人權力格局下運轉多年。時逢內憂外患消退,清朝在奕訢等人的主持下出現了難得的中興局面。但面對慈禧的猜忌和頑固守舊勢力的阻撓,奕訢的處境逐漸惡化,其勇於任事、剛愎自用的個性也致使反對者聲浪逐步升高。
同治七年(1868年),奕訢受命調淮軍鎮壓了捻軍起義。次年,慈禧太后心腹太監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前赴江南辦理織造。按清朝祖制,太監不得離京,否則即為死罪,素來對安德海不滿的奕訢命山東巡撫丁寶禎將其捕拿,且未經審訊就將其正法[2],由此為慈禧太后所恨。奕訢亦曾當面勸諫同治帝停止修治圓明園及便服出遊的習慣,遭到同治帝痛斥,並將其及其子撤職降級,後經兩宮太后干預得以恢復王爵。
光緒時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同治帝病危,奕訢受命代批奏章。年底,同治帝病逝,無子。慈禧太后與奕訢等人商議後擁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承咸豐帝,兼祧同治帝,即位為新的皇帝,年號「光緒」。光緒年始,奕訢繼續主持軍機處,掌管宗人府,並受命邀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調解中日琉球爭端,繼續與兩宮皇太后維持着共理朝政的權力格局。
甲申易樞
光緖六年(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逝世,奕訢失去重要支持,其倚重的軍機大臣沈桂芬也於當年稍早去世。奕訢開始獨自與權力欲極強的慈禧太后分享權力,處境愈發窘迫。失去慈安制約的慈禧太后開始重新計劃扳倒奕訢獨享權力。此時奕訢推行洋務的動作開始有所猶豫,其也在修建工程、秉承懿旨等方面和慈禧意見相左,使得慈禧對其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軍機處在此間戰和不定,使清軍不斷敗退。慈禧太后指出奕訢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委靡因循,致使軍隊敗退,乘機罷去奕訢一切職務,令其居家養疾,同時由禮親王世鐸取而代之將軍機處一併改組,並扶植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取代他的地位。奕訢的黨羽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同時被貶,他們的往後數十年的繼任人選多對慈禧唯命是從,且庸碌無能。此事件發生在舊曆甲申年,故稱為甲申易樞。至此,慈禧太后開始獨攬大權,奕訢正式退出了清朝的權力核心,自辛酉政變後其與兩宮皇太后共同分享最高權力的格局宣告終結。
賦閒與再次出山
被罷黜之後,奕訢居家養疾,並常在京城西郊戒台寺靜修。其身為親王的雙俸一度被停發,後來被恢復。奕訢賦閒多年,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慈禧礙於危機形勢才再度將其起用,任其為領班軍機大臣與總理衙門大臣,督辦海軍等軍務。但此時的奕訢已年老體衰,歷經風霜沉浮,其精力和能力已遠不可和年輕時相比。他曾意圖請列強出面調停戰爭,並派談判代表直接與日本接觸,但收效甚微。甲午戰後,奕訢曾協助光緒帝推動一些新政,但其對隨之而來的維新變法運動極力抵制、屢加阻撓。
病重及逝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奕訢痰喘病重,繼而一病不起[3],期間慈禧太后攜光緒帝數次探望。四月初十日(5月29日),奕訢病逝,享年六十七歲。光緒帝和慈禧太后親臨祭奠,並輟朝持服多日。慈禧太后賜其「忠」字的諡號,將其入祀賢良祠,配享太廟。由於奕訢長子載澂已逝,其恭親王爵位由載澂之子溥偉(實系次子載瀅之子,被過繼給載澂)承襲。1930年代,溥偉之子毓嶦在其父逝世後承襲了該爵位,成為末代恭親王。
奕訢墓葬位於今北京市昌平區麻峪村以東,秦城監獄以西。由於偷盜和工程取料等原因,如今僅剩三門四柱三樓的石牌坊。
相傳奕訢在病逝前,光緒帝、慈禧太后前去探望,光緒帝主動詢問奕訢帝師翁同龢是否可大用,奕訢聽後十分激動,向光緒帝表達反對之意,因翁同龢反對洋務運動,而奕訢自己是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故希望親政的光緒帝不要被翁同龢的意見給迷惑,光緒帝無奈之下與慈禧太后討論後,忍痛罷黜了翁同龢。
評價
總體上看,奕訢當權時期突出的能力和作為深刻影響了晚清的政治形勢及國家建設,發動並深化擴張了洋務運動,使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軍事工業和近代化事物,建設效果顯著。其主張學習外國軍事科技以加強中國武力,於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掌權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亂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變,盡力達成了內外無患的和平局面。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學家(如張玉法、薛化元、李筱峰等人)認為奕訢與慈安太后是清朝最後的支柱,支撐着風雨飄搖的政權。在其死後,繼任者多為庸碌之輩。然而,其終究身為臣子而非君主,君主及皇權掌控者不容其功高蓋主的挑戰,使其行為和影響帶有明顯局限,也導致了其最終被貶抑的悲劇結局。
奕訢對於興辦洋務等革新運動態度矛盾反覆,其前期積極進取,後期則猶豫徘徊,這與他不斷變換的處境地位有着直接關係。其早年大力推動國家與世界接軌,興辦洋務,促進軍事現代化,但當其晚年光緒帝意圖發動維新變法時,則強力阻攔,堅決反對。
奕訢的不雅綽號「鬼子六」,一方面是來自他在道光帝的兒子中排行第六,另一方面是因為保守派厭惡西方事物,把洋人稱為「鬼佬」或者「洋鬼子」,進而對推行的洋務運動奕訢不以為然,因他是六王爺,故取此名號蔑之。
家室及後代
- 嫡福晉瓜爾佳氏(1834-1880),大學士桂良庶女,惠親王綿瑜繼福晉之妺,自號友蘭女士。值得一提的是孝靜成皇后之嫡母與瓜爾佳氏之嫡母同為肅王府的庶出縣主,兩人為同父同母的親姐妹,奕訢相當於娶了自己名義上的表姨。光緒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四十七歲。
- 側福晉薛佳氏,文匯之女,光緒二十四年去世。
- 側福晉王佳氏,福慶之女,十歲時隨嫡福晉瓜爾佳氏入王府,後於咸豐十年被收為妾,事上以禮,馭下以寬,同治十一年兩宮皇太后晉其為側福晉,光緒五年去世。
- 側福晉張佳氏,雙喜之女。幼年入府,素患肝疾。初為侍妾,光緒九年去世,年僅二十六歲。
- 四女:(1879-1880),側福晉張佳氏生,雙喜女,早夭。
- 側福晉劉佳氏,協領慶春之女,疑與奕訢同姓劉佳氏的側福晉為堂姐妹關係,待考。
- 三女:(1876-1878),側福晉劉佳氏生,早夭。
- 五女:(1881-1882),側福晉劉佳氏生,早夭。
- 側福晉壽佳氏,原為侍妾壽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二日《為恭親王奕訢侍妾壽氏崔氏劉氏均著加恩賞封側福晉事》。
- 側福晉劉佳氏,慶雲之女。原為侍妾劉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三日《為呈報恭親王奕訢侍妾壽氏崔氏劉氏均着加恩賞封側福晉事致宗人府右司》。
- 四子:載潢(1881-1885),側福晉劉佳氏生。光緒十一年正月卒,年六歲,追封不入八分輔國公。
府邸
相關影視作品
相關傳記作品
- 董守義,《恭親王奕欣大傳: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的倡導者》,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注釋
參考文獻
- ^ 安雙成 編:《滿漢大辭典》,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1171頁。
- ^ 郭廷以. 李洪超 , 編. 近代中国史.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年1月: 142. ISBN 9787101127812.
- ^ 《清宮醫案》記載:「四月初十日丑刻,莊守和、張仲元、姚寶生診得恭親王脈息左寸關數而無力,尺部虛大,右三部軟而無根。……汗出不止,喘息抬肩,痰熱上壅,精神不固,證勢重險,謹防虛脫,今用保肺固脫之法竭力調治。」
外部連結
- 恭親王奕訢照片 (尚有道光、咸豐二帝之畫像)
官銜 | ||
---|---|---|
前任: 祁寯藻 |
領班軍機大臣 任期:1853年-1855年 |
繼任: 文慶 |
前任: 穆蔭 |
領班軍機大臣 任期:1861年-1884年 |
繼任: 禮親王世鐸 |
奕訢 恭親王世系 清宣宗世系的分支 出生於:1833年1月11日逝世於:1898年5月29日
| ||
王室頭銜 | ||
新頭銜 | 恭親王 任期:1850年-1898年 |
繼任: 孫恭賢親王溥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