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倫敦
大倫敦(英語:Greater London),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是英格蘭下屬的一級行政區劃之一,範圍大致包含英國首都倫敦與其周圍的衛星城鎮所組成的都會區。行政上,該區域是依據1965年施行的《1963年倫敦政府法案》設置,其下包含倫敦城與32個倫敦自治市,共33個次級行政區。除了是英格蘭的一級行政區外,大倫敦在英國脫歐之前也是歐洲議會選區(European Parliament constituency)之一,設有9個歐洲議會議員(MEPs)席次。除了是整個英國的行政中樞所在地外,大倫敦地區也是全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最高的行政區。
大倫敦 Greater London 倫敦地區 | |
---|---|
郡及區域 | |
大倫敦在英格蘭的位置 | |
座標:51°30′N 0°5′W / 51.500°N 0.083°W | |
主權國家 | 英國 |
構成國 | 英格蘭 |
創立 | 1965年4月1日 |
創立人 | 1963年倫敦政府法案 |
名譽郡 | |
郡尉 | 肯·奧麗薩 |
郡督 | Charles A E Spicer[1] (2018/19) |
面積 | 1,569 km2(606 sq mi) |
• 排名 | 48個中排第25名 |
人口(2022年中估計) | 8,855,333 |
• 排名 | 48個中排第1名 |
人口密度 | 5,643/km2(14,620/sq mi) |
民族 | 59.8%白人(當中44.9%為白種英國人) 18.4%亞裔 13.3%黑人 5%混合人種 3.4%其他 |
區域 | |
政府 | 大倫敦政府 • 市長 簡世德 • 倫敦議會 |
行政總部 | 南華克 |
面積 | 1,572 km2(607 sq mi) |
人口 | 8,546,761(2014年中估計)[2] |
人口密度 | 5,437/km2(14,080/sq mi) |
ONS編碼 | H |
GSS編碼 | E12000007 |
NUTS | UKI |
網站 | |
英國地區裡的郡 | |
郡 |
|
國會議員 | 73名議員 |
警察 | 倫敦市警察及倫敦警察廳 |
時區 | GMT(UTC) |
• 夏時制 | BST(UTC+1) |
大倫敦地區面積為1,579平方公里,在剛進入21世紀時歡慶過人口突破7百萬的里程碑,根據2014年年中統計,大倫敦地區人口為8,546,761人[2]。大倫敦地區的北半緊鄰東英格蘭的埃塞克斯郡與赫特福特郡,南半則與東南英格蘭的白金漢郡、伯克郡、薩里郡與肯特郡為鄰。上述首都圈外圍郡份為通勤居住帶,合稱「倫敦周圍各郡」(Home counties)。
定義
雖然在一般的觀念中,大倫敦是一個「城市」,但在英格蘭的行政制度上它並不具有城市地位,反而是大倫敦底下兩個次級行政區,倫敦市(又譯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與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分別都具有城市地位。但根據《1997年郡尉職權法案》(Lieutenancies Act 1997),大倫敦與倫敦市(City of London)皆為名義上的「郡」級單位(名譽郡)。
形式上,不計入倫敦金融城在內的大倫敦地區設有大倫敦郡尉(Lord Lieutenant of Greater London);實務上,倫敦警察廳轄區(Metropolitan Police District,MPD)也是以扣除掉倫敦金融城(擁有自己獨立的警察體系倫敦金融城警察局)的大倫敦地區作為管轄的涵蓋範圍。
不同的定義下,大倫敦地區又可以進一步再分割成不同的次區域。1965年時,內倫敦教育局(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ILEA)將位於大倫敦中央的12個自治市合稱為內倫敦,此區域以外的其他自治市則稱為外倫敦(Outer London),此分區方式一直沿用在不同的用途上,例如統計區域的分界等。除了內外倫敦的分割外,配合都市計畫的需要,大倫敦也被分為五個不同的區域;分別是中倫敦(Central London)、東倫敦、北倫敦、南倫敦與西倫敦。由於分區方法不同,此處的中倫敦並不能與前面的內倫敦互換。
政府
大倫敦地區整體由大倫敦政府負責規劃和管理,另外與33個區政府分享地方行政權力。
區域政府
大倫敦是英格蘭所有的一級行政區之中,唯一一個擁有直接民選首長的行政區,也是英國第一個民選市長。現任大倫敦市長(Mayor of London)是簡薩迪(Sadiq Khan),其職責是率領大倫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GLA)規劃與執行倫敦的社會、環境與經濟發展政策,市長任期為四年一屆[3]。除了市長與其所率領的行政團隊外,GLA的另外一個組成單位是由25位議員組成的倫敦議會(London Assembly)。倫敦議會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市長的施政,但除了預算方面的控制與在重大法案中提出意見外,一般來說倫敦市長本身擁有非常高度的決策權限。
大倫敦政府的總部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的市政廳,行政上屬南華克(Southwark)的範圍內,是一棟擁有特殊造型的現代建築。
地方政府
大倫敦地區下轄的倫敦市(City of London)與32個倫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s)皆有各自的管理單位。自治市的管理單位稱為倫敦自治市議會(London Borough Councils);而倫敦市則由一個迥異於其他市鎮的政府組織,稱為倫敦市法團(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管理,其歷史可以回溯至12世紀。
在32個倫敦自治市當中,只有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使用「市」(City)的行政區名;泰晤士河畔京士頓區(Kingston upon Thames),肯辛頓-切爾西區(Kensington and Chelsea)及格林尼治區(Greenwich)因為與英國皇室之間有較獨特的淵源,而稱為皇家自治市(Royal Borough);這只是名稱上的分別,在法理上仍屬於倫敦自治市,並沒有特權。
一般來說,倫敦市與32個倫敦自治市可以被視為是與英格蘭的一級行政區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ies)同等位階的行政單位,但在法理上卻仍然是倫敦自治市委員會及倫敦市法團的下轄單位。雖然擁有同樣的法理地位,但在實際行政上,倫敦市法團比其他倫敦自治市議會擁有更多的行政權力,例如擁有土地權及獨立的警察團隊。
這33個地方自治單位全都是協會組織「倫敦自治市議會聯會」(London Councils)的成員。
人口
以人口計算,最大的6個倫敦自治市依序是:克羅伊登區(337,000)、巴尼特區(328,600)、伊靈區(306,400)、布羅姆利區(299,100)、恩菲爾德區(285,300)、旺茲沃思區(279,000)。
地理
大倫敦大致上包含了大倫敦都會區,四周均被M25外環高速公路及倫敦綠帶圈(Metropolitan Green Belt)圍繞,北半緊鄰東英格蘭的埃塞克斯郡與赫特福特郡,南半則與東南英格蘭的白金漢郡、伯克郡、薩里郡與肯特郡為鄰。
行政區劃
氣候
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帶影響,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倫敦市區因常常充滿着潮濕的空氣,燃煤歷史長致空氣多塵提供凝結核,故而霧甚,別稱「霧都」。
倫敦 (格林尼治)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8.5 (65.3) |
19.7 (67.5) |
25.3 (77.5) |
29.8 (85.6) |
32.8 (91.0) |
35.6 (96.1) |
36.5 (97.7) |
38.1 (100.6) |
35.4 (95.7) |
29.9 (85.8) |
21.1 (70.0) |
17.7 (63.9) |
38.1 (100.6) |
平均高溫 °C(°F) | 8.3 (46.9) |
8.5 (47.3) |
11.4 (52.5) |
14.2 (57.6) |
17.7 (63.9) |
20.7 (69.3) |
23.2 (73.8) |
22.9 (73.2) |
19.7 (67.5) |
15.6 (60.1) |
11.4 (52.5) |
8.6 (47.5) |
15.2 (59.4) |
平均低溫 °C(°F) | 2.6 (36.7) |
2.4 (36.3) |
4.1 (39.4) |
5.4 (41.7) |
8.4 (47.1) |
12.2 (54.0) |
14.2 (57.6) |
14.0 (57.2) |
11.2 (52.2) |
8.3 (46.9) |
5.1 (41.2) |
2.8 (37.0) |
7.5 (45.5) |
歷史最低溫 °C(°F) | −10.0 (14.0) |
−9.0 (15.8) |
−8.0 (17.6) |
−2.0 (28.4) |
−1.0 (30.2) |
5.0 (41.0) |
7.0 (44.6) |
6.0 (42.8) |
3.0 (37.4) |
−4.0 (24.8) |
−5.0 (23.0) |
−7.0 (19.4) |
−10.0 (14.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51.6 (2.03) |
38.2 (1.50) |
40.5 (1.59) |
45.0 (1.77) |
46.5 (1.83) |
47.3 (1.86) |
41.1 (1.62) |
51.6 (2.03) |
50.4 (1.98) |
68.8 (2.71) |
58.0 (2.28) |
53.0 (2.09) |
591.8 (23.30)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24.4 (9.6) |
10.8 (4.3) |
2.7 (1.1) |
0.4 (0.2)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2 (0.1) |
8.2 (3.2) |
46.7 (18.5) |
平均降雨天數(≥ 1.0 mm) | 10.8 | 8.5 | 9.6 | 9.4 | 9.0 | 8.3 | 8.0 | 7.6 | 8.5 | 10.7 | 10.1 | 9.9 | 110.4 |
平均降雪天數 | 4 | 4 | 3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3 | 16 |
平均相對濕度(%) | 91 | 89 | 91 | 90 | 92 | 92 | 93 | 95 | 96 | 95 | 93 | 91 | 92 |
月均日照時數 | 49.9 | 71.4 | 107.1 | 159.8 | 181.2 | 181.0 | 192.1 | 195.1 | 138.9 | 108.1 | 58.5 | 37.4 | 1,480.5 |
數據來源1:Record highs and lows from BBC天氣,[4] except August and February maximum from 英國氣象局[5] [6] | |||||||||||||
數據來源2:All other data from 英國氣象局,[7] except for humidity and snow data which are from NOAA[8] |
參考文獻
- ^ 第62229號憲報. The London Gazette. 2018-03-15.
- ^ 2.0 2.1 MYE2: Population Estimates by single year of age and sex for local authorities in the UK, mid-2014. ONS.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5-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什麼是GLA?(大倫敦政府官方網站). [2007-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1).
- ^ London, Greater London: Average conditions. BBC天氣. [201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8).
- ^ August 2003 — Hot spell. Met Office. [201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8).
- ^ 存档副本. [201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 ^ Greenwich 1981–2010 averages. 英國氣象局. [201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7).
- ^ NOAA. NO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