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質 (地質)

基質英語matrixgroundmass)是混雜在較大岩石顆粒(稱為「斑晶」)和晶體中的細小顆粒。也稱石基

如果石基為肉眼可辨的顯晶質,則稱為似斑狀結構。斑狀結構的形成,是由於岩漿在地球深處有一部分先結晶而形成斑晶,以後岩漿繼續上升,由於冷卻很快,岩漿來不及結晶或結晶得很小,從而形成石基。斑狀結構多產生在淺成侵入岩中。

概述

火成岩的基質具有細小的顆粒度,較大的晶體()常常嵌入其中。這種紋理說明火成岩由岩漿經過多階段的冷卻形成。例如斑狀安山岩在細小基質中會有斜長岩的大斑。此外在南非鑽石往往在的風化的黏土基質(金伯利岩)中發現,這種岩石被稱為黃土(yellow ground)。

沉積岩的基質是一種細粒黏土或泥沙,且常常有較大嵌入顆粒。

黏結過程

所有的沉積物先處於一個不連貫的表面(如:沙、黏土、礫石和貝殼沉積),而且可能會一直處於這種狀態中。數百萬年來第三紀早期海床的樣本已很難找到。發現的樣本稀缺且易碎(如倫敦黏土)。 但是,有部分例外樣品。根據沉積岩年代越久越堅硬的規律,基質的原型很可能是岩石。

壓力顯然是新的沉積物聚集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滲透水對這個過程有重要作用,滲透水會溶解部分水溶性物質,產生空洞。這個過程也起到了增加壓力的作用,一些位於地表以下的岩石在黏結過程也受到溫度的升高的影響。但是沒有巨大的溫度變化。

膠凝物質是最常見的石灰石或砂。貝殼、珊瑚等在被壓縮後形成石灰石,這個過程很容易進行。被黏結的物質會規則的在其中結晶,在砂岩的方解石基質中常常包裹有沙礫。 由霰石轉變的方解石和由方解石轉變的白雲石 ,在岩石中結晶的顆粒,通常也可以加快黏結過程[1]

參考

  1. ^ 鄧德華,辛學忠等主編.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充填层施工技术.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3年4月: 22. ISBN 978-7-113-1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