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2月16日) |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其中一個番號,曾先後用在多支部隊身上。最先使用第五軍番號的是原「福軍」。抗戰開始後1939年後以第二百師為骨幹建立的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成為抗戰時聲名顯赫的部隊,曾編入征緬軍進入緬甸作戰。抗戰勝利後第五軍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1949年於徐蚌會戰中被殲滅(即邱清泉兵團)。之後重建,撤往金門。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 |
---|---|
存在時期 | 1925年-1929年 1929-1931 1932年 1933年 1939年-1949年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民國 |
效忠於 | 中華民國 |
部門 | 國民革命軍 |
種類 | 軍 |
規模 | 國民革命軍第二百師、榮譽第一師、新編第二十二師(1939-1941) 國民革命軍第二百師、新編第二十二師、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六師(1942-1943) 國民革命軍第二百師、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六師、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五師(1944-1945) |
駐軍/總部 | 武漢 |
參與戰役 | |
指揮官 | |
著名指揮官 | 杜聿明 邱清泉 |
廣州國民政府時代
最初使用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此番號者為為李福林之「福軍」,主要為一「綠林部隊」,在辛亥革命後於廣州河南一帶建立,主要活動在珠江流域,軍隊來源主要為原本的地方土匪與民間團練合組。李福林在二次革命期間支持龍濟光,因此他雖是傾向國民黨卻未被解散。福軍收入主要來自自營鏢局,因此大部分時間部隊是分散在珠江各地,以「護商隊」為名擔任江河警備保全牟利。但因福軍指揮官李福林身兼廣惠鎮守使,控制河域,也放任這些部隊進行走私,走私所得亦用於維持部隊運作。
在孫中山宣布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時,李福林支持,福軍後被編入為「建國粵軍」第三軍,李福林任軍長。其部隊分駐南海、番禺、順德各縣。軍部設在廣州市區河南的海幢寺。
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在粵各路軍隊劃入國民革命軍後番號重編。福軍在此時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部亦仍設在海幢寺。下轄2師;因部隊兵源構成仍是以地方武力改組,戰力不堪重任。當時編制如下:
- 軍長:李福林
- 副軍長:鄧彥華
- 參謀長兼國民黨黨代表及軍部政治部主任:李塱如
- 參謀處長:劉超常
- 第十三師(師長:徐景唐)。第十三師後轉隸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指揮,但指揮體系沒有變動。
- 第十五師(師長:李群)。未參加北伐,其部隊分駐於廣東省之南海、番禺、順德等縣,軍紀敗壞。
- 第十六師(師長:練炳章)。奉命參加北伐。主要為預備部隊,未經過戰鬥歷練。當時第16師轄三個團又一個特務營,46團團長為陸滿,47團團長為李林,48團團長為陳偉圖,師部參謀長為陳柱,師政治部主任為曾時瀾。第16師師部最初駐韶關,部隊則沿韶關、樂昌、仁化及湖南省之汝城、桂東之線前進。1927年春,師部及三個團已先後沿贛江進駐江西省之吉安、南昌一帶。1927年3月蔣調16師由南昌回贛南駐贛州。第五軍軍長李福林派軍部軍需處長郭孝海,第五軍軍部政治部李塱如派其黨務科長汪叔度前來贛州,密授擁護蔣介石清黨。十六師練師長派兵捉拿師政治部主任曾時瀾,曾時瀾已於練圍拿之前夕隻身逃走,由大庾、南雄、曲江、樂昌、郴縣、衡陽等地潛赴武漢,轉入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工作。練炳章率16師師部及其所屬46團由贛州、大庾,向韶關前進尚未到達南雄時,其原駐韶關之特務營已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教導師繳械。其所屬47、48兩團部隊,則被第16師副師長王若周掌握,向贛江下游移動投蔣,後來這兩團部隊被蔣編為第16師,與第五軍脫離了關係。第16師政治部自被練炳章勒令停止活動後,其工作人員絕大部分取道吉安、南昌、九江轉赴武漢向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報到,與武漢軍事政治學校的學生編並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兼任團長。1927年8、9月間,教導團回到廣東,駐紮於廣州市的北較場四標營。1927年12月11日參加廣州起義。
1927年發生廣州張黃事變,李福林支持張發奎。廣州暴動期間第五軍為主力鎮壓。事件後李福林解職歸田,次年由徐景唐出任軍長。
南京國民政府
1929年,爆發蔣桂戰爭,徐景唐支持新桂系,被效忠蔣介石的陳銘樞及陳濟棠部大敗。第五軍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5師,軍級番號遭到剝奪;但是該番號隨即於1929年3月啟用,軍長是遭新桂系罷黜的魯滌平,編制有國民革命軍第7師、第18師、第45師,隸屬於朱培德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1路軍。中原大戰爆發前夕,第五軍所轄有第18師、第50師,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9路軍,指揮官魯滌平,18師與50師都是在孫中山時代擁護孫的湖南省省軍(建國湘軍)組成,屬於地方派系特色較顯著的中央軍部隊。
中原大戰後,第五軍主力在1930年底返回江西省,投入第二次江西剿共戰爭。在該役遭中國工農紅軍擊潰,第18師師部與52、53旅潰滅,18師師長張輝瓚、下屬之第52旅旅長戴岳遭俘虜,53旅旅長王捷俊、副旅長洪振楚戰死、50師師長譚道源則在混戰中逃跑,這兩個師重建後改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軍之番號,原使用的第五軍番號則於1931年停用。
1932年於上海一二八事變,最初在該地迎戰的僅有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在戰事有擴大的跡象後,蔣中正以中央軍第87、88師編成第五軍(軍長張治中)投入上海戰場。事件告一段落後,部隊回歸原建置,番號解編。
1933年初,在陳誠的建議下第五軍番號啟用,納編國民革命軍第52師(福建地方軍閥部隊改組,師長盧興邦)、國民革命軍第59師(四川省陸軍第一軍殘部改組,師長賴心輝),軍長羅卓英、副軍長周至柔。該部隊在1933年2月第四次江西剿共戰爭初期便遭到紅軍殲滅,從成立到毀滅不超過三個月。此後該軍編號在抗戰前即為空缺。
抗日戰爭
1937年4月,陸軍交輜學校的戰車營與交二團的裝甲汽車,南京郊外的方山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直屬軍政部,又因為戰車營原屬交輜學校,故裝甲兵團歸陸軍交輜學校管理。團長杜聿明(交輜學校學員隊少將隊長),轄:
1937年8月由團長親率戰車營第一、二兩連及戰防炮營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在匯山碼頭阻擊日軍登陸,達成任務。1937年12月8日戰車第一連(配備德制克虜伯戰車15輛)參加南京保衛戰,中被敵擊毀三輛戰車,其餘在撤退中油料耗盡全部被遺棄。
1938年1月,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在湖南湘潭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0師,為當時國軍唯一機械化部隊,當時世界上第四個裝甲師。接收了從廣州卸船運來的的蘇聯T-26坦克82輛(重九噸半,45mm主炮,機槍2挺,車載電台)、德國毫須裝甲汽車(Sd.Kfz.222)18輛、奔馳柴油卡車40多輛、美式福特4缸卡車400多輛、意大利寸達浦機器腳踏車40多輛。師長杜聿明,副師長邱清泉,蘇聯顧問高尚夫(坦克兵顧問組長彼得·德米特里耶維奇·別洛夫少校)。首任師參謀長為彭璧玉少將,3月改為廖耀湘少將。總翻譯是李修業。3月,首批40輛T-26與蘇聯顧問和教員到達湘潭,當時還有10輛T-26已到昆明,32輛尚在運送途中。1938年8月前基本組建完成。轄:
- 第1149團:團長胡獻群。戰車團。第1、第、第3營為T-26坦克;第4營為原裝甲兵團。駐地湘潭雲橋湖
- 第1150團:團長韓增棟。戰車團。起初駐湖北武昌,武漢會戰時遷至湘潭七里舖
- 第1152團:團長高吉人。步兵團。由原裝甲兵團的準備營擴編而成。轄4個營和一所修理廠,第一、二、三營為步兵營,第四營為汽車運輸營,沒有坦克。
- 輜重兵營:營長杜鴻範。裝備奔馳卡車
- 通信營:營長劉農畯
- 特務營:營長張信卿
- 搜索營:營長蕭平波。第二連為德國毫須裝甲汽車(Sd.Kfz.222)
- 化學兵連
- 戰防炮營
- 工兵營
- 補充營
- 準備營
- 修理工廠:廠長李恩敘
- 炮兵第52團(戰防炮團):由戰防炮教導隊改編而成。團長馮爾駿。蘇羅通炮。派往第五戰區參加台兒莊戰役。
- 技術補充團:1938年7月補充營與準備營合併。
1938年10月由第二百師抽調部分軍官加上湘贛軍管區的新兵組建而成,在湖南湘潭組建新編第22師,首任師長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二期工兵科的邱清泉。
1938年11月1日第200師在湖南湘潭擴編為新編第十一軍,軍長是被譽為國民革命軍裝甲兵之父的機械化學校教育長徐庭瑤,杜聿明中將升任副軍長兼第200師師長,黃翔少將為軍參謀長,轄第200師、新22師。移駐廣西全州。1939年1月,徐庭瑤辭任軍長,由杜聿明升任,蘇聯顧問為別洛夫;下轄:
- 第200師:原屬第1152團的3個步兵營與補充團改編為兩個步兵團,番號改為第1149與第1150團,另外新成立步兵第1151團;1938年12月,杜聿明專任副軍長,步兵第98師副師長戴安瀾少將升任第200師師長。
- 新編第22師:師長邱清泉少將,副師長廖耀湘少將,駐湖南東安
- 第77師。湘軍雜牌,1939年1月第77師改隸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將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編制下國民革命軍榮譽第1師移編給新十一軍。
- 榮譽第一師:師長鄭洞國,駐湖南零陵。1939年1月調入新11軍。
- 軍屬裝甲兵團:原屬第1149與第1150團的4個戰車營合編,團長胡獻群上校,編制上仍為4個戰車營和一所修理廠(總務、修理和器材3個股);2個運輸坦克的輸送連(總計128輛7噸載重車),工兵連(煙幕偽裝與爆破排,駕駛排,築路排和材料排)、通信連(4格通信排)、特務連(偵察排、戰車排、警戒排和傳令排)、補充連、衛生隊和修理工廠各一;每個戰車營下轄3個戰車連,補給連(燃料排、彈藥糧食排和預備車排)、偵察排、特務排和修理所各一;每個戰車連有3個戰車排1個補給排。
- 軍屬汽車兵團:原屬第1149與第1150團的各自的第三營與原第1152團第四營合編,團長韓增棟上校,編制上仍為3個汽車營和一所修理廠;
- 軍屬騎兵團:原200師屬搜索營在增加一個重武器連和一個騎兵連後擴編為,團長蕭平波上校。駐重慶白市驛機場。團本部有軍官31名,士官和士兵61名,11輛車(其中有至少1輛Sd.Kfz.223型裝甲通信指揮車)。團部轄5個連,以及通信排、輜重排、特務排和修理工廠各一。第一連為裝甲汽車連,連部轄3個排和1個修理班,裝備4輛Sd.Kfz.222型和10輛Sd.Kfz.221型裝甲車,編制上共有軍官13名,士官和士兵138名,39輛車;第二連裝備4輛德制裝甲車,以及原先搜索營第二連的兩輪摩托車;第三連與原先搜索營第一連相同;第四連為重兵器連,配置與當時德軍標準的師屬偵察營重兵器連相同,由一個迫擊炮組,一個3.7cm Pak 反坦克炮排,一個工兵排等單位組成;第五連為傳統的乘馬騎兵連。
- 軍屬重迫擊炮團
- 軍屬工兵團
- 軍屬輜重兵團
- 軍屬補充團
- 軍屬戰防炮營
- 軍屬通信營
- 軍屬特務營
1939年8月18日新十一軍正式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副軍長由榮一師師長鄭洞國兼任。
1939年11月,第五軍裝甲兵團第三、四營在河南蘭封、信陽等地對日軍作戰後,奉命移防陝西西安,在華陰、朝邑、大荔一線充實黃河河防,防範日軍從晉西南強渡黃河。團長郭彥。
1939年底時,編制為:
1939年12月底至1940年初,華南發生桂南會戰,第五軍擔任昆侖關戰役主力以重大傷亡奪回昆侖關。由於崑崙關戰役損失較大,第五軍裝甲兵團第一、二營(戰車第一、二、五、六、七連)共有7名軍官和38名士兵陣亡。參戰坦克總共54輛,1940年1月7日的〈陸軍第五軍裝甲兵團崑崙關戰役損壞車輛報告表〉記錄的具體損失為:完全損失4輛T-26(車號528、546、581、583)和4輛CV35(車號736、787、804、807,其中736和807因陷敵陣被日軍俘獲);被敵炮擊傷而後修復11輛T-26和5輛CV35。
1940年4月,榮譽第1師遭抽調成立新的新編第十一軍,由第五軍副軍長鄭洞國升任。榮1師的空缺由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軍之第96師抽調補充,此時,該軍軍長杜聿明,副軍長邱清泉,劉嘉樹,下轄第200師、新編第22師、第96師,另統帥部炮兵兩個營。1940年8月,軍政部將第五軍裝甲兵團第一、二營和團直屬部隊合編為裝甲兵第一團,仍隸屬於第五軍軍部,團長胡獻群少將,編制裝備不變。至此,該團進入較平靜的一年半休整期,直到1942年遠征緬甸;將第三、四營和第五軍軍屬修造廠西北分廠等單位合編,於194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裝甲兵第二團,駐地大荔,直接隸屬於第34集團軍(原第17集團軍擴編而成),團長為原第五軍西北戰車指揮官郭彥上校。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隨後進攻緬甸,企圖切斷中國唯一對外之陸上補給線。國民政府應英國之請於12月底起派出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十六軍為遠征軍第一路軍共計10萬餘人入緬甸。當時第五軍下轄200師、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96師(師長余韶)。杜聿明任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第五軍率領3個步兵師進入緬甸。軍屬裝甲兵團由昆明駐地出發,公路行軍,由於滇西公路彎曲,大型拖車不能通行,將T-26戰車分解用卡車裝運;於1942年3月20日通過畹町進入緬境,分解的八台T-26戰車在臘戍組合安裝,小型戰車由臘戍鐵運,汽車則公路急行軍趕赴緬南。3月29日,以兩個連(各七輛戰車)協同步兵部隊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對日軍作戰。因戰局丕變,裝甲兵團旋即沿滇緬公路後撤,與追擊日軍進行遲滯作戰,最後在臘戍至畹町間的貴街達成遲滯任務後,即經畹町返回國境內4月30日至遮放。日軍攻入滇西,國軍破壞怒江惠通橋,以致裝甲兵團未能全部撤出,最後僅戰車、汽車四十七輛返回昆明陽林整補。所幸T-26戰車僅八輛運至臘戍組合安裝完成遭損失外,其餘則尚滯留在保山而安全運回。
第五軍相繼參加了同古保衛戰,彬文那會戰及仁安羌救援,曼德勒會戰。由於英軍迅速潰退,中國軍隊陷入日軍包圍。5月8日上午,日軍攻占密支那,指揮官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下令部隊經退回雲南。第五軍軍部與所屬部隊和新編第22師在軍長杜聿明率領下,翻越了野人山地區,於1942年7月25日抵達印度雷多。第二百師在東枝作戰後,在向八莫、南坎轉移途中受到日軍伏擊,傷亡巨大,戴安瀾師長重傷陣亡,師參謀長及第599,600兩團團長均在此次突圍中失蹤,餘部由第598團團長鄭庭笈率領於1942年6月17日抵達騰衝地區,此時全師僅剩餘2,600餘人,傷亡失蹤達75%以上。第九十六師及軍屬炮兵、工兵各一部與軍部失去聯繫,在師長余韶帶領下,在野人山地區輾轉兩個多月,翻越高黎貢山,於1942年8月17日抵達中國雲南劍川。第五軍入緬作戰時動員約4.2萬人,回國後僅存約2萬人,在遠征軍參戰部隊中傷亡最為慘重。裝甲兵第一團的人員傷亡無詳細記載,T-26坦克原有47輛,戰鬥和撤退總損失11輛,其中戰鬥過程記載了10輛損失。
緬甸戰役撤退後,第五軍軍部殘餘部隊以空運運回中國境內,與撤退回國之部隊會合。新22師則留在印度,被編入中國駐印軍,編制空缺由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所屬之新編第39師移編補足。此後第五軍主要任務為昆明防禦與雲南國境守備,並在1943年3月納入Y部隊第一批改編計畫,開始接收美援軍械與美式操練。第五軍並未參加滇緬反攻作戰,而是作為戰略預備隊的角色在後方整訓。
裝甲兵團撤回國內,該團擔任訓練補充工作的戰車第三營駐防廣西全州界首鎮,其餘各部於8月起在昆明郊外的嵩明、楊林和豬衙集中整訓,開辦駕駛、射擊、保養、通信、戰場搶救、步坦協同戰術等訓練班。1942年9月,團長胡獻群少將升任第96師副師長,由戰車第二營營長馬徹中校繼任裝甲兵第一團團長。1943年春,軍政部令於昆明成立戰車補充兵訓練處(處長馬師恭),專為駐印軍戰車部隊訓練補充兵員。
1943年1月28日杜聿明升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軍長由邱清泉接任。劉嘉樹、彭壁生、余韶、梁愷等相繼擔任過該軍副軍長。新39師與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所屬之第49師互相對調。1943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鑑於第五軍1942入緬作戰期間損失過大,在美國顧問的策劃協助下,將該軍所屬部隊重新編組,以便接收美援裝備。第五軍直屬的各機械化團、營、連級部隊被調出,與摩托化步兵第143團和第144團合編,在嵩明縣成立直接隸屬於軍政部的第48師,由鄭庭笈少將任師長。轄2個步兵團與1個搜索團(第五軍騎兵團,團長馮愷/馮少雲)。原第五軍裝甲兵第一團改番號為第48師第142團,團長為馬徹上校,人員和裝備編制不變。第143團團長蘇維中,第144團團長田鶚雲。1945年7月間撤銷,搜索團編入第五軍裝甲兵團,第142團番號改回裝甲兵第一團直接隸屬於軍政部,2個步兵團編入第五軍各師。
1944年1月,第五軍移撥部分軍士官幹部與特務營成立傘兵第一團的服務連與特務連,並派幹部前往衡陽、桂林、柳州、貴陽招考兵力,傘兵團長為第五集團軍作戰處處長李漢萍將軍(黃埔六期),副團長是集團軍司令部科長簡立上校。
1944年3月,軍政部成立陸軍第48師,裝甲兵團改隸第48師,並改番號為142團。自此,裝甲兵與第五軍脫離隸屬關係。
1945年初,新編第39師解編,調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隸屬之第45師編入第五軍,並納入阿爾法部隊換裝計劃,撥發美國軍援武裝。由於200師長期擔任雲南國境防禦作戰,因此在1945年4月統計時,其裝備領取美械比例僅10%,遠低於45師與96師的80%。因整訓需求,因此直到8月中日本投降時仍在昆明駐防。
國共內戰
抗戰後,第五軍的首要任務為鎮壓龍雲。1945年10月3日第五軍包圍位在五華山雲南省政府,解除龍雲的雲南省長一職。隨後第五軍開拔駐守武漢,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第五軍裝甲兵團、胡宗南的戰車團、駐印軍組建完成的3個戰車營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司令部,司令徐庭瑤,副司令兼戰車第一團團長蔣緯國,戰車第二團團長鮑熏南。
- 1947年初,轉調華東,於山東一帶與解放軍作戰。年底,改為整編第五師,師長邱清泉,下轄第45旅、第96旅、第200旅。
- 1948年,恢復軍級番號,駐徐州。11月,國共徐蚌會戰試圖解第7兵團(黃百韜)之圍未成功,返回徐州。
- 1949年1月,在陳官莊被圍,僅8,000人突圍。
第五軍遭重創後,1949年在福建省南平縣重建,軍長熊笑三。200師師長楊彩藩因為和地方人士關係不好,導致部隊招兵困難,於是又改派福建籍的葉敬接任。200師參謀主任林秉勛因為靠山楊彩藩的離去而無法立足,便帶着一個新兵營開到溫州,找第五軍的前輩—時任浙江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的葉芳。葉芳掌握着第五軍的一個新兵團,熊笑三屢次要葉將這個團調到福建編進200師。葉了解到第五軍實際情況後,1949年4月自立第200師旗號,被在福建的第五軍戲稱為「人造絲(人造師)」。溫州第200師成立僅七天就宣布起義投共,熊笑三又遭檢舉其父為共產黨員身分而被撤職查辦。1949年5月,高吉人接任軍長,將華心權安插為200師副師長。但在福建招兵任極為困難,到職兩個月所招兵員仍極其有限。
1949年7月國防部在福建召開的整軍會議中,福建省長兼福建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一度計畫將第五軍縮編成200師,並將200師併入國民革命軍第一二一軍內,但考慮到5軍的特殊地位該方案最後並未實施,而是將一二一軍兵力充實至第五軍內,第5軍軍部被121軍軍部代替,121軍軍長沈向奎成了5軍新任軍長,高吉人掛22兵團副司令官頭銜。
調整編制後的第五軍,原所屬的45師調整番號變為200師,師長麻心全(45師的番號則由空軍警衛第一旅承接),納編國民革命軍第166師(師長葉會西),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兵團,高吉人調任二十二兵團副司令官。第五軍在形式上雖然續存,但無論在兵力素質、裝備均已大不如往。而沈向奎在隨後調至重建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擔任軍長,第五軍軍長一職由李運成接替。
由於廈門兵力缺乏,因此二十二兵團抽調166師支援防務,該師在廈門戰役中基本上遭到殲滅。因此1949年10月古寧頭戰役前夕,第五軍總人數僅有不到4,000人,駐防烈嶼,該部隊因缺乏重武器因此實際並未參戰。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古寧頭戰後,二十二兵團解散,所有部隊調撥給第十二兵團,第五軍續留烈嶼,負擔小金門與大擔島防禦任務。隨後166師解編,納編因舟山撤退而未北調的原十二兵團所屬之國民革命軍第75師、國民革命軍第14師,1950年7月軍長由高吉人回任。在大擔島戰役中,75師所屬部隊殲滅解放軍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