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生聯合會
國際學生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簡稱國際學聯(IUS),是歷史上的一個國際學生組織,由世界各國的大學生組織組成[1][2][3]。總部設在捷克布拉格[4]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諮詢成員。[2][5]。該組織的會徽是燃燒的火炬與一本打開的書,背景是紅藍線條勾勒的地球[6]。由於缺乏牢靠的會員制度和基層參與,該組織在2000年代解體。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 |
簡稱 | 國際學聯(IUS) |
---|---|
前身機構 | 國際學生理事會 |
成立時間 | 1946年 |
創始地 | 布拉格 |
撤銷 | 2000年代 |
總部 | 捷克布拉格 |
服務地區 | 全世界 |
會員 | 112個國家的155個學生組織 |
官方語言 | 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
隸屬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
秘書長 | 弗拉格·謝里夫 |
司庫 | 莉茲·卡萊爾 |
諮詢委員會主任 | 阿希爾·恩南塞蒂 |
重要人物 | 英戈·雅格爾、瑪麗亞·盧西亞、賽義德·穆斯塔法·阿里 |
目標 | 世界學生組織協會 |
網站 | http://www.stud.uni-hannover.de/gruppen/ius/index.html |
備註 | 左翼、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等 |
歷史
走出二戰浩劫後的世界人民迫切需要持久和平、遏制新的大戰[7]。非國家行為體和跨國民眾團體的和平運動異常活躍。在此背景下,1946年8月27日,三十九個國家的四十三個學生組織的近300名代表在布拉格舉行第一屆學生代表大會,中華民國政府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館的職員以「中國大學生總會」的名義出席參加。大會達成了共識「全世界學生團結起來防止法西斯復興」,決定成立國際學聯[8][9]1946年國際學聯章程的宣言中寫道[10]:
不同國家學生組織組成的國際學聯的宗旨,是捍衛學生權利和利益,促進改善學生教育福利與教育標準,準備成為民主公民的任務。
1947年夏,在國際學聯的第二次理事會上,中國解放區學聯籌備會和國統區的中國學聯的代表參會,推動全體理事一致通過開除「中國大學生總會」代表的會籍。此後中國學生的代表一直在國際學聯擔任着副主席的職務;1949年在國際學聯中理事的名額共有六名,擔任副主席的是梁耕同學。1947年,世界民主青年聯盟和國際學聯組織了東南亞訪問團,1948年2月召開了亞洲青年與學生在歷史上第一次大團結的東南亞青年大會。1947年至1948年,國際學聯屢次發動各國青年學生團體,用函電、控訴和募捐等方式,給予中國學運有力的支持。1948年5月國際學聯代表布麗曼訪問中國,到上海、南京、北平、杭州等地,給予中國學生極大的鼓勵。1948年夏,世界青聯和國際學聯組織了訪問團,訪問了中東和北菲,並在不久以後召開了拉丁美洲青年大會,推動了這些地方的青年學生運動。
1950年12月,21個退出國際學聯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生組織在挪威奧斯陸成立國際學生大會 (ISC) 作為國際學聯的對手。[11][12] 美國全國學生聯合會 (USNSA or NSA)[12]是其主導。因此該國際組織被認為「盎格魯-撒克遜、斯堪的納維亞、日耳曼影響力組織」,「打破共產主義在青年事務上的壟斷」。[13]
國際學聯與總部設在斯德哥爾摩的國際學生大會成為冷戰初期蘇聯與美國在國際學生組織領域對抗的對手。[14][15][16][17]被稱為「學生冷戰」[18]。有研究者認為國際學聯雖然受社會主義影響,但並不是蘇聯控制的國際組織。[19]但學生運動可以衝破民族國家界線,按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國籍來結成國際統一陣線。在印度,親西方的全印學生大會加入了國際學生大會,而親共的全印學生聯合會則加入國際學聯。在荷蘭全國學生會加入國際學生大會,國際學聯則接納了另一個荷蘭學生會組織;美國全國學聯退出國際學聯後,國際學聯接納美國的國際學生合作委員會。美國國際學生合作委員會不僅受到美國政府的「顛覆」「非美」罪名指控,還被科羅拉多大學、舊金山州立學院、天普大學、密歇根大學、皇后學院等高校禁止活動[20]。美國全國學聯在中央情報局資助下開展了「外國學生領袖項目」,在目標國家和地區學生中選拔具有潛在領袖能力的青年才俊,資助他們到美國高校參加交流訪學,培養為所在國家的社會領袖,1956年至1960年累計培養了約1200名外國學生領袖[20]。法國學聯主席雅克·巴蘭德指出[20]:「直到1949年,法國大學的學生組織幾乎完全控制在共產黨手中。此後,在美國全國學聯的積極幫助下,我們的學生組織,除了巴黎兩所大學的學生組織外,幾乎都成功地擺脫了共產黨的控制。」由於第三世界學生在國際學生組織中的力量增強,以及學生組織總體上的進步主義訴求,國際學生活動最終成為冷戰的解構力量[18]。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着越來越多第三世界學生力量加入,國際學生運動進一步朝着反新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方向演化。國際學生聯盟和國際學生大會關注的議題和做出的決議有時驚人的相似,如南非種族狀況、巴拉圭對學生的鎮壓、阿根廷的高校狀況、核試驗、美國的種族主義、非洲學生團結、波多黎各獨立和越南戰爭等,均引領着所處年代的進步方向。1967年,中央情報局資助、滲透跨國組織和民眾組織的事情曝光,迅速成為國際新聞焦點,美國全國學聯和國際學生大會受到的衝擊最大,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們打着「相互信任、坦率和真誠」的旗幟號召本國學生,並與其他國家學生交往。再加上美國大學生與為越南戰爭強制徵兵之間的激烈對抗性衝突,美國全國學聯被CIA醜聞徹底摧毀;又受到60年代末期席捲全球的左翼學生運動,從法國的巴黎五月革命,從日本的「全國學生共同鬥爭會議」(全共斗)的衝擊,國際學生大會於1969年解散。[18]
國際學聯的活動之一是開展學生運動會。1946年在巴黎開始此項活動。隨後作為與世界民主青年聯盟合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的活動內容。[21]
為迎接1958年9月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學聯第五屆代表大會,1958年8月21日,中國郵電部通知於9月1日發行紀念郵票,全套2枚。該郵票由劉碩仁設計,北京人民印刷廠印製,志號:紀54(編號180-181)。因票名誤為:「第五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世界學生代表大會可解釋為以美歐為首的對抗性國際學生組織。郵電部於8月28日發出特急電,通知停售並收回已發的該套郵票。隨後通知並於9月4日正式發行郵票經改正後為「國際學聯第五屆代表大會」紀念郵票。重新再印的「國際學聯第五屆代表大會」紀念郵票,圖案、面值不變,刷色稍作改變,第一枚8分票由桔黃改成淡紅色,第二枚22分票由綠色改成蘋果綠的顏色。但有極少數地方不按發行日提前出售,造成了少量印有「第五屆世界學生代表大會」的郵票外流,面值22分郵票由於使用不多(該面值郵票當時主要用於航空掛號信上),購買的人很少,外流量也極少,具有收藏價值。
1985年底,有109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個會員組織。
組織結構
國際學聯每三年舉行一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每一年舉行一次理事會,每三個月舉行一次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的工作由主席四人以及秘書長一人負責領導。創辦初期,國際學聯主席是捷克代表,副主席是蘇聯、中國、法國和美國(暫缺)代表,秘書長由英國代表擔任。
主要活動:
- 發行《學生聲明》
- 向會員發行《通函新聞信》《呼籲行動》
- 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學生節
- 組織世界學生大會
成員
國際學聯成員有[22]
附設機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 The IUS Constitution - Preambl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2002-07-18 [2007-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7).
- ^ 2.0 2.1 UNESCO Lis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UNESCO. [2007-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8-26).
- ^ Collection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ry. 2005-08-12 [2007-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
- ^ 鄭建邦. 國際關係辭典: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 ^ IUS Websit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2002-11-18 [2007-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30).
- ^ Rzhevsky, Valery (1988): 'International Day of Students Marked Today'; Prague, November 17; The Russian Information Agency ITAR-TASS
- ^ Altbach, Philip G. (1970):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5, No. 1, p. 161
- ^ Altbach, Philip G. (1970):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5, No. 1, pp. 161-162
- ^ Clews, John (1952): Students Unite: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and Its Work; foreword by S. Spender,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British Society for Cultural Freedom: Paris (ASIN: B0000CIEJO)
- ^ About Us. isicworld.org. 22 October 2013 [202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 ^ Altbach, Philip G. (1970):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 5, No. 1, p. 163
- ^ 12.0 12.1 Kehr, Marguerite (1958): 'The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 the USNSA';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29, No. 6. (June, 1958), p. 317
- ^ Pinner, Frank A. : 'Student Trade-Unionism in France, Belgium and Holland: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and Role-Seeking';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37, No. 3. (Spring, 1964), p. 182
- ^ Masani, M. R. (1951): 'The Communist Party in India'; Pacific Affairs, Vol. 24, No. 1. (March, 1951), p. 26
- ^ Kroef, Justus M. Van Der (1955): 'Higher Education in Indonesia';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26, No. 7. (October, 1955), p. 370
- ^ Morris, Bernard S. (1956):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Front Organizations: Their Nature and Function'; World Politics, Vol. 9, No. 1. (October, 1956), p. 78
- ^ Lyonette, Kevin (1966): 'Student Organisations in Latin America'; 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 Vol. 42, No. 4. (October, 1966), p. 660
- ^ 18.0 18.1 18.2 張楊:「『學生冷戰』及其悖論——以國際學生大會為中心的探討」,《世界歷史》,2020年01期,第80-93頁+第163-164頁。
- ^ Brammer, Lawrence M. (1967): 'The Student Rebel in the University: A World-wide View';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38, No. 5. (May 1967), pp. 259
- ^ 20.0 20.1 20.2 史澎海 彭鳳玲:「美國全國學生聯合會與冷戰初期美國對外心理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8卷第2期,第47-56頁。
- ^ Riordan, James (1974): 'Soviet Sport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Soviet Studies, Vol. 26, No. 3. (July, 1974), p. 328
- ^ List of IUS Member Organizations. stud.uni-hannover.de. IUS. [202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