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詩歌)
《回答》是詩人北島創作的一首朦朧詩,1978年12月發表在《今天》雜誌創刊號,並在1979年由《詩刊》轉載。[1] 此詩是朦朧詩的重要傑作,表達了北島對文革時期黑暗、荒謬的社會現實的質疑,在當時青年中影響深遠。[2]
北島的作品 | |
寫作日期 | 1973-1978年[1] |
---|---|
出版日期 | 1978年12月 首次出版:《今天》 |
創作背景
根據北島的女友齊簡(史保嘉)保存的手稿,《回答》最初創作於1973年3月15日,原題名為《告訴你吧,世界》。[1][3] 初稿幾經修改,至1977年9月第三稿時改為現標題《回答》。根據北島自己的說法:「《回答》最初寫於1973年,1976年做了修改,1978年首先發表在《今天》創刊號上,第二年春天被《詩刊》轉載。由於過於鮮明的政治反抗色彩,為安全起見,發表時標的創作時間是1976年。」[4]
詩歌發表於1978年,彼時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面對全新的社會環境,有人將此詩的發表視為「新的啟蒙運動的先聲」,並藉助詩中諸如「鍍金的天空」、「冰川紀過去了」、「被判決了的聲音」、「五千年的象形文字」等字句,勾畫出這首詩與歷史的某種關聯。[3] 此外,充滿懷疑主義的詩句「我——不——相——信」中所蘊含的理性精神也被格外強調。[3]
分析
全詩以第一人稱寫成,首節以兩個對比開篇:「卑鄙者」借卑鄙而暢通無阻,「高尚者」因高尚而遭受摧殘;虛假的「鍍金天空」粉飾了「死者」的冤屈。第二節藉助兩個反問句,再次表達了對於這個世界的質疑。接着,詩人以「我」的身份,「只帶着紙、繩索和身影」出現,充滿憤怒與懷疑的向世界宣告:「我——不——相——信」。詩人表達自己對一切事物的懷疑,他不相信「天是藍的」,不相信「雷的回聲」,不相信「夢是假的」,不相信「死無報應」。詩人並未將個人情感限於批判與懷疑,而進一步表達了主動承擔責任的意願:他願讓決堤的海水注入內心,願意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最後一節,詩人將夜空繁星比作「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又比作「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籍此將厚重的歷史與未來的希望置於同一畫面,展示了一個廣闊無比的時空結構。[1][2]
影響與評價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社會的話語權開始轉變,年輕人從詩歌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a]於是,一批全新的青年詩人出現在了社會舞台,北島正是其中重要一員。他期望藉助詩句衝破官方話語的禁錮,表達反思歷史和重估人的價值的意願。[b][6] 這種以理性精神為基礎,對彼時荒謬現實的思索反映了那個時代青年的迷惘、覺醒和期望,他也由此獲得了巨大的詩名。[6]《回答》無疑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作,以至於人們談及北島就會聯想到這首詩。其中詩句代表了許多人的心聲,因此也成為了彼時年輕人口口相傳的「格言」。[7]不過,後來北島本人對此詩所用的語言也有反思[c],他在2002年的訪談中表示:
現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會覺得慚愧,我對那類的詩基本持否定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官方話語的一種回聲。那時候我們的寫作和革命詩歌關係密切,多是高音調的,用很大的詞,帶有語言的暴力傾向。我們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沒法不受影響,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作中反省,設法擺脫那種話語的影響。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是一輩子的事。[8]
參考
注釋
- ^ 這也是為什麼詩歌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麼流行,尤其是在大學生中。人們找到了一種新的語言方式,這在當時年輕人中是非常明顯的。甚至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教會了年輕人怎麼談情說愛。——北島訪談(2015)[5]
- ^ 我認為詩歌是語言的鑰匙,也真正改變了現代漢語的命運。包括「五四運動」也是從新詩開始的,就是「白話運動」。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們也知道官方話語對人思想的禁錮和控制達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所以恰恰是詩歌向其提出了挑戰,之後才有了小說。——北島訪談(2015)[5]
- ^ 當然我認為《回答》也有一定問題,包括和革命寫作的關係。我們這代人其實和革命寫作一直有一個情結,就是我們既來自那裡,但又對它進行反抗。《回答》正好處於這個過渡階段。它一方面是對革命文學的反抗一方面又是它的延伸,從它的用詞到朗誦效果。——北島訪談(2015)[5]
引用
- ^ 1.0 1.1 1.2 1.3 邱, 景華. 北岛《回答》两个版本系列的比较研究.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第35卷 (第1期): 78-85 [202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 ^ 2.0 2.1 葉, 舒陽. 北岛《回答》:理性姿态的思考,掷地有声的回答. 文學教育. 2017, (第一期): 60-61 [202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 ^ 3.0 3.1 3.2 張, 桃洲. 重读北岛的《回答》.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第032卷 (第3期): 13-16 [202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 ^ 北島. 一个四海为家的人. 古老的敌意.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 ISBN 978-7-108-05463-0. OCLC 946050851.
- ^ 5.0 5.1 5.2 文景雜誌. 诗歌的身份——北岛访谈. 豆瓣小站. [2022-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 ^ 6.0 6.1 張, 歡歡. 北岛诗歌中的英雄情结和怀疑精神.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2016, 第35卷 (第一期): 47-50 [202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 ^ 王, 士強. 两栖性、双声话语与个人化诗歌体式的生成——论北岛1970年代的诗歌. 當代作家評論. 2018, (第5期): 145-151 [202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 ^ 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北岛访谈--《书城》2003年02期. www.cnki.com.cn. [2022-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