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號岸防艦
哈根號(德語:SMS Hagen[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末建造的八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的第六艘,以北歐神話人物哈根命名。艦隻於1891年至1893年間在基爾的帝國船廠建造,裝備有三門240毫米口徑箍炮作為主炮。它於整個1890年代都在德國艦隊服役,並至1900-1902年間重建。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被編入第六分艦隊,但未參與任何實質行動。哈根號於1915年復員,此後被用作宿營船。它於1919年最終作廢鋼出售,隨後拆解。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哈根號 |
艦名出處 | 哈根 |
建造方 | 基爾帝國船廠 |
鋪設龍骨 | 1891年9月 |
下水日期 | 1893年10月21日 |
入役日期 | 1894年10月2日 |
結局 | 1919年於荷蘭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 |
排水量 | 3500噸 |
船長 | 79米 |
型寬 | 14.60米 |
吃水 | 5.74米 |
動力輸出 | 4800匹指示馬力 |
動力來源 | 雙軸三脹蒸汽機 |
船速 | 14.9節 |
續航力 | 1490海里以10節 |
乘員 | 20名軍官、356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設計
在19世紀80年代末,面對海軍預算有限(由於帝國議會反對海軍開支和威廉皇帝運河的疏浚費用),德意志帝國海軍一直在努力解決建造何種主力艦的問題。作為新任帝國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中將提出了一系列設計方案,其範圍涵蓋了排水量2500噸的小型岸防艦,以及排水量9800噸的遠洋戰列艦。他最終決定以十艘岸防艦來保衛德意志灣的大型河口,因為即使在議會內,海軍反對派也認為這類鐵甲艦是必要的。其中的前六艘都是基於卡普里維提出的最小尺寸建造。[1]
哈根號的全長為79米,有14.9米的舷寬和最多5.74米的吃水深度,滿載排水量為3741噸。艦隻的推進裝置由兩台立式三缸三脹式蒸汽機組成,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四台燃煤鍋爐供給。艦隻的最高航速為14.8節(27.4公里每小時),並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1,490海里(2,76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0名軍官及256名水兵。[2][3]
艦隻的主炮是由克虜伯提供、安裝在三個單座炮塔中的三門240毫米35倍徑箍炮組成。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第三門位於主艦艛的後方。它們共配備204枚彈藥。副炮則由八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組成。此外,哈根號還裝備有六門37毫米機炮和四具直徑為3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後者全部安裝在甲板的樞轉支架上,艦艏、艦艉以及艦舯兩側各有一具。艦隻受到艦舯240毫米厚的水線裝甲帶和3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側部的裝甲厚度也有80毫米。[4]哈根號的部分裝甲是由新開發的克虜伯滲碳鋼製成,較同級前三艘艦所使用的複合鋼更為有效。[5]
建造
艦隻最初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S號四等鐵甲艦」(Panzerschiffs IV. Klasse S)為合同代號[註 2]訂購。來自基爾的帝國船廠獲得了建造合同,自1891年9月開始架設龍骨;但由於該船廠的建造任務繁重,直至兩年多以後、即1893年10月21日,新艦才得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船廠首席總監的海軍上校奧托·迪德里森主持,為艦隻冠以「哈根」之名——這是出自《尼伯龍根之歌》的一位英雄人物。此後,進一步的舾裝工序一直持續至1894年9月完結。[7]
服役歷史
和平時期
哈根號於1894年10月2日得以首次投入使用。[8]接下來的海試成果令人滿意;特別是根據成熟的經驗,避免了此前建造的姊妹艦發生的鍋爐裝置問題。自11月28日起,該艦被編入新組建的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Reservedivision der Ostsee)。從1895年5月13日至6月2日,哈根號進行了一次訓練巡航。6月21日,在威廉皇帝運河通航之際,艦隻又跟隨預備役總隊一同參加了海上閱兵。四天後,該總隊解散。[9]
1895年初,兩名德國商人在摩洛哥遇害,致使德國政府要求賠償25萬馬克。在原計劃前往東亞的防護巡洋艦伊倫娜號進入摩洛哥水域後,摩洛哥政府起初同意了這一點。然而最終的付款卻遭到拒絕。哈根號隨即於6月29日被派往丹吉爾,展示國旗並強調德國的要求。同時,奧古斯塔皇后號、教練艦施托施號以及從東亞返國的巡洋武裝帆船瑪麗號武裝帆船也奉命至丹吉爾集結。此外,第一分艦隊也將訓練行程延長至西班牙北部。四艘軍艦於7月10日抵達丹吉爾。該部隊由奧古斯塔皇后號的艦長、海軍上校奧斯卡·馮·舒克曼領導,它們為德國公使提供了支持,並展現出預期的效果。摩洛哥最終同意了德國的要求,四艘軍艦遂於8月5日離開丹吉爾。哈根號於8月10日啟程返國,並在九天後抵達威廉港。[10]
返國後,哈根號被編入秋季演習艦隊的偵察部隊。自9月19日起,該艦恢復為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的主力艦職能。1896年,哈根號先是在基爾擔任巡邏艦。從6月28日至7月9日,該艦曾短暫隸屬於第一分艦隊,至秋季演習期間又再度加入偵察部隊。1897年,哈根號主要是在預備役總隊擔任主力艦,在8月3日至9月25日的秋季演習期間則加入了全由六艘齊格弗里德級艦隻臨時組建的第二分艦隊,並在海軍少校福爾克馬爾·馮·阿尼姆麾下擔任第四總隊的旗艦。在來年的秋季演習中,哈根號同樣被編入重新組建的第二分艦隊。8月31日,一起鍋爐事故導致這艘岸防艦的演習進程提前結束。受損的哈根號只必須由箭號通報艦拖曳至基爾,並於9月29日在當地退役。[9]
由於齊格弗里德級艦隻的射程特別短,因此全部八艘同級艦都在1899年至1904年間都經歷了重建。哈根號是1899年5月在基爾帝國船廠進行這類重建的第一艘艦。艦隻的舯部被切割並延長了近8.4米、排水量增至4247噸;原有鍋爐設備被八台由帝國海軍設計的新式船用水管鍋爐所取代,並安裝了第二座煙囪,致使其外觀發生了重大變化。與此同時,原本安裝在柚木上的複合鋼裝甲也替換為克虜伯開發的鎳鋼材質。此外,武器裝備也得到了調整,其中37毫米機炮被全數移除,88毫米炮的數量增至十門,而四具350毫米魚雷管則被替換為三具450毫米管。通過重建,哈根號的輪機性能和燃煤貯存量均得到顯著改善,從而提升了巡航距離和最高速度。[11]
哈根號於1900年10月2日重新投入使用,並率先進行海試。海試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因此同級其它七艘姊妹艦才陸續進行了相應的重建。12月12日,該艦抵達但澤的諾伊法瓦澤,並歸入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1901年1月,哈根號啟程前往懷特島。在那裡,它與鐵甲艦巴登號和大巡洋艦維多利亞·路易絲號一同,參加了1月31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駕崩之際舉行的喪禮艦隊巡遊。哈根號於2月11日返回但澤。在夏季和秋季,艦隻先是跟隨預備役總隊進行訓練,然後於秋季演習期間被編入新組建的第二分艦隊。在基爾帝國造船廠進行大修後,哈根號於10月和11月發生不服從事件,並造成財產損失。直至1918年,此類事件在帝國海軍中都是極為罕見的。[9]
隨後兩年的運用與1901年類似。1903年中期,哈根號發生一起機械故障,於7月8日至30日在但澤帝國船廠進行維修。繼參加完秋季演習後,艦隻也於9月17日在但澤退役。直至1909年的秋季演習中,哈根號才於7月22日至9月15日期間重啟,這也是該艦在和平時期最後一次運用。[9]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哈根號於1914年8月14日獲重新動員。[12]它與同級的七艘姊妹艦均被編入第六分艦隊,受海軍少將理夏德·埃克曼指揮,主要在德意志灣沿岸執行岸防和前哨任務。哈根號於9月15日抵達北海。九天後,該艦在福斯拉普附近擱淺,不得不由希爾德布蘭德號協助拖出。從9月19日至12月13日,哈根號負責擔任亞德河和威悉河口的前哨執勤。11月4日,該艦協助營救了大巡洋艦約克號381名船員。當時約克號在濃霧籠罩的外亞德不慎撞上己方布設的水雷區,並因艙壁斷裂而傾覆沉沒。[9]
從1915年12月12日至6月14日,哈根號被部署至埃姆斯河口;之後於重返亞德河和威悉河口值勤直至8月30日。自當日起,哈根號不再使用。第六分艦隊也於翌日解散,這是由於齊格弗里德級艦隻此時已經完全過時、戰鬥力低下,同時帝國海軍也面臨人員短缺的問題。於是,哈根號於9月1日駛抵但澤,至九天後在當地退役。[9]
結局
自1916年6月起,哈根號在利鮑成為供波羅的海潛艇區艦隊使用的一艘宿營船。8月19日,該艦首先被拖至但澤,9月22日又被拖至瓦爾訥明德。在那裡,哈根號至戰爭結束之前都作為一艘在波羅的海擔任前哨值勤軍艦的附屬艦。1919年6月17日,即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簽署前不久,除奧丁號外的所有岸防艦均從海軍序列中除籍。哈根號隨後被出售至荷蘭,然後在當地拆解報廢。[4]
根據1900年第二部《艦隊法》中規定的戰列艦(含岸防艦)20年使用年限,皇后號戰列艦得以作為哈根號的替艦而於1911年下水。[13]
腳註
- 注釋
- 引用
- ^ Dodson,第33–34頁.
- ^ Gröner,第10–11頁.
- ^ Dodson,第34頁.
- ^ 4.0 4.1 Gröner,第11頁.
- ^ Sondhaus,第187頁.
- ^ Gröner,第56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52–54頁.
- ^ Gardiner,第246頁.
- ^ 9.0 9.1 9.2 9.3 9.4 9.5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53頁.
- ^ Sondhaus,第200頁.
- ^ Gröner,第10-11頁.
-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48頁.
參考資料
- Dodson, Aidan.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1-84832-229-5.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4: Schiffsbiographien von Greif bis Kaiser.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0. ASIN B003VHSRKE.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1: Panzerschiffe, Linienschiffe, Schlachtschiffe, Flugzeugträger, Kreuzer, Kanonenboote.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1982. ISBN 3-7637-4800-8.
外部連結
- dreadnoughtproject.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900年的哈根號建造計劃細節
- deutsche-schutzgebiete.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哈根號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