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攻後蜀之戰
後周攻後蜀之戰,是後周世宗柴榮於955年5月發動的一場針對後蜀的戰役,該戰役的目的是攻取後蜀所占據的陝西領土。戰役持續數月,在開始階段後周方面幾乎沒有進展,直到956年1月才最終攻陷鳳州,後周獲得勝利。[1][2]
後周攻後蜀之戰 | |||||||
---|---|---|---|---|---|---|---|
五代十國歷史事件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後周 | 後蜀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王景 向訓 趙匡胤 | 李廷珪 | ||||||
兵力 | |||||||
不詳 | 不詳 |
戰役背景
高平之戰過後,周國世宗開始有了侵略鄰國以拓張領土的想法。[注 1]955年3月,秦州部分民眾趕到大梁,上書周世宗西征,被周世宗採納。[注 2]
此後,周世宗和大臣們討論了關於四方征伐的問題,最終挑選了蜀國和唐國作為進攻對象,同時也對部分大臣進行了職位調整。[注 3]
雙方準備
後周
周世宗讓向訓和鳳翔節度使王景、昝居潤一起準備出征。[注 5]5月24日,後周軍隊出征。[注 6]
後蜀
後蜀方面,當年3月,在得知了有秦州百姓跑到大梁之後,後蜀皇帝孟昶派遣趙季札前往秦州、鳳州巡視邊疆。趙季札返回後,毛遂自薦,頂替掉了原本駐守在當地的雄武節度使韓繼勛和鳳州刺史王萬迪,擔任起了當地最高軍事將領的職務。[注 7]十天後,孟昶派遣樞密院的王昭遠前往兩州地區安排兵力。[注 8]
6月3日,孟昶派遣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李廷珪為北路軍首領,左衛聖步軍都指揮使高彥儔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呂彥珂擔任李廷珪副將,客省使趙崇韜為監軍。[注 9]
戰事經過
王景部在戰事初期就拆掉了後蜀軍的八個軍營。[注 10]先前毛遂自薦的趙季札才剛剛走到德陽,在聽說後周軍隊已經開抵戰場後,嚇得不敢繼續前進,入世上書孟昶,請求解職,同時將軍隊的輜重連帶自己的小妾和戲子們一起送回蜀地。[注 11]6月12日,趙季札隻身返回成都。所有人都以為後蜀軍隊在前線吃了敗仗,全城陷入一片恐慌。[注 12]孟昶詢問前線戰事,趙季札什麼都回答不上來。孟昶非常生氣,直接把趙季札抓起來後殺掉了。[注 13]
6月,後蜀軍隊在李廷珪的率領下,於威武城東擊敗了後周軍隊,部隊的訓練官、濮州刺史胡立等將領被俘。[注 14]7月2日,孟昶向北漢和南唐求援,並得到了北漢和南唐的支持。[注 15]
7月22日,王景開始兼任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任行營兵馬都監。[注 16]當時的後周朝廷開始質疑這場戰役成功的可能性,宰相李谷甚至請求罷兵。[注 17]周世宗派趙匡胤前往前線視察。趙匡胤返回後,聲稱秦州、鳳州可以攻取。該意見最終被周世宗採納。[注 18] 9月,王景率部擊潰後蜀軍隊,俘獲三百人。[注 19]12日,孟昶派遣武泰節度使伊審征前往前線慰問部隊,並同時督戰。[注 20] 進入10月,蜀將李廷珪派遣先鋒都指揮使李進占據馬嶺寨,又派出一股兵力在白澗駐紮,同時分兵前往鳳州以北,的唐倉鎮和黃花谷,斷掉了後周軍的糧道。[注 21]沒過多久,王景派遣裨將張建雄率領兩千人的部隊前往黃花,又派遣了一千人前往唐倉,控制住了後蜀軍的退路。[注 22]後蜀的染院使王巒從唐倉出發,在黃花於張建雄所部遭遇,被張建雄擊敗。後蜀軍向唐倉回撤,在路上遭遇之前趕來的一千人後周部隊,再次被擊敗。王巒及其三千人的部隊全部被俘虜。[注 23]此役過後,後蜀駐紮在馬嶺和白澗的部隊全部崩潰。李廷珪和高彥儔退保青泥嶺。[注 24]後蜀雄武節度使韓繼勛放棄秦州,逃回成都,後蜀軍觀察判官趙玭舉城投降。從斜谷趕往秦州的後蜀援兵全部潰退。[注 25]成州和階州也全部被後周攻陷,後蜀國內一片恐慌。[注 26]周世宗在和大臣們商討後,任命投降的趙玭為郢州刺史。[注 27]
11月5日,後周百官向周世宗道賀。[注 28] 11月17日,李廷珪上表後蜀朝廷請罪。[注 29]24日,伊審征向孟昶上表請罪。孟昶沒有追究二人的責任。[注 30]孟昶致信後周朝廷,自稱「大蜀皇帝」,周世宗認為這封信完全不合禮節,一怒之下沒有做任何回應。[注 31]孟昶更加害怕,在劍門、白帝城囤積了大量的兵力防守。隨着大量徵兵,伴隨而來的是後勤不足,後蜀開始大量打造鐵錢,並且強行從百姓手裡強行徵收鐵器,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注 32]
12月,王景率部包圍鳳州,後周軍將領韓通分兵到城固鎮,從而阻斷後蜀軍的增援部隊。[注 33]30日,鳳州被後周軍攻克,屬軍威武節度使王環、監軍趙崇溥,連同城內五千名後蜀軍全部被俘。趙崇溥絕食而死。[注 34]
956年1月6日,周世宗下令特赦所有俘虜後蜀士兵,是去是留讓他們自己決定。[注 35]
後續
此後蜀地暫時沒有戰事,但由於之前後蜀曾經向南唐求援,導致在與後蜀戰事後期,後周同時出兵攻打南唐。
注釋
- ^ 帝常憤廣明以來中國日蹙,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 ^ 會秦州民夷有詣大梁獻策請恢復舊疆者,帝納其言。
- ^ 上謂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寢令不忘。又自唐、晉以來,吳、蜀、幽、並皆阻聲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朕將覽焉。」比部郎中王朴獻策,以為:「中國之失吳、蜀、幽、並,皆由失道。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後知所以取之之術。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奸黨內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夫進賢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隱誠信,所以結其心也;賞功罰罪,所以盡其力也;去奢節用,所以豐其財也;時使薄斂,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彼之人觀我有必取之勢,則知其情狀者願為間諜,知其山川者願為鄉導,民心既歸,天意必從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與吾接境幾二千里,其勢易擾也。擾之當以無備之處為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後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未須大舉,且以輕兵擾之。南人懦怯,聞小有警,必悉師以救之。師數動則民疲而財竭,不悉師則我可以乘虛取之。如此,江北諸州將悉為我有。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捲可平矣。惟河東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當以強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竭氣沮,必未能為邊患。宜且以為後圖,俟天下既平,然後伺間一舉可擒也。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後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上欣然納之。時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對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氣勁,有謀能斷,凡所規畫,皆稱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識。未幾,遷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
- ^ 上謀取秦、鳳,求可將者。王溥薦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
- ^ 上命訓與鳳翔節度使王景、客省使高唐昝居潤偕行。
- ^ 五月,戊辰朔,景出兵自散關趣秦州。
- ^ 蜀主聞之,遣客省使趙季札案視邊備。季札素以文武才略自任,使還,奏稱:「雄武節度使韓繼勛、鳳州刺史王萬迪非將帥才,不足以御大敵。」蜀主問:「誰可往者?」季札自請行。丙申,以季札為雄武監軍使,仍以宿衛精兵千人為之部曲。
- ^ 丙辰,蜀主命知樞密院王昭遠按行北邊城寨及甲兵。
- ^ 戊寅,蜀主以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李廷珪為北路行營都統,左衛聖步軍都指揮使高彥儔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呂彥珂副之,客省使趙崇韜為都監。
- ^ 王景拔黃牛等八寨。
- ^ 蜀趙季札至德陽,聞周師入境,懼不敢進,上書求解邊任還奏事,先遣輜重及妓妾西歸。
- ^ 丁亥,單騎馳入成都,眾以為奔敗,莫不震恐。
- ^ 蜀主問以機事,皆不能對。蜀主怒,系之御史台,甲午,斬之於崇禮門。
- ^ 六月,…… 壬寅,西師與蜀李廷珪等戰於威武城東,不利,排陳使濮州刺史胡立等為蜀所擒。
- ^ 丁未,蜀主遣間使如北漢及唐,欲與之俱出兵以制周,北漢主、唐主皆許之。
- ^ 秋,七月,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行營兵馬都監。
- ^ 宰相以景等久無功。饋運不繼,固請罷兵。
- ^ 帝命太祖皇帝往視之,還,言秦、鳳可取之狀,帝從之。
- ^ 王景等敗蜀兵,獲將卒三百。
- ^ 己未,蜀主遣通奏使、知樞密院、武泰節度使伊審征如行營慰扶,仍督戰。
- ^ 蜀李廷珪遣先鋒都指揮使李進據馬嶺寨,又遣奇兵出斜谷,屯白澗,又分兵出鳳州之北唐倉鎮及黃花谷,絕周糧道。
- ^ 閏月,王景遣裨將張建雄將兵二千抵黃花,又遣兵千人趣唐倉,扼蜀歸路。
- ^ 蜀染院使王巒將兵出唐倉,與建雄戰於黃花,蜀兵敗,奔唐倉,遇周兵,又敗,虜巒及其將士三千人。
- ^ 馬嶺、白澗兵皆潰,李廷珪、高彥儔等退保青泥嶺。
- ^ 蜀雄武節度使兼侍中韓繼勛棄秦州,奔還成都,觀察判官趙玭舉城降,斜谷援兵亦潰。
- ^ 成、階二州皆降,蜀人振恐。
- ^ 帝欲以玭為節度使,范質固爭以為不可,乃以為郢州刺史。
- ^ 壬子,百官入賀,帝舉酒屬王溥曰:「邊功之成,卿擇帥之力也!」
- ^ 乙丑,蜀李廷珪上表待罪。
- ^ 冬,十月,壬申,伊審征至成都請罪。皆釋之。
- ^ 蜀主致書於帝請和,自稱大蜀皇帝,帝怒其抗禮,不答。
- ^ 蜀主愈恐,聚兵糧於劍門、白帝,為守御之備,募兵既多,用度不足,始鑄鐵錢,榷境內鐵器,民甚苦之。
- ^ 十一月,王景等圍鳳州,韓通分兵城固鎮以絕蜀之援兵。
- ^ 戊申,克鳳州,擒蜀威武節度使王環及都監趙崇溥等將士五千人。崇溥不食而死。
- ^ 乙卯,制曲赦秦、鳳、階、成境內所獲蜀將士,願留者優其俸賜,願去者給資裝而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