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芬財

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的劣等財

季芬財(英語:Giffen good),為一經濟學名詞,指所得效果 (Income effect)大於替代效果劣等財。即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當某財貨的價格上升,消費者對其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卻減少的財貨,違反需求法則

「Giffen good」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吉芬商品
臺灣季芬財[1]
港澳吉芬商品
季芬財圖解

起源

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發現,當時英國進口的小麥價格提高使得麵包價格上漲,而奇怪的是,低收入的工人階級反而消費更多的麵包,有違一般需求法則;後人對具有這種現象的財貨,就稱為吉芬商品。[2]

數學表達

形式上說,如果假設財貨 的需求函數 ,其中 為經濟中的價格向量, 為消費者的收入。則,如果消費者對於財貨 的需求滿足以下條件,則稱對於消費者來說,財貨 為吉芬商品,

 

斯盧茨基(Slutsky)替代矩陣

 

價格的變化對需求的影響,可以解釋為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的總和。這裡,財貨 的自我替代效應為非正,因此會減少需求,但是從結果得知這裡的總效應為正(價格上升導致的需求為增加),因此,收入效應為正,並且大於替代效應。這裡的收入效應為正是指方程右邊第二項為正,這意味着

 

也就是說,財富的減少會導致需求的增加。由此看來吉芬商品是劣等財

綜合上述說明,吉芬商品可以看成是收入效應非常大,以致大於替代效應的劣等財。

證據

吉芬商品存在的證據一般是有限的。2008年的一篇由羅伯特延森和諾蘭米勒發表的論文宣稱通過調查財貨價格發現,在中國的部分地區,水稻小麥或者麵條是季芬財[3]。但是把麵條認為是一類吉芬商品有可能是一個錯誤,因為現代經濟學家在使用吉芬商品這個術語時,通常相當專業並且十分少見,不會用於食品消耗。

而這兩位作者在同年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通過實驗證明,在有大米和麵粉購買補助的極端貧困家庭中存在家庭層面上的吉芬商品。[4]德格蘭德等人在1993年給出了一個實驗表明:在一個實驗性經濟體中,當可獲得財貨數量受限制時,吉芬商品更容易出現。[5]在1991年,巴特里奧、凱格爾和科格特三人證明,對於小白鼠通寧水是吉芬商品。[6]但是,他們只能夠證明吉芬商品在個體層面的存在性而不是市場層面的。

吉芬商品難以研究,因為吉芬商品的定義要求很多可觀測條件。第一個是,研究吉芬商品的市場需求的困難之處在於羅伯特·吉芬最初設想了一個貧困個體所面臨的具體情況。現代研究消費者行為的方式是按照總體來計算平均收入水平,這些方法對於這些具體情況的研究顯得過於寬泛。替代品的難以獲得以及只買得起低檔商品的消費者在現實中的不存在也使得這一問題更加複雜。由於這一點,許多經濟學教科書使用「吉芬悖論」而不是「吉芬商品」這個詞。

有些類型的高檔商品(例如昂貴的法國紅酒或者名人喜歡的香水)有時候也被稱為吉芬商品──降低這些有地位象徵的財貨的價格反而會減少需求,因為它們不再是少數人地位的象徵。但是,這種奢侈品的自身屬性隨着價格大幅下降而發生顯著的改變,這種現象使得它們不能被認為是吉芬商品,因為吉芬商品的定義假設只有消費者收入或者相關價格水平發生變化,而不是財貨本身的屬性。如果價格的變化改變了消費者對財貨的偏好,那麼這種財貨應該被認為是韋伯倫商品。有些經濟學家[誰?]質疑僅憑經驗對吉芬商品和韋伯倫商品進行劃分的有效性,並認為只要價格發生變化,財貨屬性也隨之改變,因為價格也是構成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請求]儘管如此,理論上對兩類財貨的劃分,能夠用於實際案例中的仍然是經驗的問題。

反對看法

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認為這種「季芬財」根本不成立。他解釋︰麵包價格除了貨幣價格之外,還有看不見的機會成本。對比其他食物的價格飛漲,麵包的「總價格」是相對下降了,價格降低,消費量自然上升。當時的低收入工人面對麵包價格上漲,只有犧牲其他高消費的食物如馬鈴薯、肉類(其他食物的價格也在上升),以多購「較便宜的」麵包裹腹。正常的價格機制仍在作用。

即使麵包價格下降,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競爭,使季芬財無法在實際中存在。

參見

參考資料

  1. ^ Giffen goods - 季芬財.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2021-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9) (中文(臺灣)). 
  2. ^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 《經濟學》. 雙葉書廊. 2011: 第43頁. ISBN 9789574184798. 
  3. ^ Jensen, R. T.; Miller, N. H. The impact of food price increases on caloric intake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39: 465. doi:10.1111/j.1574-0862.2008.00352.x. 
  4. ^ Jensen, Robert; Miller, Nolan. Giffen Behavior and Subsistence Consumption. 美國經濟評論. 2008, 97 (4): 1553–1577. JSTOR 29730133. 
  5. ^ DeGrandpre, R. J.; Bickel, W. K.; Rizvi, S. A.; Hughes, J. R. Effects of income on drug choice in humans.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1993, 59 (3): 483–500. doi:10.1901/jeab.1993.59-483. 
  6. ^ Kagel, John Henry; Battalo, Raymond Charles; Green, Leonard (1995). Economic choice theory: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nimal behavior.[失效連結]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