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鎮 (馬鞍山市)

31°33′N 118°50′E / 31.550°N 118.833°E / 31.550; 118.833

博望鎮
Bówàng(漢語拼音
博望鎮的位置
地圖
坐標:31°33'N,118°50'E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
建立東晉
村級區劃單位數
面積
 • 總計133 平方公里(51 平方英里)
人口
 • 密度751.88人/平方公里(1,947.4人/平方英里)
 • 戶籍人口10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43131
電話區號+86 (0)0555
GDP(2008年)54.5億元人民幣
網站www.bowang.gov.cn

博望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原屬當塗縣)下轄鄉鎮之一,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大家士族南遷,於揚州郡僑居,仍以原籍郡縣稱呼其新居之地,形成一大批僑置郡縣,其中來自河南南陽郡的僑民在橫山[需要解釋]腳下建立了博望縣及湖陽縣。乃為博望此名存在之始,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歷史

方言

博望話屬於吳語宣州片太高小片

古代最初居住在當塗縣境內的應是古越人。據《史記》記載,周夷王時楚國熊繹之玄孫熊渠曾興兵伐揚粵,並將此地封給自己的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後來因害怕周厲王的討伐,又去王號而稱麋侯。據今人蒙文通考證,越章王的國都丹陽就在今當塗境內,疑即現在的丹陽鎮。執疵後來做了楚王,即熊延。後來越人又奪回了這塊土地,《越絕書》載越有麋王,當即故楚麋侯所居之地後入于越,越以封其子弟,沿其舊名稱麋王。楚懷王時,楚國又乘越國內訌滅掉了麋王之國,楚考烈王時將它封給了春申君黃歇。秦滅楚後,秦始皇徙越人於此,置鄣郡。鄣者,章也,是鄣郡為古越章王地無疑也。漢武帝更名為丹陽郡,是仍其舊名也。據上可知,當塗境內先後反覆為越人楚人之地,吳越同族,越人之語及古之吳語,是一種為楚人所不通語言,有《越人歌》為證(見《說苑.善說》)。因此在先秦,處於「吳頭楚尾」的當塗顯然為越楚兩個民族的雜居之地,越人是土著,楚人是外來的,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是肯定是存在着的。當塗境內的越人一直到三國孫權時還存在,當時被稱為「山越」。可以說,在晉代以前,當塗方言雖然經歷了楚語的衝擊,但基本上還是以吳(越)語為主。

在《當塗方言的分區》(方言學會2005年蘇州年會提交論文)一文中,作者把當塗縣境內的方言劃分為沿江、官圩、薛津、博望、湖陽5個區,其實這5個小區可以合併為3個大區,即將薛津併入官圩,將博望、湖陽合併為濱湖區。這樣,沿江區包括城關在內的瀕臨長江的6個鄉鎮(西河鄉是無為縣移民的方言島),官圩區的範圍最大,包括大官圩的全部以及周邊地區總共22個鄉鎮,濱湖區瀕臨石臼湖,包括3鄉鎮。

濱湖區是吳語色彩最明顯的一個區,與本縣其他地方的人語言交流十分困難,民俗也與別處不同。這個區位於石臼湖沿岸,東鄰江蘇溧水,南接江蘇高淳。從語音上看,本區共同點即入聲分陰陽;古日母字有文白讀,白讀聲母是n,例如「揉」,文讀音zəɯ,白讀音niø;韻母鼻化音不明顯,有時變成純口音韻母,如博望「官」koⁿ / ko、「關」kueⁿ / kue,湖陽「班」pie、「關」tɕye、「權」hʑø;從詞彙上看,本區「外祖父」說成「家公」,「外祖母」說成「家婆」,而不像其他地方說成「家爺爺」、「家奶奶」;「昨天」說成「上家」、「上日」,而不像其他地方說成「昨家」、「昨朝」。此外,本區的湖陽古微母字今白讀聲母是m。例如「晚」mie,「望」mɑŋ;「魚」、「女」、「米」、「二」都讀n,「五」讀ŋ;「男的」、「紅的」的「的」音「佬」lɔ。本區的博望「雷」讀音同「樓」ləɯ,「推」讀音同「偷」tʻəɯ。博望是著名的「刃具之鄉」,從事鐵工和錫工的工匠比較多,過去在當地工匠中還通行一種「黑話」,在《當塗博望地區鐵業社群行話初探》(方言學會1989年湖南大庸年會提交論文)一文中有具體闡述。

特產

博望是有名的「刃具之鄉」,在改革開放之前,博望人多從事鐵業,以「博望三刀」(菜刀、剪刀、鐮刀)而聞名。

另外博望的各種小吃也很多,最為人所知的是博望的香菜。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1. 博望區人民政府網
  2. 博望鎮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