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崧
劉崧(1321年—1381年),字子高,原名楚,號槎翁,元末明初文學家,江西泰和珠林(今屬泰和塘洲鎮)人,為江右詩派的代表人物,官至吏部尚書。
生平
劉崧家境一般[1],自幼努力向學,史載他七歲能詩。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中舉。明洪武三年(1370年)舉經明行修科,朱元璋在奉天殿召見,授兵部職方司郎中,奉命到鎮江征糧[2]。鎮江多功臣之田,租賦主要由普通百姓承擔,劉崧力奏朝廷,才得以減免。隨後改任北平按察司副使,當時推翻元朝統治不久,北平作為元朝的故都,管理難度大,他上任後,輕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恢復生產,並在學宮旁立文天祥祠激勵世風,又立石碑昭示各府縣不要以徭役繁累百姓。後因上奏減少宛平驛馬之政,為宰相胡惟庸所忌,在一事中被坐罪貶官,不久被放回鄉。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誅後,劉崧被復用,拜為禮部侍郎,不久又升為吏部尚書。當年發生了雷擊謹身殿之事,朱元璋召集群臣論施政得失,劉崧答之以「修德行仁」。不久致仕,再次回鄉。第二年三月,再被朱元璋徵用,拜國子司業,賜鞍馬,以朝夕晉見皇帝。當年六月,因病逝世。病發時,他還堅持教導學生,逝世前,國子祭酒李敬問他有何遺言,他沒有一句話言及家事,只是回答說:「天子派我教導國子監學生,希望我能成功,我卻就要死了」逝世後朱元璋親自撰文祭奠他[3]。
劉崧自幼博學,天性廉潔謹慎。他兄弟三人在泰和有一棟房子,五十畝田,升官後卻從來沒有增加。一條布被用了十年,直到被鼠咬爛才換掉,但仍改成衣服給他的兒子穿,為官期間,從來都不帶家眷相隨,赴北平任職時,僅帶一書僮。每日晚上都堅持讀書。著有詩文集《槎翁集》、《職方集》等。[4]。
詩風
劉崧是明初江右詩派的代表人物,楊慎評明詩,以其為第一[5]。明史稱其「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江派』雲」。徐泰《詩談》稱其「如冬嶺孤松,老而愈秀」。胡應麟《詩藪》稱:「當明之初,吳中詩派,昉於高啟;越中詩派,昉於劉基;閩中詩派,昉於林鴻;嶺南詩派,昉於孫蕡;而江右詩派,則昉於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稱其「大抵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但「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久之遂浸成冗漫,北地信陽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門戶」,「然崧詩平正典雅,實不失為正聲。固不能以末流放失,並咎創始之人矣。」[6]
其文學作品有許多描述泰和的農耕、采樵、採礦、戰爭前後環境等鄉村景觀,美國漢學家 John W. Dardess 甚至以他的作品為主,復原了明初泰和縣的居民點、土地使用和風光景觀[7]。
參考文獻
- ^ 明史稱其「家貧力學」,但據其自己的文章及家譜,應為小戶士族
- ^ 《明史》(卷137):「劉崧,字子高,泰和人,舊名楚。家貧力學,寒無壚火,手皸裂而鈔錄不輟。元末舉於鄉。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改今名。召見奉天殿,授兵部職方司郎中。奉命征糧鎮江。鎮江多勛臣田,租賦為民累,崧力請得少減。遷北平按察司副使,輕刑省事。招集流亡,民鹹復業。立文天祥祠於學宮之側。勒石學門,示府縣勿以徭役累諸生。嘗請減僻地驛馬,以益宛平。」
- ^ 《明史》(卷137):「帝可其奏,顧謂侍臣曰:「驛傳勞逸不均久矣,崧能言之。牧民不當如是耶?」為胡惟庸所惡,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惟庸誅,征拜禮部侍郎。未幾,擢吏部尚書。雷震謹身殿,帝廷諭群臣陳得失。崧頓首,以修德行仁對。尋致仕。明年三月,與前刑部尚書李敬並征。拜敬國子祭酒,而崧為司業。賜鞍馬,令朝夕見,見輒燕語移時。未旬日卒。疾作,猶強坐訓諸生。及革,敬問所欲言。曰:「天子遣崧教國子,將責以成功,而遽死乎!」無一語及家事。帝命有司治殯殮,親為文祭之。」
- ^ 張廷玉等. 《明史》. 清朝: 卷一百三十七 (中文).
- ^ 宋瑛、彭啟瑞、周之鏞. 《泰和县志》清光绪四年刊本. 清朝: 卷十六 列傳 (中文).
- ^ 《明史》(卷137):「崧幼博學,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茆屋,有田五十畝。及貴,無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傷,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嘗以家累自隨。之任北平,攜一童往,至則遣還。晡時史退,孤燈讀書,往往達旦。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江派》雲。」
- ^ John W. Dardess 著 王波 譯. 一幅明朝景观:从文学看江西泰和县的居民点、土地使用和劳动力. 《農業考古》. 1995,. 1995年第1期、第3期 (中文).
官銜 | ||
---|---|---|
前任: 洪彝 |
明朝吏部尚書 1380年 |
繼任: 阮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