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
利率或利息率,是借款的人需要向其所借的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的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通常以一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
利率出現的原因
- 延遲消費:當放款人把金錢借出,就等於延遲了對消費品的消費。根據時間偏好(Time preference)原則,消費者會偏好現時的商品多於未來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場會出現正利率。
- 預期的通脹:大部份經濟會出現通貨膨脹,代表一個數量的金錢在未來可購買的商品會比現在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補償此段期間的損失。
- 代替性投資:放款人有選擇把金錢放在其他投資上,由於機會成本,放款人把金錢借出等於放棄了其他投資的可能回報,借款人需與其他投資競爭這筆資金。
- 投資風險:借款人隨時有破產、潛逃或欠債不還的風險,放款人需收取額外的金錢,以補償其所承受的風險。
- 流動性偏好:人會偏好其資金或資源可隨時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時間或金錢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對此的一種補償。
利率決定理論
利率可視為資金或貨幣的「價格」,而根據資金或貨幣的供需情況,即可決定利率的均衡水準。其中包含費雪理論、可貸資金說與流動性偏好理論。
費雪理論
費雪假設在一個經濟體中,僅有會將所得用於消費與儲蓄的個人以及會利用資金進行投資的企業,其中並不包括政府部門的存在。在資金同有供需的情況下,即可決定出市場的均衡利率 。
可貸資金說
費雪理論所假設的經濟環境非常簡化,忽略了政府部門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此外也沒有考慮到個人或企業除了會將資金用於消費、儲蓄及投資外,還會留有部分的現金部位。
流動性偏好理論
均衡利率是由貨幣(Money)的供給與需求所決定出來的,並假設大部分的人們僅以持有貨幣及債券的方式來保有其財富。持有貨幣的動機:交易、預防、投機的動機。基於這三種動機所對貨幣產生的需求,與利率水準呈現反向的關係。
實質與名義利率
名目利率是以在借款期間獲得或支付利息的數額計算的利息。假設一個家庭把1000元存進銀行一年,並獲得100元的利息;在年底其結餘是1100元,而名義利率則是每年10%。
實質利率計算了所獲得利息的購買力,是把名義利率以通脹率作調節。如果該年的通脹率是10%,在年底戶口裡的1100元,只能與一年前的1000元購買相同數量的貨品,因此其實質利率是0%。
根據費雪方程式,在存款期間的實質利率是:
- ir = in − p
p = 該段期間的實質通貨膨脹率
投資的預期實質回報是:
- ir = in − pe
- in = 名義利率
- ir = 實質利率
- pe = 期間的預期通貨膨脹率
市場利率
市場利率的形成是源於市場機制形成的金融市場,在政府管制利率的市場是沒有意義的。在政府管制的市場,基準利率的高低由金融監管當局直接規定,並允許其在一定閾值範圍內上下浮動;在利率並非由政府金融監管當局直接規定的市場,市場利率的形成受資金供求雙方的直接影響。
一般而言,市場利率是在債券市場上形成,而具有代表性的債券品種主要是政府債券。當購買政府債券的多方占主導,即購買政府債券的買方大於賣方,那麼就會抬高債券的實際交易價格,從而導致政府債券價格與實際交易價格的差額減小,進而使得收益率的減小,從而導致市場利率的下降;反之,則市場利率上升。
總體經濟學上的利率
投資、生產與失業率
在總體經濟學上,利率是決定投資的重要指標。假如利率上升,銀行存款會增加,投資便會減少,造成國民收入的減少。
利率通常由政府的金融機關,例如各國中央銀行或美國聯邦儲備局制訂,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金融機關會承諾以指定的利率購入或賣出該國貨幣,由於金融機關的龐大交易量,能夠有效地設定短期債券的名義利率(in)。透過轉變in,金融機關可以影響所有欲投資者在貸款時面對的利率。投資會因利率的轉變而大幅度受影響,繼而影響國民收入。
貨幣與通脹
貸款、債券及股票有部份貨幣的特性,因此包括在廣義的貨幣供給上。透過調整in,政府金融機關可令市場改變貸款債券及股票的總額,較高的實質利率將降低廣義貨幣供應。
根據貨幣數量理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增加貨幣供應將造成通貨膨脹,代表著利率可影響未來的通貨膨脹水準。在預期會出現通脹的情況下,政府金融機關將可能提高利率以作調節。假如預期經濟會放緩,則可能減低利率以刺激投資。
利率分類
接利率之間的變動關係,可分為「基準利率」和「套算利率」;按利率與市場資金供求關係情況,可分為「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按利率形成機制不同,則可分為「市場利率」和「法定利率」。
數學上的定義
利息與通脹通常以轉變的百分比來表示,以下公式是約數公式。
但更準確地應寫成:
所以,
通常 ir 和 pe 都較小,例如5%。因此 ir pe 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得出線性近似的 。
負利率政策
名義利率通常是正數,實質利率則視乎當時的通脹,若通脹高於名義利率,實質利率便是負數。
理論上,任何人持有現金的利率是0%,因此商業銀行無法對一般客戶實施負利率。因為若客戶知道存款會有損失,便會提取現金,使銀行存款大量流失。
超額存款準備金
歐洲中央銀行自2014年起對金融機構存放在央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excess reserve)實際負利率,希望逼使銀行增加貸款,刺激經濟。自2016年3月16日起,指標利率一直維持在-0.4%。2022年6月27日,歐洲中央銀行正式將超額準備金利率提升為0%,退出了負利率時代[1]。
參看
外部參考
- ^ Rich, Dr. 为什么房贷利息涨起来了,银行却还收存款负利率?. 財富德國. 2022-04-15 [2022-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6)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