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夏(1436年—1516年),字時雍,號東山,自號東山居士湖廣華容縣(今屬湖南)人。明朝政治人物,天順己卯湖廣解元,甲申進士。弘治年間,官至兵部尚書

劉大夏
《甲申十同年圖》之劉大夏像
甲申十同年圖》之劉大夏像
大明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籍貫湖廣華容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時雍,號東山
諡號忠宣
出生正統元年(1436年)
湖廣華容縣
逝世正德十一年(1516年)
湖廣華容縣
出身
  • 天順三年己卯科湖廣鄉試解元
  • 天順八年甲申科同進士出身

生平

天順三年(1459年),劉大夏中式湖廣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天順八年(1464年)成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憲宗成化初年館試,大夏本可留任翰林官,但他自請改部職,被任命為職方司主事,陞兵部車駕司郎中。

成化十九年(1483),升福建右參政,有政績。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擔任過廣東布政使。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廣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反叛,劉大夏前往平息。弘治十五年(1502年)官至兵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上疏請求歸隱。

正德三年,九月,以岑猛事,入北鎮撫獄,劉瑾欲置之死地。幸賴左都御史屠滽和宰相李東陽相救,改判處充軍肅州(今甘肅酒泉)。[1]在肅州的官吏怕得罪劉瑾,不敢供給膳宿,只有三名學生供養他。正德五年(1510)夏,遇赦歸。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贈太保,諡忠宣。葬於華容縣勝峰鄉話崗村的山坡上。

家庭

父親劉仁宅,由鄉舉知瑞昌縣。兄劉大中,弟劉大奇

評價

大夏先後輔佐英、憲、孝、武四朝,與王恕馬文升稱「弘治三君子」。《明史》稱「大夏忠誠懇篤,遇知孝宗,忘身徇國,於權幸多所裁抑。」

事蹟

弘治五年(1492年)浙江壬子科鄉試首場,天降大雨,號舍進水,眾多士子一擁而出,阻擋不得。監臨御史和監察憲臣均欲罷試,唯獨時任左布政的劉大夏說:「暴雨必有息時,可令自揣能文者聽其願留,勿隨眾去。當以留者為準,閱其文登榜。」於是命尚在場的士子八百餘人,回到號舍,大雨果然停止,於是仍如額錄取。及待榜出,人謂得人勝過他科[2]

弘治六年(1493年),黃河決堤張秋(今山東東阿),治黃河水患,築長堤360華里,又築黃陵岡,水患遂止。

爭議

成化間,有太監勸憲宗效仿明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探險。明代一些史籍,如萬表《灼艾余集》、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車駕郎中劉大夏藏匿鄭和下西洋檔案[3],而顧起元客座贅語》則說劉忠宜公大夏焚毀鄭和下西洋檔案[4];究竟是藏匿還是焚毀,至今仍然是個謎。

東南亞的擴張中汪直想征伐安南,於是向正德帝請旨,調取明成祖征討安南的檔案,但劉大夏刻意把檔案藏匿起來,意思是讓汪直無法「勞民傷財」。[5]

延伸閱讀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八》,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出自《明史

參考

  1. ^ 《明史·列傳第七十》:嘗請嚴核勇士,為劉瑾所惡。劉宇亦憾大夏,遂與焦芳譖於瑾曰:「籍大夏家,可當邊費十二。」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詔獄。瑾欲坐以激變律死,都御史屠滽持不可,瑾謾罵曰:「即不死,可無戍耶?」李東陽為婉解,且瑾詗大夏家實貧,乃坐戍極邊。初擬廣西,芳曰:「是送若歸也」,遂改肅州。
  2. ^ 《萬曆野獲編·卷十五》:鄉試遇水火災 至弘治五年壬子,浙江鄉試,首場遇大雨,漂浮號舍,不能坐立,士子嘩擾,競散而出,約束之不能止。監臨御史、監察憲臣,俱欲罷試,獨左布政劉大夏曰:「暴雨必有息時,可令自揣能文者聽其願留,勿隨眾去。當以留者為準,閱其文登榜。」於是存者尚有八百餘人,悉命還號舍,雨果止,於是仍如額取足數。比榜出,人謂得人勝他科。
  3. ^ 明 嚴從簡著《殊域周咨錄》 307頁:「三寶(鄭和)下西洋,廢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舊案雖有,亦當毀之以拔其根。」陸樹聲《長水日抄》說劉大夏「已先檢得,匿其籍」。焦竑在《玉堂叢語》卷五中說:「劉先檢得之,匿他處。」
  4. ^ 顧起元客座贅語》29-30頁:「取而焚之,意所載必多恢詭譎怪」
  5. ^ 《明實錄·武宗實錄》:方太監汪直怙寵貪功,謀取交阯,有旨,檢永樂間徵調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寢。
  • 林俊,《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太保謚忠宣劉公神道碑》(皇明名臣墓銘,2冊巽集,81)

相關條目

官銜
前任:
馬文升
明朝兵部尚書
弘治十四年-正德元年(1501年-1506年)
繼任:
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