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柳斯金號汽船
切柳斯金號(俄語:Челю́скин,IPA:[tɕɪˈlʲuskʲɪn])是蘇聯汽船,用於探索無破冰船保障情況下通過北方航路從摩爾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可能性。
切柳斯金
| |
歷史 | |
---|---|
船名 | 切柳斯金 |
船東 | 蘇聯商船隊 |
使用者 | 北方航路總局[1] |
建造方 | 丹麥哥本哈根伯邁斯特韋恩公司 (B&W) |
下水日期 | 1933年3月11日 |
洗禮日期 | 謝苗·伊萬諾維奇·切柳斯金 |
完工日期 | 1933 |
首航日期 | 1933年5月6日 |
結局 | 1934年2月13日沉沒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蒸汽商船[2] |
噸位 | 7,500t |
船長 | 310.2』 |
型寬 | 54.3』 |
高度 | 22.0』 |
動力輸出 | 2400馬力 |
船速 | 12.5 節 |
定員 | 111 |
1933年由丹麥哥本哈根的伯邁斯特韋恩公司(B&W)製造,以18世紀俄羅斯北極探險家謝苗·伊萬諾維奇·切柳斯金命名。「切柳斯金」號排水量7500噸,載重量4700噸,最高航速12節,無破冰能力。遠征隊領隊是蘇聯科學院院士、著名國務活動家、北方海上航路總局局長奧托·尤利耶維奇·施密特,船長是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沃羅寧。兩人在1933年指揮「西伯利亞科夫」號成功地穿過北冰洋從阿爾漢格爾斯克航行到符拉迪沃斯托克。
任務
1933年7月12日晚10時整,蘇聯考察船「切柳斯金」號徐徐離開列寧格勒涅瓦河碼頭,船上共有105人,並稱為「切柳斯金人」(俄語:Челюскинитесь,轉寫:Chelyuskinites)。載有2995噸煤、500噸淡水,能維持18個月的糧食和給弗蘭格爾島科考站運去的3年給養。1933年8月1日,考察船經過挪威北角。1933年8月2日駛離摩爾曼斯克。8月13日在喀拉海,「切柳斯金」與浮冰相遇。巨大的冰塊不時地撞擊着船舷,發出巨大的聲響。第二天,舷板上出現了第一批凹陷,一號貨艙開始漏水。1933年8月16日,船上拉起了警報,科考隊員擊斃了一頭威脅極大的北極熊。8月22日,船被浮冰包圍,已經無法行進。船長冒死乘微型水陸兩用飛機去視察冰情。經過45分鐘的飛行視察,船長感到問題十分嚴重。「切柳斯金」被凍在冰上,隨着巨大的冰塊一起漂浮。9月份完成了大部分北方航路的航行,經過了北冰洋的喀拉海、拉普帕夫海、東西伯利亞海,來到了楚科奇海。冬季降臨了,可怕的嚴寒幾乎把海面完全封住了。天氣也越來越壞,時而暴風雨,時而大霧,船在冰雪中苦苦掙扎着。「切柳斯金」號的船員試圖以人力鑿冰的方式使船擺脫險境,但收效甚微。儘管做了巨大的努力,但「切柳斯金」的境況並無多大的改變。船開始隨着浮冰一道緩緩地向東運動。在離謝爾德采卡緬角不遠的地方,「切柳斯金」號右舷一號艙甲板處被浮冰撞了一個大洞。被浮冰困住的「切柳斯金」幾次眼看着就要穿過白令海峽,但都由於風向改變,而飄向西北方。10月25日晚間又颳起了西北風。希望之火在人們心中又一次燃起。浮冰裹帶着「切柳斯金」第9次經過謝爾德采卡緬角。11月1日,經過了傑日涅夫角經線。11月3日,白令海峽已近在眼前了。人們默默地祈禱,盼望這一次能成功。然而,希望又一次落空。風向忽然改變了,西北風變為東南風,冰和船以5公里的時速向北漂去。這使「切柳斯金」永遠失去了穿越白令海峽的機會。11月12日,接到「切柳斯金」號的求救電報後,蘇聯政府試圖派「里特凱」號破冰船前來援救。但考察隊領導根據當時的情況,認為「里特凱」號實際上完不成這項任務。如果讓它前來,無異於白白受損失。於是,他們決定讓「里特凱」號返回。1934年2月13日清晨,當巨浪再度襲來時,「切柳斯金」的前半部開始慢慢下沉。人們急忙把前甲板上的微型飛機卸下來。當海水漸漸浸入上層甲板時,考察隊隊長施米特一聲命令:「全體上冰!」船上104人全部離船撤到冰上,只有總務長莫吉列維奇一人因為腿部受傷沒有來得及從沉船中跑出來,不幸遇難。船的尾部也開始下沉。1934年2月13日15時30分,「切柳斯金」在楚科奇海科柳欽島附近沉沒。船上人員104人,包括10名婦女和2名嬰兒棄船逃到海冰上,用僅有的鐵鍬、冰鎬、撬棍修建了冰上臨時跑道。在克里姆林宮組建了專門的政府委員會緊急決定動用一切手段營救:派狗拉雪橇去,失敗了;派破冰船前往,速度太慢,又來不及;最後只有派飛機進行救援。使用了當時主流機型波利卡爾波夫R-5木質結構雙冀輕型飛機,機翼和尾翼表面均採用布蒙皮,機身則採用層板蒙皮,雙翼是通過N形整流支柱和鋼製張力構件連接起來的,動力裝置是一台M-17型12缸液冷V型活塞式發動機,功率680馬力,重量2955公斤,最大速度228公里/小時,升限6400米,航程800公里;另一種是圖波列夫 TB-1 重型轟炸機,全金屬下單翼,最大起飛重量為7.8噸,有效載荷可達3.5噸,滿載航程1350公里,每小時為200公里,機組人員有四名。飛機從哈巴羅夫斯克等地機場起飛,飛往楚科奇。
困在冰上的遇險者積極做好迎接飛機到來的準備,男人準備禦寒的燃料,搭建各種建築;女人則準備食物、縫補衣物;用船上卸下的剩餘材料,並且砸碎了救生艇作為材料,搭建了帳篷、糧食庫、廚房和信號塔。一架從烏厄連起飛的TB-1在第29次搜索飛行中終於發現了冰面上冒起的炊煙,並很快看到了冰上的帳篷和向冰上跑道奔跑的人群;飛機在冰上滑行了200米,停了下來。莫斯科的政府委員會發來的電報,要求他們丟掉營地一切物資,所有人帶上科研數據全部撤離。婦女和兒童首先登上飛機被運走。接着,另外幾架飛機也抵達這裡。個頭較小的波利卡爾波夫R-5飛機載荷有限,為了多救人,飛行員只能冒着生命危險給只能載2人的飛機硬塞入5-6名乘客,TB-1的載荷則要大得多,更加安全。遇險人員連續13次重建冰上跑道,直至1934年4月所有人都被營救到附近岸邊的范凱侖。4月13日,冰上裂縫越來越大時,最後一批人撤走了。當夜颳起了大風,營地上的一切都在冰海中消失了。
隨後,一些遇險人員被空運到烏厄連,53人徒步了300英里走到了烏厄連。
授勳
資料來源:[3]
蘇聯英雄
1934年4月20日,參與營救的飛行人員成為首批蘇聯英雄:
- 安納托利·瓦西里耶維奇·利亞皮傑夫斯基(1908-1983)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於3月5日第一個成功地用TB-1把救出12名船員,從「施米特營地」轉送到烏厄連。2010年,俄聯邦緊急情況部一架伊爾-76TD運輸機以「安納托利-利亞皮傑夫斯基」命名,曾執行緊急赴尼泊爾抗震救災任務。
- 希吉茲蒙德·亞歷山德羅維奇·列瓦涅夫斯基(1902-1937)駕駛團結機隊之星20-A輕型飛機飛到楚科奇半島北岸的科柳欽灣上空時墜毀,實際未能參加營救工作。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的一座小島命名為列瓦涅夫斯基島
- 瓦西里·莫羅科夫(1895-一1982)及其駕駛的波利卡爾波夫R-5飛機出動8次,救出39人
- 馬夫里克·特羅菲莫維奇·斯列普尼奧夫(1896-1965)團結機隊之星20-A輕型飛機出動1次,救出5人
-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沃多皮亞諾夫(1899-1980)波利卡爾波夫R-5飛機出動3次,救出10人
- 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卡馬寧(1908-1982)波利卡爾波夫R-5飛機出動9次,救出34人,包括最後一批人員獲救人員
- 伊萬·瓦西里耶維奇·多羅寧(1903-1951)及其駕駛的ПС-4型飛機出動1次,救出2人
列寧獎章
- 兩名美國空中機械師Clyde Goodwin Armitstead與William Latimer Lavery參與了團結機隊之星20-A輕型飛機的空中搜救,獲得了列寧獎章。[4]
- 安納托利·瓦西里耶維奇·利亞皮傑夫斯基
- 希吉茲蒙德·亞歷山德羅維奇·列瓦涅夫斯基
- 瓦西里·莫羅科夫
- 里奧納德·彼得洛夫
- 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卡馬寧
- 馬夫里克·特羅菲莫維奇·斯列普尼奧夫
-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沃多皮亞諾夫
- 伊萬·瓦西里耶維奇·多羅寧
- 安德烈·馬克思莫維奇·盧諾斯基
- 歷瓦烈·威廉(俄語:Левари Уильям,)
- 彼得·安德烈維奇·匹柳托夫
- 伊凡·格歷格烈維奇·德維亞提柯夫(俄語:Ива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Девятников)
- M·P·施利戈納夫(俄語:Шелыганов М. П)
- G·V·戈利巴金(俄語:Грибакин Г. В)
- V·A·亞歷山德羅夫(俄語:Александров В. А)
- M·L·拉圖斯金(俄語:Ратушкин М. Л)
- A·K·拉京(俄語:Разин А. К)
- 沙溫·維克托·亞拉克希維奇
紅星勳章
- 喬治·亞拉克希維奇·烏沙科夫
- 格洛戈利·西蒙諾維奇·佩特洛夫
- 維克多·里弗維奇·戈爾謝夫
- 波里斯·阿布拉摩維奇·皮凡斯特因
- B·V·巴斯坦契夫(俄語:Бастанжиев,Б. В)
- I·M·迪米洛夫(俄語:Демиров,И. М.)
- 弗都爾·庫伊茨密契·庫卡納
- 奧托·尤利耶維奇·施密特
- 弗拉基米爾·伊凡諾維奇·沃羅寧
- A·P·保博洛夫(俄語:Бобров,А. П.)
- 埃爾隆斯·扎多列維奇·克列基
- B·G·莫吉列維奇(俄語:Могилевич,Б. Г.)
- S·V·古京(俄語:Гудин,С. В)
- 喬治·莫基維奇·馬爾科夫
- 波里斯·斯特納維奇·弗納格拉達夫
- 謝弗洛·弗拉迪米羅維奇·帕洛夫
- 尼可拉·尼可列維奇·馬堤斯維奇
- F·P·托欽(俄語:Тоикин,Ф. П)
- A·I·皮昂庫斯基(俄語:Пионтковский,А. И.)
- A·S·克列史尼奇庫(俄語:Колесниченко,А. С.)
- M·G·菲力波夫(俄語:Филиппов,М. Г.)
- V·V·伊凡紐庫(俄語:Иванюк,В. В.)
- A·A·扎庫斯基({{lang-ru|Загорский,А. А.)
- A·D·舒沙(俄語:Шуша,А. Д.)
- G·I·杜拉索夫(俄語:Дурасов,Г. И.)
- Ya·V·瑟基夫(俄語:Сергеев,Я. В.)
- 伊凡·斯拉菲莫維奇·涅斯拓洛夫
- 雅科夫·雅科列維奇·賈切爾
- 彼得·卡洛維奇·諾維斯基
勞動紅旗勳章
- E·N·希洛夫(俄語:Силов,Е. Н.)
- L·N·施拉德(俄語:Шрадер,Л. Н.)
- 塔烏諾·希柯維奇·赫巴列尼
- S·I·西蒙諾夫(俄語:Семёнов,С. И.)
- A·V·尼博森(俄語:Небольсин,А. В.)
- Ya·V·帕戈列夫(俄語:Погорелов,Я. В.)
- N·V·阿尼欽(俄語:Аникин,Н. В.)
- F·I·巴欽(俄語:Бассейн,Ф. И.)
- E·M·科欽(俄語:Конкин,Е. М.)
- F·A·夏洛莫夫(俄語:Шоломов,Ф. А.)
- N·N·赫瓦拉斯特揚斯基(俄語:Хворостянский,Н. Н.)
國家安全局榮譽軍官
蘇聯認為切柳斯金號證明了北方航路可以在一個航季內完成航渡。1934年由進行了一些試驗航行。1935年正式宣布北方航路商業運營。1938年對日邊境衝突時,波羅的海艦隊的一些艦艇經過北方航路增援太平洋。
參考文獻與註解
- ^ (俄文)Chelyuskin and Pijma: All dots above 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Lazar Freidgame
- ^ Lloyd's Register: "+ 100 A1 strengthened for navigation in ice", "A1" means for special commercial navigation
- ^ газета «ТРУД», 21 апреля 1934 г.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 ^ The Junior Aircraft Year Book, 1935, p.8
- ^ О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х награждениях участников спасения челюскинце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Москва, Кремль. 15 июня 1934 г.
- ^ «За спасение челюскинцев» был представлен к ордену Красной Звезды (донесение ПП ОГПУ ДВК от 10.05.1934 г.). Вместо ордена, присвоено звание «Почётный чекист» и награждён знаком «Почетный работник ВЧК-ГПУ (XV)» «За участие в спасении челюскинцев»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коллегии ГПУ от 07.07.1934 г., приказ ОГПУ СССР № 131).
外部連結
- (俄文) Chelyuskin-7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Official site of the underwater archeological expedition
- (俄文) Rescue of Chelyusk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Chelyuskin and the Dzhurma in 193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