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上尉

2017年电影

冒牌上尉》(德語:Der Hauptmann,英語:The Captain)是2017年由羅伯特·斯文克編劇執導的國際合拍的歷史劇情片。該影片在2017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特別演示」部分放映。它講述了德國戰犯威利·赫羅德的故事。他盜用了德國軍官的身份,並策劃了在埃姆斯蘭營中對逃兵和其他囚犯的殺戮。

冒牌上尉
Der Hauptmann
基本資料
導演羅伯特·斯文克
監製Frieder Schlaich
編劇羅伯特·斯文克
主演麥克斯·胡巴赫
米蘭·佩舍爾
弗雷德里克·勞
貝恩德·霍爾謝爾
瓦爾德馬·科布斯
亞歷山大·費林
薩繆爾·芬齊
配樂馬丁·托肖羅(Martin Todsharow)
攝影弗洛里安·巴爾豪斯
片長118分鐘
產地德國
波蘭
法國
語言德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17年9月7日 (2017-09-07)TIFF
  • 2018年3月15日 (2018-03-15)(Germany)
票房$241,358[1]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冒牌上尉
香港以希魔的名義
臺灣冒牌上尉

劇情

威利·赫羅德是一個不滿20歲的空降獵兵。在1945年4月,那是二戰結束前的最後幾周,他成為了一名逃兵。在逃脫了德國憲兵突擊隊的追殺後,他發現了一輛被遺棄的汽車,裡面有一件德國空軍上尉的軍服。赫羅德穿上軍裝,扮作上尉,在德國鄉村中指揮一群散兵。他偽裝成自己在執行一項由希特勒親自下達的、評估前線後方的士氣的任務。儘管最初向當地民眾承諾減少對他們的掠奪,但隨着越來越多的散兵加入赫羅德戰鬥群(Kampfgruppe Herold),赫洛德變得越來越專制。這些散兵中包括:弗雷塔格(Freytag),他是一名老實的步槍手,是赫羅德的司機;基平斯基(Kipinski),一個虐待狂的醉漢。在戰鬥群發現了一個滿是等待處決的逃兵的德國懲戒營之後,赫羅德接管並控制了這裡。

在懲戒營裡,赫羅德下令,讓基平斯基作為主要劊子手,處決了上百名囚犯,以「抵制日益膨脹的失敗主義,繼續為德國戰鬥下去」的藉口去為自己脫罪。他對自己新獲得的權力越來越着迷。在這期間,弗雷塔格對赫羅德產生了懷疑,他發現裁縫把赫羅德的褲腿改短並意識到了上尉的制服並不屬於他。後來,懲戒營被盟軍的空襲摧毀,戰鬥群搬到了一個當地城鎮。在那裡,這群人大肆掠奪當地居民的財物,並在一家旅館裡成立了一個臨時指揮部,命名為赫羅德特警隊早勤組(德語:Sonderkommando und Schnellgericht Herold)。赫羅德下令處決了基平斯基。在戰鬥群一夜放縱之後,旅館被德國國防軍憲兵突襲,赫羅德被捕。在法庭上,赫羅德聲稱,他的行為只是為了保護德國人民,並在被送回前線之前,從窗戶逃了出去。在最後一幕中,赫洛德穿過了一片充滿遺骸的森林,字幕展示他和他的幾個同夥在戰後被盟軍判處死刑。

在片尾彩蛋,赫羅德和他的團隊開着他們的奔馳G3穿過現代的格爾利茨街道,停下車來搭訕和騷擾當地的路人。

演員

演員 角色
麥克斯·胡巴赫(Max Hubacher) 威利·赫羅德(Willi Herold)
米蘭·佩斯徹爾(Milan Peschel) 弗雷塔格(Reinhard Freytag)
弗雷德里克·勞(Frederick Lau) 基平斯基(Kipinski)
貝恩德·霍爾謝爾(Bernd Hölscher) 舒特(Karl Schütte)
瓦爾德馬·科布斯(Waldemar Kobus) 漢森(Hansen)
亞歷山大·斐林(Alexander Fehling ) 容克爾(Junker)
薩繆爾·芬齊(Samuel Finzi) 羅傑(Roger)

評論

截至2019年6月6日,爛番茄發布的52條評論中支持率為85%,平均評分為7.57/10。該網站的大部分人認為:「《冒牌上尉》對人性的陰暗面的觀點雖令人毛骨悚然,但卻具有說服力,它強調人的某些天性從未真正改變。」[2]

史實

威利·赫羅德

劇情基於德國戰犯威利·赫羅德的傳記,這部電影以寬泛的輪廓講述了他的行為,並帶有許多偏差和裝飾。 當

赫羅德少年時曾參與納粹青年團,但還沒加入納粹黨,就因表現不佳被驅逐。17歲時,被徵召成為軍伕,作為煙囪的清理工半年。後被德軍徵召入伍,成為空降獵兵(傘兵),曾因殲滅兩輛盟軍坦克而獲得鐵十字勳章, 同時晉升為下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時,19歲的他也逃兵,想求得一線生機,因此受到憲兵的追殺,他跌入森林的深坑之中,得以不死,於是四處偷搶拐騙謀生,他發現一個戰死的德國空軍上尉座車,於是穿上車裏的軍服,假扮成上尉,並撒下漫天大謊,謊稱自己是希特拉副官,受其委任,暗中出巡,訪查民情。沿途他發現了一些逃兵,他將該等士兵們收歸幕下,自稱「赫羅德上尉」,前來巡撫軍民,並被安排到軍事監獄中視察。當時軍事監獄人滿為患,又一直等不到軍法官前來審判,他為了繼續隱瞞身份,大量草率處決軍事監獄中被捕的逃兵,殺死近兩百人,並曾經槍殺一個想要投降盟軍的鎮長,進駐鎮上最好的飯店,對平民燒殺擄掠,姦淫婦女,無所不為。後來盟軍空襲了該監獄,他又乘機逃跑,還是自命為「希特拉欽差」,期間可能又殺死20幾名平民

後來他在奧里希(Aurich)遇到真正的軍官,身分被拆穿,移送軍事法庭審判。他的律師稱,他愛國、忠誠,希望他到前線抗擊盟軍,戴罪立功。法官打算擇日宣判,孰料希特拉自盡,德國大亂,他因此得以釋放。

1945年5月赫羅德因為偷竊麵包,被英國皇家海軍逮捕,英國人發現他就是涉及殺死兩百人的「逃兵屠夫」,加以起訴,以確定殺死125人的屠殺謀殺罪判處死刑,並於1946年11月14日在沃爾芬比特爾監獄被以斷頭臺斬首

槍決逃兵的法令

隨著納粹德國在1945年的節節敗退,希特勒不得不採取更加嚴酷的措施鼓舞士氣。他任用了以殘暴著稱的斐迪南·舍爾納元帥中央集團軍司令,其在1945年發布了多道處決逃兵的法令,對躲在戰線後的士兵未經軍法審判就直接處決,這些訊息在漢斯·馮·盧克(Hans von Luck)、西格弗里德·克納普(Siegfried Knappe)的著作中均有提到。曾在1944年至1945年於舍爾納指揮下的步兵軍官戈特洛布·比德曼(Gottlob H. Bidermann)在其回憶錄中描述,舍爾納對軍官與士兵皆是以藐視的態度對待,經常任意處罰士兵或是將其降級。

「嗜血的舍爾納」這個綽號,是一位參加過凡爾登戰役的德國老兵弗朗茨·里特·馮·埃普所說的,並且將舍爾納評價為「希特拉手下最殘暴的陸軍元帥」。約瑟夫·戈培爾對其屠殺逃兵的政策評價為:

「元首還認為舍納爾是我軍最優秀的指揮官…舍爾納令前方戰線歸於安定並使該處部隊的士氣回復。舍爾納向元首報告了,為達此目的而使用了激烈的方法。在敵人面前逃跑的士兵他並沒有寬恕,他將逃兵縊死在樹上,在身上掛上牌子寫道:『我是一個逃兵,我沒有保護德國婦孺,因此被縊死。』這種方法顯然非常有效,舍爾納所指揮的士兵將會在前進陣亡之前清楚的認知到:往後方逃走下場將會是死亡[3]。」


— 約瑟夫·戈培爾的日記,1945年3月12日。

參考文獻

腳註

  1. ^ Der Hauptmann. The Numbers. [9 Sept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2. ^ The Captain (Der Hauptmann).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6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3. ^ Joseph Goebbels: Tagebücher 1945. Die letzten Aufzeichnungen. Berlin 1977, S. 164.

外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