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史

全球化的歷史淵源(也稱為歷史全球化)是一個不斷爭論的主題。儘管許多學者把全球化的起源放在現代(19世紀左右),但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現象,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這一概念被稱為古全球化​(英語)。全球化歷史中大致橫跨1600年至1800年的時期又被稱為原始全球化

絲綢之路和香料貿易路線的範圍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封鎖,刺激了探索。

古老的全球化

也許全球化的深刻歷史​(英語淵源的極端支持者是安德烈·岡德·法蘭克,一位與依附理論相關的經濟學家。 弗蘭克認為,自從公元前三千年蘇美爾印度河流域文明之間的貿易聯繫興起以來,一種形式的全球化就已經存在。[1] 這一觀點的批評者認為,它建立在對全球化過於寬泛的定義之上。

湯馬斯·佛里曼 將全球化的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全球化 1.0(1492-1800)、全球化 2.0(1800-2000)和全球化 3.0(2000-至今)。 他指出,全球化1.0涉及國家的全球化,全球化2.0涉及公司的全球化,全球化3.0涉及個人的全球化。[2]

甚至早在史前時期,就可以找到現代全球化的根源。 我們祖先向五大洲的領土擴張是建立全球化的關鍵組成部分。 農業的發展將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轉變為穩定的生活方式,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化。 然而,由於缺乏遠程互動和技術,全球化未能加速。 [3]當代全球化進程可能發生在 19 世紀中葉左右,因為資本和勞動力流動性的增加以及運輸成本的降低導致世界變得更小。[4]

 
13世紀的世界體系

一種早期形式的全球化經濟和文化,稱為古全球化​(英語,存在於希臘化時代,當時商業化的城市中心圍繞着希臘文化的軸心,從印度延伸到西班牙,如亞歷山卓雅典等城市, 和安提阿在它的中心。貿易在那個時期很普遍,這是世界主義文化(來自希臘語「Cosmopolis」,意為「世界城市」)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其他人已經在羅馬帝國帕提亞帝國漢朝之間的貿易聯繫中看到了全球化的早期形式。這些大國之間日益緊密的商業聯繫激發了絲綢之路的發展,這條絲綢之路始於中國西部,到達帕提亞帝國的邊界,並繼續向羅馬前進。 [5]

伊斯蘭黃金時代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早期階段,當時猶太伊斯蘭經濟學史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地理和製圖舊世界建立了持續的經濟,導致作物、貿易、知識和技術的全球化。在這一時期,全球重要的作物,如棉花,在穆斯林世界得到廣泛種植,而學習阿拉伯語和完成朝覲的必要性創造了一種國際化的文化。 [6]

 
長崎葡萄牙克拉克帆船,17世紀日本南蠻貿易
 
全球交換新大陸本土作物:玉米番茄馬鈴薯香草橡膠可可煙草

蒙古帝國的出現雖然對中東和中國的商業中心造成了不穩定,但極大地促進了絲綢之路的旅行。這使得旅行者和傳教士如馬可波羅成功地(並且有利可圖地)從歐亞大陸的一端到另一端。 13 世紀的蒙古和平還有其他幾個顯着的全球化影響。它見證了第一個國際郵政服務的創建,以及鼠疫流行病中亞新統一的地區的迅速傳播。 [7]這些全球或半球交換的前現代階段有時被稱為古老的全球化。然而,直到 16 世紀,即使是最大的國際交換系統也僅限於舊世界

原始全球化

這個階段被稱為原始全球化。它的特點是歐洲海上帝國的崛起,在 15、16 和 17 世紀,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帝國,後來是荷蘭大英帝國。到了 17 世紀,全球化也成為了一種私人商業現象,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 1600 年)(通常被稱為第一家跨國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 1602 年)等特許公司成立。

地理大發現時代帶來了全球化的廣泛變化,這是歐亞大陸和非洲與新大陸進行大量文化、物質和生物交流的第一個時期。它始於 15 世紀後期,當時伊比利亞半島的兩個王國——葡萄牙卡斯蒂利亞——在好望角美洲進行了第一次探索航行,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 16世紀之交前不久,葡萄牙人開始建立從非洲到亞洲和巴西的貿易站(工廠) ,處理奴隸黃金香料木材等當地產品的貿易,引入了一個由王室壟斷的國際商業中心,印度之家[8]

隨着歐洲對美洲的殖民開始哥倫布大交換[9] ,全球一體化繼續進行,植物、動物、食物、人口(包括奴隸)、傳染病和文化在東半球西半球之間進行了廣泛廣泛的交流。這是歷史上涉及生態農業文化的最重要的全球事件之一。 16 世紀通過歐洲海員從美洲傳來的新作物對世界人口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 [10]

現代全球化

 
動畫地圖顯示從 1492 年到現在的殖民帝國演變
 
19 世紀英國成為第一個全球經濟超級大國,因為其卓越的製造技術和改進的全球通訊,如輪船鐵路

19 世紀見證了全球化接近其現代形式的到來。工業化允許利用規模經濟廉價生產家居用品,[來源請求]而快速的人口增長創造了對商品的持續需求。這一時期的全球化是由 19 世紀的帝國主義決定性地塑造的。在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以及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之後,這些地區的廣大人口成為歐洲出口商品的現成消費者。正是在這一時期,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島嶼地區被納入世界體系。與此同時,歐洲人對全球部分地區的征服,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產生了橡膠鑽石煤炭等寶貴的自然資源,並有助於推動歐洲帝國列強、其殖民地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 [11]

倫敦的居民可以通過電話訂購,喝着他的早茶,全世界的各種產品,並有理由期待他們早日送到他家門口。 種族和文化競爭的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只不過是他的日報的娛樂。 在1914 年 8 月結束的那個時代是人類經濟進步中一個多麼非凡的插曲。

19 世紀和 20 世紀的全球化之間存在顯着差異。 有兩個主要點可以看出差異。 一點是這個世紀以來的全球貿易以及資本、投資和經濟。

全球貿易

20世紀的全球貿易表現出商業生產貿易比重上升、服務貿易增長以及跨國公司生產和貿易的興起。 與 19 世紀相比,20 世紀商品的生產大大減少。 然而,為商品貿易生產的商品數量卻在增長。 與 19 世紀相比,20 世紀的服務貿易也變得更加重要。 將 19 世紀的全球貿易與 20 世紀的全球貿易區分開來的最後一點是跨國合作的程度。 與19世紀相比,20世紀可以看到跨國合作的「量子飛躍」。 20世紀開始之前,只有證券投資,沒有貿易相關或生產相關的直接投資

自上個世紀以來,商業一體化得到改善,阻礙貿易的壁壘降低,運輸成本降低。已經簽署了多國貿易合同和協議,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歐盟(EU)大力參與消除成員國之間的關稅,以及世界各國貿易組織。從 1890 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貿易不穩定一直是個問題,但在戰後時期,主要是經濟擴張導致了穩定。各國必須照顧好自己的產品;他們必須確保外國商品不會扼殺他們的國內產品,從而導致失業,甚至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技術變革降低了運輸成本;今天在各大洲之間運輸貨物只需要幾個小時,而不是 19 世紀的幾周甚至幾個月。

考慮到金融危機,一個關鍵的區別是貨幣制度。在 19 世紀,它發生在金本位制的固定匯率下。但在 20 世紀,它發生在一個有管理的靈活性的制度中。此外,在 19 世紀,各國發展了有效的最後貸款人,但在外圍國家並非如此,那裡的國家遭受了後果。一個世紀後,大多數新興國家都建立了國內安全網,銀行恐慌變成了政府接管無力償債的銀行系統的債務。從銀行業危機中復甦是另一個關鍵區別。與一百年前典型的危機事件相比,它在最近時期往往開始得更早。在 19 世紀,沒有可供新興經濟體使用的國際救援方案。但在最近一段時期,此類救援是全球金融格局的典型組成部分。

流量信息是 19 世紀的一個重要缺點。在 跨大西洋電纜無線電話出現之前,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過去需要很長時間。因此,這意味着分析信息非常困難。例如,區分好的和壞的信用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此,信息不對稱在國際投資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鐵路債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很多承包問題。對於在海外工作的公司來說,管理他們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這顯然是一個很大的投資障礙。匯率風險、貨幣政策不確定等宏觀經濟因素也是國際投資的一大障礙。美國的會計準則在 19 世紀相對落後。英國投資者在將他們的會計實踐轉移到新興市場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全球化的崩潰

「現代全球化」的第一階段在 20 世紀初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崩潰,以歐洲為主導的網絡越來越多地面對「他者」的形象和故事,因此,他們自己承擔了責任。扮演世界普遍法律和道德的守護者的角色。種族主義和不平等的做法也成為他們從世界其他地區尋找材料和資源的做法的一部分。在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 1850 年開始之前,世界貿易的增長是對全球南方直接殖民統治基地的激勵。由於其他歐洲貨幣正在大量流通,因此擁有資源基礎的需求變得勢在必行。[13]小說家VM 葉茨[14]批評全球化的金融力量是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因素。金融力量是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因素似乎要部分負責。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法國在 20 世紀對非洲大部分地區的殖民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對非洲的戰爭沒有明確的目標,這使非洲人處於「迷失」的狀態。與經濟潛力不同的是,非洲的軍事潛力首先得到強調……至少一開始是這樣。法國對法屬非洲軍事潛力的興趣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接受。法國軍隊中的非洲人受到法國人的自卑感。至於殖民統治的經濟動機是在 1917 年,當時法國面臨糧食供應危機。這是在戰爭爆發之後發生的,自 1917 年法國出現肥料和機械短缺以來,法國沒有能力在農業上自給自足。[15]

二戰後:全球化復甦

二戰以來的全球化,部分是政客們計劃打破阻礙貿易的邊界的結果。他們的工作促成了布雷頓森林會議,世界主要政治家就制定國際商業和金融框架達成協議,並成立了幾個旨在監督全球化進程的國際機構。全球化還受到總部設在美國和歐洲的的全球擴跨國公司張以及全球範圍內科學、技術和產品新發展交流的推動,根據大英百科全書[16],當時最重要的發明都起源於西方世界.西方文化的全球輸出通過新的大眾媒體:電影、廣播和電視以及錄製的音樂。國際運輸電信的發展壯大在現代全球化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這些機構包括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技術進步促進了全球化,降低了貿易成本,以及貿易談判回合,最初是在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的主持下達成的一系列協議,以取消對自由貿易的限制. 自二戰以來,國際貿易壁壘已通過國際協定(關貿總協定)大大降低。關貿總協定和以關貿總協定為基礎的世界貿易組織(WTO) 實施的具體舉措包括:

  • 促進自由貿易:
    • 取消關稅; 建立低關稅或無關稅的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
    • 運輸成本降低,尤其是海運集裝箱化的發展
    • 減少或取消資本管制
    • 減少、取消或統一對當地企業的補貼
    • 為全球企業創造補貼
    • 協調大多數州的知識產權法,但有更多限制
    • 對知識產權限制的超國家承認(例如,中國授予的專利將在美國得到承認)

由通信技術和西方文化產業的全球營銷驅動的文化全球化,起初被理解為同質化的過程,是美國文化以犧牲傳統多樣性為代價的全球統治。然而,一種對比趨勢很快變得明顯,抗議全球化的運動的出現,為捍衛地方獨特性、個性和身份提供了新的動力。[17]

烏拉圭回合(1986 年至 1994 年)[18]促成了一項條約,以創建 WTO 來調解貿易爭端並建立統一的貿易平台。其他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包括歐洲馬斯特里赫條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的部分內容也已簽署,以實現降低關稅和貿易壁壘的目標。

世界出口從 1970 年的 8.5% 上升到 2001 年占世界總生產總值的 16.2%。[19]

在 1990 年代,低成本通信網絡的發展允許將使用計算機完成的工作轉移到許多工作類型的低工資地點。這包括會計、軟件開發和工程設計。

2000 年代後期,許多工業化國家陷入了深度衰退[20]一些分析人士說,經過多年的經濟一體化,世界正在經歷去全球化的時期。[21][22] 中國最近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3]

批評

一些作者認為,將全球化的開始時間拉長會使這個概念完全失效,對政治分析毫無用處。[24]

另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Andre Gunder Frank,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U.C. Berkeley Press, 1998.
  2. ^ Thomas L Friedman, "It's a Flat World, After All",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pr 3, 2005
  3. ^ Steger, Manfred. 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 ^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DF). [4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07). 
  5. ^ Silkroad Foundation, Adela C.Y. Lee. Ancient Silk Road Travellers. Silk-road.com. [2010-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5). 
  6. ^ The Eastern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Wikipedia. 2022-09-23 (英語). 
  7. ^ Jack Weatherford, Genghis Khan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rown, 2004
  8. ^ House of Ind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9. ^ Crosby, Alfred W.,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SBN 0-275-98073-1
  10. ^ "The Columbian Exchang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8-12.".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11. ^ PBS.org. PBS.org. 1929-10-24 [2010-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0). 
  12. ^ Michael D. Bordo, Barry Eichengreen, Douglas A. Irwin. Is Globalization Today Really Different than Globalization a Hundred Years Ago?. NBER Working Paper No. 7195. June 1999.
  13. ^ Steger, Manfred. 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2009. 28–37.
  14. ^ VM Yeates. Winged Victory. Jonathan Cape. London. 1962 pp. 54-55
  15. ^ Andrew, C.M., and A.S. Kanya-Forster. "France, Africa,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9.1 (1978): 11–23. Print.
  16.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s Great Invention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1-05.",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7. ^ Jurgen Osterhammel and Niels P. Petersson. Globalization: a short history. (2005) p. 8
  18. ^ WTO.org,(2009)
  19. ^ World Exports as Percentage of Gross World Product. Global Policy Forum. [11 Nov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July 2008). 
  20. ^ Nouriel Roubini. A Global Breakdown Of The Recession In 2009. Forbes. January 15, 2009 [2022-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7). 
  21. ^ A Global Retreat As Economies Dry U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5, 2009.
  22. ^ Economic Crisis Poses Threat To Global Stabil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PR. February 18, 2009.
  23. ^ "In Recession, China Solidifies Its Lead in Global Tra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3, 2009.
  24. ^ See Conversi, Daniele (2010) 'The limits of cultural globalis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urnal of Critical Globalisation Studies, 3, pp. 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