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7年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後成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改制為俄羅斯聯邦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羅馬化Rossiyskaya Sovetskaya Federativnaya Socialisticheskaya Respublika發音:[rɐˈsʲijskəjə sɐˈvʲɛtskəjə fʲɪdʲɪrɐˈtʲivnəjə sətsɨəlʲɪˈsʲtʲitɕɪskəjə rʲɪˈspublʲɪkə] ),舊譯為全俄社會主義勞農委員會聯邦共和國[4],簡稱蘇俄,是蘇聯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國。蘇維埃俄羅斯聯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積占蘇聯總面積的75%,人口是蘇聯的一半;作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蘇聯的首都。

俄羅斯
Росси́я
(1917年—1918年)


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
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1918年—1922年)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1922年—1991年)
1917年—1991年
格言: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俄文)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國歌:工人馬賽曲
(1917-1918)

國際歌
(1918-1944)

牢不可破的聯盟
(1944-1977)

《牢不可破的聯盟》
(修訂版)
(1977-1990)

愛國歌
(1990-1991)
二戰後俄羅斯在蘇聯中的位置
二戰後俄羅斯在蘇聯中的位置
地位蘇聯加盟共和國
常用語言俄語
政府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產黨第一書記 
• 1990年–1991年
伊萬·波洛茲科夫(首)
• 1991年
瓦連京·庫普佐夫俄語Купцов, Валенти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末)
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最高蘇維埃主席
 
• 1917年
列夫·加米涅夫(首)
• 1990年–1991年
鮑里斯·葉利欽(末)
人民委員會主席
部長會議主席
 
• 1917年–1924年
弗拉基米爾·列寧(首)
• 1990年–1991年
伊萬·西拉耶夫
• 1991年
鮑里斯·葉利欽(末)
立法機構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
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
(1917–1938)

最高蘇維埃
(1938–1990)


人民代表大會
(1990–1991)
歷史 
• 布爾什維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
• 成立[1]
1917年11月9日
• 更名[2]
1991年12月25日
ISO 3166碼RU
前身
繼承
蘇維埃俄國
俄羅斯
今屬於 俄羅斯
  1. 保留了 俄羅斯聯邦國歌 直到2000年.
  2. 1937年法院的官方語言。[3]
a 作為俄最高蘇維埃主席,後成為俄羅斯總統
b 作為俄部長會議主席
七枚英雄都市勳章
1918年至1937年的國旗(比例為1:2,旗面上的俄文縮寫為РСФСР
1937年至1954年的國旗(比例為1:2)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羅斯臨時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

1917年11月7日,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的國家通稱為蘇維埃俄國(簡稱蘇俄)。其後與德意志帝國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兩個多月裏,俄羅斯沒有正式的國名。1918年1月18日,定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1月25日,在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改國名為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同年7月10日,頒布《1918年蘇俄憲法》。原沙俄各行省均成立地方蘇維埃政權,稱自治共和國。許多省份民族主義政黨也成立了民族主義政權。民族主義政權內原忠於沙皇的勢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了部隊「白軍」。與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紅軍」進行對抗爭奪領導權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國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蘇維埃紅軍在大部分地區擊敗了白軍以及據稱14個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沙俄時代原屬於俄羅斯的芬蘭波羅的海國家西烏克蘭等地區則被蘇俄承認獨立。

1920年8月1日,原為蘇俄管轄下的兩個自治共和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相繼升格為與蘇俄並列的共和國,但仍接受俄共(佈爾什維克)領導。

1922年12月30日,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正式進入蘇聯時代。同時,外高加索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脫離俄羅斯升格為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包括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這四個蘇維埃共和國一起正式成爲蘇聯的創始會員國。

由於1930年代初期蘇聯的饑荒,俄國的許多地區遭受了損失(伏爾加河地區、中部黑土地區、北高加索地區、烏拉爾克里米亞西西伯利亞的一部分、哈薩克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36年12月5日,由於通過了新的蘇聯憲法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自治國成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共和國,使俄羅斯的領土被大大縮小了,而且卡拉卡爾帕克被轉讓給了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36年的《蘇聯憲法》和1937年的《蘇俄憲法俄語Конституция РСФСР 1937 года》將其字序更改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俄羅斯和除波羅的海三國格魯吉亞之外的其他加盟共和國一同組成了獨立國家聯合體,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版圖變遷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的位置:

順序 自治共和國 前共和國 今屬 地圖 國旗 國徽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自治共和國
1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俄羅斯自治共和國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1919年3月23日)      
2 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布里亞特共和國(1923年5月30日)      
3 達吉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達吉斯坦共和國(1920年1月20日)      
4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1936年1月5日)      
5 卡爾梅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爾梅克共和國(1958年7月29日)      
6 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累利阿共和國(1923年6月27日)      
7 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科米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      
8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韃靼斯坦共和國(1920年5月27日)      
9 莫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莫爾多瓦共和國(1934年12月20日)      
10 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      
11 馬里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馬里埃爾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      
12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圖瓦共和國(1961年10月10日)      
13 烏德穆爾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1934年12月28日)      
14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印古什共和國
  車臣共和國(1934年1月15日)
     
15 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楚瓦什共和國(1925年6月15日)      
16 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薩哈共和國(1922年4月27日)      
17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克里米亞共和國(1921年10月18日)      
18 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1918年2月12日至1918年3月20日)      
其他自治共和國(包括撤銷的、或轉讓的)
19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蘇聯自治共和國   薩拉托夫州(1924年1月6日—1941年8月28日)      
20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克里米亞共和國(1921年10月18日)      
21 吉爾吉斯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1920年-1925年)   哈薩克(1920年8月20日-1925年)      
22 吉爾吉斯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1926年-1936年)   吉爾吉斯(1926年2月11日—1936年12月5日)      
23 哈薩克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哈薩克(1925年存在至1936年)      
24 土耳其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哈薩克中亞五國(1918年4月30日─1924年10月27日)      
25 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1921年1月20日至1924年7月7日)
 

參見

參考文獻

  1. ^ Riasanovsky, Nicholas. A History of Russia (six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58. ISBN 0-19-512179-1. 
  2. ^ Закон РСФСР от 25 декабря 1991 года № 2094-I «Об изменении назван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Ведомости Съезда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РСФСР и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РСФСР. — 1992. — № 2. — ст. 62. (俄文)
  3. ^ article 114 of the 1937 Constitution, article 171 of the 1978 Constitution
  4. ^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5-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