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口
這篇伊朗人口資料(英語:Demographics of Iran)用來對現代伊朗各式人口學資料做概括敘述。
伊朗的人口在20世紀後半葉急劇增加,到2016年已經累積到約8,000萬人。[1][2]截至2021年,伊朗全國人口約為8,500萬人。[3]但伊朗近年來的人口出生率呈現顯著的下降。研究顯示伊朗的人口增長率將持續放緩,直到2050年後,全國人口會穩定在1億人出頭。[4][5]在2012年,伊朗人口中有一半的年齡低於35歲。[6]
在2009年,伊朗家庭戶數為1,530萬個(平均每戶有4.8人)。[7]在2012年,伊朗家庭平均每月的收入約為1,180萬里亞爾(約合960美元)。[8]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統計資料,伊朗從1990年到2008年之間,人口增長數目為1,760萬人,增長率為32%。[9]該國國民在2002年的識字率為80%,[10][11]到2016年增加為85%。[12]但總和生育率已降至每千人1.6人,遠低於每千人需要2.1人的自然出生替代率,以維持整體人口數目不變。[13]
人口
伊朗在2016年辦理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人口有7,990萬,[1]人口自1956年以來增加4倍。伊朗在1976年至1986年間,人口年均增長率接近4%,但由於生育率持續下降,導致在2011年至2016年間的增長率僅為為1.2%。
普查日期 | 人口數目 | 平均每年 增長 (%) |
人口 密度/公里2 |
比例 城市人口 (%) |
平均每戶人數 |
---|---|---|---|---|---|
1956-11-01 | 18,954,704人 | . | 12 | 31.4 | |
1966-11-01 | 25,785,210人 | 3.13 | 16 | 37.5 | |
1976-11-01 | 33,708,744人 | 2.71 | 20 | 47.0 | 5.02 |
1986-11-22 | 49,445,010人 | 3.91 | 30 | 54.0 | 5.11 |
1996-11-01 | 60,055,488人 | 2.0 | 37 | 61.0 | 4.84 |
2006-11-01 | 70,495,782人 | 1.62 | 43 | 68.5 | 4.03 |
2011-11-01 | 75,149,669人 | 1.29 | 46 | 71.4 | 3.55 |
2016-11-01 | 79,926,270人 | 1.24 | 49 | 74.0 | 3.3 |
人口動態統計
聯合國估計數字
2019年估計。[15]
期間 | 每年活產人數 | 每年死亡人數 | 每年人口數目自然變動 | 粗出生率1 | 粗死亡率1 | 自然變動1 | 總和生育率2 | 嬰兒死亡率3 |
---|---|---|---|---|---|---|---|---|
1950–1955年 | 933,000人 | 529,000人 | 404,000人 | 50.6 | 28.7 | 21.9 | 6.93 | 262.1 |
1955–1960年 | 1,018,000人 | 505,000人 | 514,000人 | 49.2 | 24.4 | 24.8 | 6.93 | 212.5 |
1960–1965年 | 1,093,000人 | 479,000人 | 614,000人 | 46.5 | 20.3 | 26.2 | 6.93 | 172.6 |
1965–1970年 | 1,164,000人 | 455,000人 | 709,000人 | 43.3 | 16.9 | 26.4 | 6.70 | 140.7 |
1970–1975年 | 1,253,000人 | 443,000人 | 811,000人 | 40.8 | 14.4 | 26.4 | 6.24 | 116.4 |
1975–1980年 | 1,503,000人 | 430,000人 | 1,073,000人 | 42.1 | 12.0 | 30.1 | 6.27 | 92.2 |
1980–1985年 | 1,889,000人 | 720,000人 | 1,170,000人 | 44.4 | 16.9 | 27.5 | 6.54 | 69.8 |
1985–1990年 | 1,955,000人 | 550,000人 | 1,406,000人 | 38.6 | 10.8 | 27.8 | 5.62 | 55.4 |
1990–1995年 | 1,633,000人 | 359,000人 | 1,274,000人 | 26.2 | 5.9 | 20.3 | 3.70 | 47.1 |
1995–2000年 | 1,316,400人 | 333,200人 | 983,200人 | 19.1 | 5.3 | 13.8 | 2.40 | 32.0 |
2000–2005年 | 1,214,400人 | 345,800人 | 868,600人 | 17.4 | 5.0 | 12.4 | 1.92 | 25.0 |
2005–2010年 | 1,308,000人 | 369,800人 | 938,200人 | 17.8 | 5.1 | 12.7 | 1.82 | 19.0 |
2010–2015年 | 1,390,600人 | 376,200人 | 1,014,400人 | 18.5 | 4.8 | 13.7 | 1.91 | 15.0 |
2015–2020年 | 1,266,800人 | 366,600人 | 900,200人 | 19.1 | 4.9 | 14.2 | 2.15 | |
2020–2025年 | 1,059,800人 | 391,400人 | 668,400人 | 16.3 | 4.8 | 11.5 | 2.09 | |
2025–2030年 | 906,600人 | 439,800人 | 466,800人 | 14.1 | 5.0 | 9.1 | 2.04 | |
2030–2035年 | 12.7 | 5.6 | 7.1 | 2.00 | ||||
2035–2040年 | 12.3 | 6.2 | 6.1 | 1.97 | ||||
1每千人; 2總和出生率(TFR) = 每名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總數; 3每千名新生兒 |
登記出生及死亡
平均人口數目 | 活產數目 | 死亡數目 | 自然人口變動 | 粗出生率 (每千人) | 粗死亡率 (每千人) | 自然人口變動 (每千人) | 總出生率 | |
---|---|---|---|---|---|---|---|---|
1959 | 864,846人 | 176,268人 | 688,578人 | |||||
1960 | 876,206人 | 171,040人 | 705,166人 | |||||
1961 | 902,260人 | 159,371人 | 742,889人 | |||||
1962 | 957,500人 | 165,488人 | 792,012人 | |||||
1963 | 920,967人 | 135,912人 | 785,055人 | |||||
1964 | 1,118,911人 | 145,174人 | 973,737人 | |||||
1965 | 1,139,663人 | 171,940人 | 967,723人 | |||||
1966 | 1,101,606人 | 178,991人 | 922,615人 | |||||
1967 | 1,019,373人 | 179,159人 | 840,214人 | |||||
1968 | 1,037,022人 | 174,201人 | 862,821人 | |||||
1969 | 1,091,513人 | 167,660人 | 923,853人 | |||||
1970 | 1,189,203人 | 163,430人 | 1,025,773人 | |||||
1971 | 1,231,227人 | 149,325人 | 1,081,902人 | |||||
1972 | 1,138,843人 | 153,568人 | 985,275人 | |||||
1973 | 1,199,777人 | 155,081人 | 1,044,696人 | |||||
1974 | 1,248,256人 | 149,785人 | 1,098,471人 | |||||
1975 | 1,339,267人 | 148,543人 | 1,190,724人 | |||||
1976 | 1,401,426人 | 155,981人 | 1,245,445人 | |||||
1977 | 1,399,977人 | 146,369人 | 1,253,608人 | |||||
1978 | 1,369,597人 | 127,587人 | 1,242,010人 | |||||
1979 | 1,689,908人 | 142,402人 | 1,547,506人 | |||||
1980 | 2,450,308 | 162,176 | 2,288,132 | |||||
1981 | 2,421,611人 | 178,099人 | 2,243,512人 | |||||
1982 | 2,101,894人 | 200,614人 | 1,901,280人 | |||||
1983 | 2,203,448人 | 207,228人 | 1,996,220人 | |||||
1984 | 2,067,803人 | 186,440人 | 1,881,363人 | |||||
1985 | 2,033,285人 | 190,061人 | 1,843,224人 | |||||
1986 | 2,259,055人 | 199,511人 | 2,059,544人 | |||||
1987 | 1,832,089人 | 204,230人 | 1,627,859人 | |||||
1988 | 1,944,149人 | 238,390人 | 1,705,759人 | |||||
1989 | 1,784,811人 | 199,645人 | 1,585,166人 | |||||
1990 | 1,722,977人 | 217,597人 | 1,505,380人 | |||||
1991 | 1,582,931人 | 217,637人 | 1,365,294人 | |||||
1992 | 1,433,243人 | 188,647人 | 1,244,596人 | |||||
1993 | 1,388,017人 | 208,161人 | 1,179,856人 | |||||
1994 | 1,426,784人 | 3.50 | ||||||
1995 | 1,205,372人 | 3.22 | ||||||
1996 | 1,187,903人 | 2.95 | ||||||
1997 | 1,179,260人 | 2.73 | ||||||
1998 | 1,185,639人 | 551,345人 | 634,294人 | 2.53 | ||||
1999 | 62,738,000人 | 1,177,557人 | 374,838人 | 802,719人 | 18.8 | 6.0 | 12.8 | 2.36 |
2000 | 63,658,000人 | 1,095,165人 | 382,674人 | 712,491人 | 17.2 | 6.0 | 11.2 | 2.19 |
2001 | 64,592,000人 | 1,110,836人 | 421,525人 | 689,311人 | 17.2 | 6.5 | 10.7 | 2.09 |
2002 | 65,540,000人 | 1,122,104人 | 337,23人 | 784,867人 | 17.1 | 5.1 | 12.0 | 2.01 |
2003 | 66,480,000人 | 1,171,573人 | 368,518人 | 803,055人 | 17.6 | 5.5 | 12.1 | 1.92 |
2004 | 67,477,000人 | 1,154,368人 | 355,213人 | 799,155人 | 17.1 | 5.3 | 11.8 | 1.87 |
2005 | 69,672,000人 | 1,239,408人 | 363,723人 | 875,685人 | 18.1 | 5.3 | 12.8 | 1.82 |
2006 | 70,554,000人 | 1,253,912人 | 408,566人 | 845,346人 | 17.8 | 5.8 | 12.0 | 1.79 |
2007 | 71,336,000人 | 1,286,716人 | 412,736人 | 873,980人 | 18.0 | 5.8 | 12.2 | 1.81 |
2008 | 72,120,000人 | 1,300,166人 | 417,798人 | 882,368人 | 17.9 | 5.8 | 12.2 | 1.80 |
2009 | 72,924,000人 | 1,348,546人 | 393,514人 | 955,032人 | 18.3 | 5.3 | 13.0 | 1.78 |
2010 | 73,762,000人 | 1,363,542人 | 441,042人 | 922,500人 | 18.3 | 5.9 | 12.4 | 1.77 |
2011 | 74,634,000人 | 1,382,229人 | 422,133人 | 960,096人 | 18.3 | 5.6 | 12.7 | 1.74 |
2012 | 75,539,000人 | 1,421,689人 | 367,512人 | 1,054,177人 | 18.7 | 4.8 | 13.9 | 1.73 |
2013 | 76,481,000人 | 1,471,834人 | 372,279人 | 1,099,555人 | 19.1 | 4.8 | 14.3 | 1.70 |
2014 | 77,465,000人 | 1,534,362人 | 446,333人 | 1,088,029人 | 19.8 | 5.8 | 14.0 | 1.68 |
2015 | 78,492,000人 | 1,570,219人 | 374,827人 | 1,195,392人 | 20.0 | 4.8 | 15.2 | 2.16 |
2016 | 79,926,000人 | 1,528,054人 | 388,792人 | 1,139,262人 | 19.2 | 4.9 | 14.3 | 2.11 |
2017 | 80,960,000人 | 1,540,570人 | 374,630人 | 1,165,940人 | 19.0 | 4.6 | 14.4 | 2.07 |
2018 | 81,865,000人 | 1,388,249人 | 376,839人 | 1,011,410人 | 16.9 | 4.6 | 12.3 | 1.96 |
2019 | 82,585,000人 | 1,196,132人 | 395,392人 | 800,743人 | 14.4 | 4.8 | 9.6 | 1.77 |
2020 | 83,220,000人 | 1,110,374人 | 493,735人 | 616,639人 | 13.3 | 5.9 | 7.4 | 1.71 |
2021 | 83,935,000人 | 529,718人 | 1.60 |
當前人口動態統計
期間 | 活產數目 | 死亡數目 | 自然人口增加 |
---|---|---|---|
2020年3月21日 - 12月21日 | 857,114人 | 399,278人 | 457,836人 |
2021年3月21日 - 12月21日 | 844,705人 | 428,605人 | 416,100人 |
差異 | ▼ -12,409人 (-1.45%) | ▲ +29,327人 (+7.35%) | ▼ -41,736人 |
年齡群組 | 數目(2006年) | %(2006年) | 數目(2011年) | %(2011年) |
---|---|---|---|---|
總數 | 70,495,782人 | 100 | 75,149,669人 | 100 |
0–4歲 | 5,463,978人 | 7.75 | 6,232,552人 | 8.29 |
5–9歲 | 5,509,057人 | 7.81 | 5,657,791人 | 7.53 |
10–14歲 | 6,708,591人 | 9.52 | 5,671,435人 | 7.55 |
15–19歲 | 8,726,761人 | 12.38 | 6,607,043人 | 8.79 |
20–24歲 | 9,011,422人 | 12.78 | 8,414,497人 | 11.20 |
25–29歲 | 7,224,952人 | 10.25 | 8,672,654人 | 11.54 |
30–34歲 | 5,553,531人 | 7.88 | 6,971,924人 | 9.28 |
35–39歲 | 4,921,124人 | 6.98 | 5,571,018人 | 7.41 |
40–44歲 | 4,089,158人 | 5.80 | 4,906,749人 | 6.53 |
45–49歲 | 3,522,761人 | 5.00 | 4,030,481人 | 5.36 |
50–54歲 | 2,755,420人 | 3.91 | 3,527,408人 | 4.69 |
55–59歲 | 1,887,981人 | 2.68 | 2,680,119人 | 3.57 |
60–64歲 | 1,464,452人 | 2.08 | 1,862,907人 | 2.48 |
65–69歲 | 1,197,550人 | 1.70 | 1,343,731人 | 1.79 |
70–74歲 | 1,119,318人 | 1.59 | 1,119,968人 | 1.49 |
75–79歲 | 694,122人 | 0.98 | 913,531人 | 1.22 |
80歲及以上 | 645,601人 | 0.92 | 919,539人 | 1.22 |
不明 | - | - | 46,322人 | 0.06 |
兒童數目 0-14歲1 | 人數 15-49歲2 | 比例(1/2) | 女性數目 15-49歲3 | 比例(1/3) |
---|---|---|---|---|
17,681,629人 (2006年) | 43,049,709人 (2006年) | 41% (2006年) | ~21,524,855人 (2006年) | 82% (2006年) |
17,561,778人 (2011年) | 45,174,366人 (2011年) | 38.9% (2011年) | ~22,587,183人 (2011年) | 77.8% (2011年) |
年 | 0-14歲 | 15-64歲 | 65歲及以上 |
---|---|---|---|
1976年 | 44.5% | 52% | 3.5% |
1985年 | 45.5% | 51.5% | 3% |
1996年 | 39.5% | 56.1% | 4.3% |
2006年 | 25.1% (17,681,629人) | 69.7%(49,157,562人) | 5.2% (3,656,591人) |
2011年 | 23.4%(17,561,778人) | 70.9%(53,297,122人) | 5.7%(4,290,769人) |
2016年 | 24.0%(19,192,665人) | 69.9%(55,862,087人) | 6.1%(4,871,518人) |
表9 - 各省人口數目及平均年成長率(2006年及2011年)
省份 | 2006年 | 2011年 | 平均年成長率% |
---|---|---|---|
厄爾布爾士省 | 2,076,991人 | 2,412,513人 | 3.04 |
阿爾達比勒省 | 1,228,155人 | 1,248,488人 | 0.33 |
布什爾省 | 886,267人 | 1,032,949人 | 3.11 |
恰哈馬哈勒-巴赫蒂亞里省 | 857,910人 | 895,263人 | 0.86 |
東亞塞拜然省 | 3,603,456人 | 3,724,620人 | 0.66 |
法爾斯省 | 4,336,878人 | 4,596,658人 | 1.17 |
吉蘭省 | 2,404,861人 | 2,480,874人 | 0.62 |
戈勒斯坦省 | 1,617,087人 | 1,777,014人 | 1.90 |
哈馬丹省 | 1,703,267人 | 1,758,268人 | 0.64 |
霍爾木茲甘省 | 1,403,674人 | 1,578,183人 | 2.37 |
伊拉姆省 | 545,787人 | 557,599人 | 0.43 |
伊斯法罕省 | 4,559,256人 | 4,879,312人 | 1.37 |
克爾曼省 | 2,652,413人 | 2,938,988人 | 2.07 |
克爾曼沙汗省 | 1,879,385人 | 1,945,227人 | 0.69 |
胡齊斯坦省 | 4,274,979人 | 4,531,720人 | 1.17 |
科吉盧耶-博韋艾哈邁德省 | 634,299人 | 658,629人 | 0.76 |
庫爾德斯坦省 | 1,440,156人 | 1,493,645人 | 0.73 |
洛雷斯坦省 | 1,716,527人 | 1,754,243人 | 0.44 |
中央省 | 1,351,257人 | 1,413,959人 | 0.91 |
馬贊德蘭省 | 2,922,432人 | 3,073,943人 | 1.02 |
北呼羅珊省 | 811,572人 | 867,727人 | 1.35 |
加茲溫省 | 1,143,200人 | 1,201,565人 | 1.00 |
庫姆省 | 1,046,737人 | 1,151,672人 | 1.93 |
禮薩呼羅珊省 | 5,593,079人 | 5,994,402人 | 1.40 |
塞姆南省 | 589,742人 | 631,218人 | 1.37 |
錫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省 | 2,405,742人 | 2,534,327人 | 1.05 |
南呼羅珊省 | 636,420人 | 662,534人 | 0.81 |
德黑蘭省 | 11,345,375人 | 12,183,391人 | 1.44 |
西亞塞拜然省 | 2,873,459人 | 3,080,576人 | 1.40 |
亞茲德省 | 990,818人 | 1,074,428人 | 1.63 |
贊詹省 | 964,601人 | 1,015,734人 | 1.04 |
加總 | 70,495,782人 | 75,149,669人 | 1.29 |
大不里士省及德黑蘭省在2006年的數字係根據2011年資料取得。
表10 - 各省人口數目佔全國百分比(2006年及2011年)
省份 | 2006 | 2011 |
---|---|---|
厄爾布爾士省 | 2.95 | 3.21 |
阿爾達比勒省 | 1.74 | 1.66 |
布什爾省 | 1.26 | 1.37 |
恰哈馬哈勒-巴赫蒂亞里省 | 1.22 | 1.19 |
東亞塞拜然省 | 5.11 | 4.96 |
法爾斯省 | 6.15 | 6.12 |
吉蘭省 | 3.41 | 3.30 |
戈勒斯坦省 | 2.29 | 2.36 |
哈馬丹省 | 2.42 | 2.34 |
霍爾木茲甘省 | 1.99 | 2.10 |
伊拉姆省 | 0.77 | 0.74 |
伊斯法罕省 | 6.47 | 6.49 |
克爾曼省 | 3.76 | 3.91 |
克爾曼沙汗省 | 2.67 | 2.59 |
胡齊斯坦省 | 6.06 | 6.03 |
科吉盧耶-博韋艾哈邁德省 | 0.90 | 0.88 |
庫爾德斯坦省 | 2.04 | 1.99 |
洛雷斯坦省 | 2.43 | 2.33 |
中央省 | 1.92 | 1.88 |
馬贊德蘭省 | 4.15 | 4.09 |
北呼羅珊省 | 1.15 | 1.15 |
加茲溫省 | 1.62 | 1.60 |
庫姆省 | 1.48 | 1.53 |
禮薩呼羅珊省 | 7.93 | 7.98 |
塞姆南省 | 0.84 | 0.84 |
錫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省 | 3.41 | 3.37 |
南呼羅珊省 | 0.90 | 0.88 |
德黑蘭省 | 16.09 | 16.21 |
西亞塞拜然省 | 4.08 | 4.10 |
亞茲德省 | 1.41 | 1.43 |
贊詹生 | 1.37 | 1.35 |
加總 | 100 | 100 |
大不里士省及德黑蘭省在2006年的數字係根據2011年資料取得。
語言和族群
在伊朗,最大的語言群體是操伊朗語系(如現代波斯語、庫德語、吉拉基語(吉蘭語)、馬贊德蘭語、盧爾語、塔里什語和俾路支語)的人。操突厥語(伊朗第二大語系)的人中,最著名的是阿塞拜疆族,但土庫曼人和卡什加人操的也是突厥語系,他們屬於少數族群,但有相當的數量。其餘的,主要是操閃米特語,如阿拉伯語和亞述語。在胡齊斯坦省住有少數曼達人,他們操曼達語。有批居住在 費律丹和費律頓沙 的少數格魯吉亞裔伊朗人族群,會操其他印歐語系的亞美尼亞語、俄語和格魯吉亞語(屬Kartvelian語系)。但大多數居住在伊朗北部吉蘭省、馬贊達蘭省、伊斯法罕省、德黑蘭省和伊朗其他地區的格魯吉亞人不再使用這些語言。伊朗切爾克斯人過去曾是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族群,原來操切爾克斯語,但在過去幾個世紀已被伊朗人所吸收以及同化。但伊朗全國各地確有這個族群的聚集,切爾克斯人是繼格魯吉亞人之後,在伊朗位居第二大高加索裔群體。[20][21]
自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居魯士大帝統治時期以來,伊朗一直有猶太人居住。在1948年,伊朗大約仍有140,000-150,000名猶太人。根據德黑蘭猶太人委員會的數據,估計在伊朗的猶太人口(最近) ) 有25,000到35,000人,其中大約15,000人住在德黑蘭,其餘住在哈馬丹、設拉子、伊斯法罕、克爾曼沙赫、亞茲德、克爾曼、拉夫桑詹、博魯傑爾德、薩南達季、大不里士和烏爾米耶。但根據伊朗在2011年所做的國家人口普查記錄,該國只有8,756名猶太人。[22]
-
1982-1989年
-
1990-1993年
-
1994-2011年
-
2012-2014年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出版的世界概況(依據2013年統計數據)所列,在伊朗的語言有:波斯語、盧爾語、吉拉基語和馬贊德蘭語,共佔66%、阿塞拜疆語和其他突厥語佔18%、庫德語10%、阿拉伯語2%、俾路支語2%和其他2%(亞美尼亞語、格魯吉亞語、切爾克斯語、亞述語等)。[23]
其他資料來源,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和伊斯蘭百科全書,[24]伊朗的族群有:波斯人65%,阿塞拜疆人16%,庫爾德人7%,盧爾人6%,阿拉伯人2%,俾路支人2 %,土庫曼人1%,突厥族群(例如卡什加人)1%,既非波斯人,也非突厥族群(例如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亞述人、切爾克斯人、巴瑟麗人)小於1%。[25]
城市人口
根據隸屬美國國務院人道信息機構(humanitarian information unit,HIU)[26]的數據,伊朗除它的國際移民模式之外,也是世界上城市居民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2015年的估計,大約有73.4%的伊朗人在城市地區居住,而在1950年的比例僅為27%。[27]伊朗把農村土地轉變為城市土地的法律規定放寬,僅在1996-2005年的期間就創建出400多個新的城市。[28]
以下是伊朗人口最多的8個城市:
排名 | 城市名稱 | 所在省份 | 人口數目 | |
---|---|---|---|---|
城市[29] | 大都會區[30] | |||
1 | 德黑蘭 | 德黑蘭省 | 8,693,706人 | 14,700,000人 |
2 | 馬什哈德 | 禮薩呼羅珊省 | 3,001,184人 | 3,100,000人 |
3 | 伊斯法罕 | 伊斯法罕省 | 1,961,260人 | 3,100,000人 |
4 | 卡拉季 | 厄爾布爾士省 | 1,592,492人 | 2,500,000人 |
5 | 設拉子 | 法爾斯省 | 1,565,572人 | 1,700,000人 |
6 | 大不里士 | 東亞塞拜然省 | 1,588,693人 | 1,760,000人 |
7 | 庫姆 | 庫姆省 | 1,201,158人 | 1,240,000人 |
8 | 阿瓦士 | 胡齊斯坦省 | 1,184,788人 | 1,320,000人 |
宗教信仰
宗教 | 1956年人口普查 | 1966年人口普查 | 1976年人口普查 | 2006年人口普查 | 2011年人口普查 | |||||
---|---|---|---|---|---|---|---|---|---|---|
數目 | % | 數目 | % | 數目 | % | 數目 | % | 數目 | % | |
伊斯蘭教 | 18,654,127 | 98.4 | 24,771,922 | 98.8 | 33,396,908 | 99.1 | 70,097,741 | 99.4 | 74,682,938 | 99.4 |
基督教 | 114,528 | 0.6 | 149,427 | 0.6 | 168,593 | 0.5 | 109,415 | 0.2 | 117,704 | 0.2 |
祆教 | 15,723 | 0.1 | 19,816 | 0.1 | 21,400 | 0.1 | 19,823 | 0.0 | 25,271 | 0.0 |
猶太教 | 65,232 | 0.3 | 60,683 | 0.2 | 62,258 | 0.2 | 9,252 | 0.0 | 8,756 | 0.0 |
其他 | 59,256 | 0.3 | 77,075 | 0.3 | 54,234 | 0.1 | 49,101 | 0.1 | ||
不明 | 45,838 | 0.2 | 59,583 | 0.2 | 205,317 | 0.3 | 265,899 | 0.4 |
伊朗人中有90%屬於伊斯蘭教什葉派,什葉派是伊朗國教,伊朗人中大約有9%屬於遜尼派,而遜尼派在伊朗周邊的穆斯林國家則佔主導地位。[11]在少於1%的非伊斯蘭宗教信徒中有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巴哈伊信仰和曼達安教。伊朗最大的基督徒群體是加入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亞美尼亞人,這個教會擁有110,000至300,000人的信徒。[31][32][33]巴哈伊信仰是伊朗最大的非穆斯林宗教少數群體,人口約有30萬,但並未得到官方承認(因此不包括在人口普查結果中),此信仰在伊朗成立以來一直受到迫害。自1979年伊朗革命後,伊朗政府對這信仰的迫害包括有處決、剝奪公民權利和自由以及禁止接受高等教育及就業。(參見伊朗對巴哈伊信仰信仰的迫害)[34][35]亞述基督徒(參見東敍利亞禮和西敘利亞禮)數字的非官方估計在20,000人[36][37]和70,000人之間。[38][39]在伊朗,曼達安教信徒的數量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據美聯社報導,伊朗估計在2009年有5,000到10,000信徒。[40]而阿拉伯衛星電視台在2011年報導曼達安教信徒的人數則有60,000人。[41]
海外伊朗僑民
「國外伊朗僑民」或「海外伊朗僑民」,指的是在伊朗出生,但在伊朗境外生活的僑民及其子女。在2006年,伊朗在國外的移工匯回國內的外匯接近20億美元。[42]
截至2010年,大約有400到500萬伊朗人居住在國外,主要居住地是美國、加拿大、歐洲、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土耳其、澳大利亞和中東地區。[27][43]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和其他獨立調查,估計在美國有100萬伊朗裔美國人,其中估計有72,000人居住在洛杉磯地區,因此洛杉磯西木區擁有Tehrangeles的綽號(或稱小波斯,Littile Persia)。[44]其他擁有大量伊朗人的大都市包括杜拜(30萬人)、溫哥華、倫敦、多倫多、舊金山灣區、華盛頓特區、布宜諾斯艾利斯、墨西哥城、斯德哥爾摩、柏林、漢堡和法蘭克福。這些海外僑民所擁有的總淨值估計為1.3兆美元。[45]
難民人口
伊朗是世界上收容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人數超過一百萬,其中大部分來自阿富汗(80%)和伊拉克(10%)。伊朗官員自2006年以來一直與聯合國難民署(UNHCR )和阿富汗官員合作,把阿富汗難民遣返。[46][47]1979年至1997年間,UNHCR在巴基斯坦為阿富汗難民的花費超過10億美元,但對在伊朗的阿富汗難民僅花費1.5億美元。1999年,伊朗政府估計維持國內難民各項成本為每天1,000萬美元,相較之下,UNHCR當年分配給伊朗的全年預算是1,800萬美元。[47]截至2016年,伊朗為在伊朗的外國人簽發約300,000個工作許可證。[48]
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統計數據
以下人口統計數據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例外部分則加註說明)。[49]
年齡結構 0-14歲:23.69%(男性9,937,715人/女性9,449,716人) 15-24歲:17.58%(男性7,386,826人/女性6,998,188人) 25-54歲:46.87%(男性19,534,794人/女性18,817,480人) 55-64歲:6.58%(男性2,650,049人/女性2,731,997人) 65歲及以上:5.28%(男性1,990,961人/女性2,326,544人)(2015年估計數字)
中位數年紀 總計:28.8歲 男:28.6歲 女性:29.1歲(2015年估計數字)
人口增長率 1.2%(2015年估計數字)
出生率 每1,000人出生17.99人(2015年估計數字)
死亡率 每1,000人死亡5.94人(2015年估計數字)
城市化 城市人口:佔總人口73.4%(2015年估計數字) 城市化比率:平均年變化率2.07% (2010-15年估計數字)
性別比 出生時:1.05男/1.00女 0-14歲:1.05男/1.00女 15-24歲:1.06男/1.00女 25-54歲:1.04男/1.00女 55-64歲:0.97男/1.00女 65歲及以上:0.86男/1.00女 總人口:1.03男/1.00女(2015年估計數字)
出生時預期壽命 總人口:71.15歲 男:69.56歲 女:72.82歲(2015年估計數字)
總和生育率 1.83個/女性終生生育子女(2015年估計數字)
青年識字率 定義:15-24歲,可讀與寫 總人口:90%以上[50] 男性青年:98% 女性青年:98.0%(2008年估計數字)
遺傳學
Y染色體
人類Y染色體代表男性遺傳譜系,伊朗人Y染色體池中,R1單倍群佔25%、J2單倍群佔23% 、G單倍群佔14%、J1單倍群佔8%、E1b1b單倍群佔5%、L單倍群佔4%及Q單倍群佔4%,這些佔伊朗人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總數的83%以上。[51]
單倍群[52] | n | B | C | E1b1a | E1b1b1a2 | E1b1b1a3 | E1b1b1c | F | G | H | I | J1 | J2 | K | L | N | O | P,R | Q | R1a | R1b | R1b1a | R1b1b | R2 | T |
遺傳標記 | M2 | V13 | V22 | M34 | M343 | V88 | M269 | M70 | |||||||||||||||||
伊朗人 | 566 | 0.53 | 0.18 | 1.41 | 1.77 | 1.8 | 0.88 | 0.35 | 14.00 | 2.65 | 0.8 | 8.13 | 23.86 | 0.71 | 4.00 | 2.12 | 1.41 | 0.71 | 4.01 | 17.49 | 1.24 | 0.35 | 6.18 | 1.41 | 2.12 |
線粒體DNA
線粒體DNA遺傳自母親。根據2013年資料,伊朗人中有超過90%具有歐亞大陸西部線粒體DNA。[53]
其中U3b3譜系似乎僅存在伊朗和高加索地區的人之中,而U3b1a亞群系譜在整個近東地區很常見。[53]
和前述通行的伊朗基因庫相比較,伊朗的北方族群,例如吉蘭人和馬贊德蘭人則擁有異常值,其遺傳構建(包括染色體DNA) 與主要的南高加索族群,如格魯吉亞人、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幾乎相同。其他異常值出現在俾路支人身上,俾路支人僅佔伊朗總人口的1-2%,他們的父系和母系線粒體DNA與南亞西北部族群較為接近。
具有伊朗人血統的族群
高加索塔蒂人
「塔蒂人」是伊朗人,目前居住在阿塞拜疆和俄羅斯(主要在達吉斯坦共和國南部)。塔蒂人是高加索地區原住伊朗人之一。[54][55][56]
塔蒂人操塔特語 (一種西部伊朗語),他們也使用其他伊朗語[57][58][59][60][61]、阿塞拜疆語和俄語。 塔蒂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也有重要的遜尼派少數存在。當薩珊王朝從3世紀到7世紀在此地區建造城市和軍事要塞以強化王朝在當地的勢力時,塔蒂人的祖先很可能是在那時遷移到南高加索定居。[62]
帕西人
在印度有信奉祆教,緊密結合的帕西人社區存在,在巴基斯坦也有這樣的社區。這些帕西人是1,000多年前移居印度次大陸的波斯祆教信徒的後裔。印度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當地有69,601帕西人,集中在孟買及其周邊地區。次大陸別處約有8,000名帕西人。估計在喀拉蚩有2,500名帕西人,斯里蘭卡約有50個帕西人家庭。估計全世界的帕西人數量少於100,000 。[63]
伊拉尼人
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伊拉尼人」這個名稱用於稱呼過去兩個世紀內遷移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的伊朗祆教教徒,而帕西人則是1,000多年前抵達印度的伊朗人。伊拉尼人中許多是在卡扎爾王朝時期因為祆教徒受到強烈迫害而遷移到此地。這些人在文化和語言上更接近伊朗的祆教徒。伊拉尼人與帕西人不同,他們操祆教達利語方言(在亞茲德和克爾曼祆教徒所使用的語言)。這些人的姓氏和現代伊朗姓氏相同,但其中許多直接使用Irani作為姓氏。這些人多數住在印度的孟買,或是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他們在當地以經營餐廳和茶館而聞名。[64]其中如阿德薩·以拉尼則在二十世紀的印度電影界聞名。
巴林阿賈姆
「巴林阿賈姆」是居住在巴林的一個族群,原籍伊朗。他們傳統上是居住在巴林麥納麥和穆哈拉格特區的商人。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朗人被阿拉伯人稱為阿賈姆,他們與胡瓦拉人不同。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卡達和阿曼也有很大比例的巴林阿賈姆人口。此外,巴林的許多古村落的名字都源於波斯,據信這些名字是在薩法維王朝(1501-1722年)統治期間所設立,顯示阿賈姆在巴林的歷史久遠。
胡瓦拉人
胡瓦拉人是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阿拉伯波斯人的後裔。[65]胡瓦拉人在17和18世紀從伊朗阿瓦士遷移到波斯灣阿拉伯國家。[65][66]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Iran Census Results 2016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12-23. United Nations
- ^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United Nations. A New Direction in Population Policy and Family Planning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2006-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4).
- ^ Iran Population (2021) - Worldometer.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7).
- ^ International Programs. census.gov. [2017-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9).
- ^ Iran News, Payvand.com. Iran's population growth rate falls to 1.5 percent: UNFP. [2006-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7).
- ^ International News | World News - ABC News. Abcnews.go.com. 2012-11-30 [201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1).
- ^ Iran. Iran economy: Social indicators & living standards.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09-06-23.
- ^ Central bank: Income equality improved in Iran. Tehran Times. [201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5).
- ^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12. Population 1971-2008 (pdf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1-06. pages 83-85) IEA (OECD/ World Bank) original population ref e.g. in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0 page 57)
- ^ UNDP.org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1-22. Table H
- ^ 11.0 11.1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 ^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9-05-06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 ^ Iran's fertility rate alarmingly low. Tehran Times. 2021-06-02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英語).
- ^ 14.0 14.1 Iran Census Results 2011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12-23. United Nations
-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9 Revision. un.org.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9).
- ^ 16.0 16.1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 Demographic and Social Statistics. un.org. [2012-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7).
- ^ .::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Civil Registration-Home ::.. sabteahval.ir.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4).
- ^ Census 2016.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3).
- ^ دفتر آمار و اطلاعات جمعیتی و مهاجرت.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7).
- ^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6-14. Facts On File, Incorporated ISBN 143812676X p 141
- ^ Circassian (people). [2014-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Jewish woman brutally murdered in Iran over property dispute. The Times of Israel. 2012-11-28 [201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A government census published earlier this year indicated there were a mere 8,756 Jews left in Iran
- ^ The World Factbook - Iran. [2013-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 ^ See Iran in Encyclopedia of Islam, Leiden. C.E. Bosworth (editor)
- ^ Curtis, Glenn E.; Hooglund, Eric. Country Profile: Iran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5. May 2008 [2009-12-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7).
- ^ 存档副本.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3).
- ^ 27.0 27.1 Statistical Center of Iran. Migrationinformation.org. [201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5).
- ^ Annamoradnejad, Rahimberdi; Annamoradnejad, Davoud.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Law and Regulations in Iran's Geographical Space. Iranian Conferenc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ehran). 2014 [2017-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4).
- ^ Statistical Center of Iran > Home.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 ^ Major Agglomerations of the World - Population Statistics and Maps. citypopulation.de. 2018-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3).
- ^ In Iran, 'crackdown' on Christians worsens. Christian Examiner (Washington D.C.). April 2009 [2009-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 ^ Price, Massoume. History of Christians and Christianity in Iran. Christianity in Iran. FarsiNet Inc. December 2002 [2009-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2).
- ^ In Iran, 'crackdown' on Christians worsens. Christian Examiner (Washington D.C.). April 2009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Human Rights.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eligious minorities in Iran (PDF). fdih.org. 2003-08-01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6-10-31).
- ^ Iran Human Rights Documentation Center. A Faith Denied: The Persecution of the Baháʼís of Iran (PDF). Iran Human Rights Documentation Center. 2007 [2007-03-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11).
- ^ انتقال مقر جهاني آشوريان به ايران. jamejamonline.ir. [2015-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3).
- ^ ASSYRIANS IN IRAN. iranicaonline.org. [2015-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4).
- ^ Hooglund (2008),第295頁.
- ^ BetBasoo, Peter. Brief History of Assyrians. Assyrian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y. 2007-04-01 [201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Contrera, Russell. Saving the people, killing the faith – Holland, MI. The Holland Sentinel. [2011-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 Iran Mandaeans in exile following persecution. Alarabiya.net. 2011-12-06 [2011-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1).
- ^ Iran Daily - Domestic Economy - 10/22/07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0-25.
- ^ Iran: Coping With The World's Highest Rate Of Brain Drain.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永久失效連結]
- ^ Iranian-Americans cast ballots on Iran's future - CNN.com. CNN. 2009-06-16 [201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7).
- ^ Iran Daily - Domestic Economy - 02/14/07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3-06.
- ^ Tripartite meeting on returns to Afghanistan. UNHCR. United Nations. [2006-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 ^ 47.0 47.1 Migration Information Source - Iran: A Vast Diaspora Abroad and Millions of Refugees at Home. Migrationinformation.org. [201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5).
- ^ 300K Foreigners Have Work Permits. 2016-12-26 [2017-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5).
-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2007-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 ^ Iran - Literacy rate. Index Mundi. [2013-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5).
- ^ Regueiro et al. 2006, Nasidze et al. 2008
- ^ Bekada A, Fregel R, Cabrera VM, Larruga JM, Pestano J, et al. (2013) Introducing the Algerian Mitochondrial DNA and Y-Chromosome Profiles into the North African Landscap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22.. PLoS ONE 8(2): e56775. doi:10.1371/journal.pone.0056775
- ^ 53.0 53.1 53.2 Miroslava Derenko; Boris Malyarchuk; Ardeshir Bahmanimehr; Galina Denisova; Maria Perkova; Shirin Farjadian; Levon Yepiskoposyan.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Diversity in Iranians. PLOS ONE. November 2013, 8 (11): e80673. Bibcode:2013PLoSO...880673D. PMC 3828245 . PMID 24244704. doi:10.1371/journal.pone.0080673 .
- ^ Pilkington, H. Islam in Post-Soviet Russia - Among other indigenous peoples of Iranian origin were the Tats, the Talishes and the Kurds. Psychology Press. 2002-11-27: 27 [June 20, 2015]. ISBN 97802032176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4).
- ^ R. Khanam,"Encyclopaedic Ethnography of Middle-East and Central Asia:P-Z, Volume 1", Global Vision Publishing Ho, 2005. pg 746:"The contemporary Tats are the descendants of an Iranian-speaking population sent out of Persia by the dynasty of the Sasanids in the fifth to sixth centuries."
- ^ T. M. Masti︠u︡gina; Lev Perepelkin; Vitaliĭ Vi͡a︡cheslavovich Naumkin. An Ethnic History of Russia: Pre-Revolutionary Times to the Present - The Iranian Peoples (Ossetians, Tajiks, Tats, Mountain Judaist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6: 80 [2015-06-20]. ISBN 97803132931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 ^ Gernot Windfuhr, "Persian Grammar: history and state of its study", Walter de Gruyter, 1979. pg 4:""Tat- Persian spoken in the East Caucasus""
- ^ V. Minorsky, "Tat" in M. Th. Houtsma et al., eds., The Encyclopædia of Islam: A Dictionary of the Geography, Ethnography and Biography of the Muhammadan Peoples, 4 vols. and Suppl., Leiden: Late E.J. Brill and London: Luzac, 1913–38.
- ^ V. Minorsky, "Tat" in M. Th. Houtsma et al., eds., The Encyclopædia of Islam: A Dictionary of the Geography, Ethnography and Biography of the Muhammadan Peoples, 4 vols. and Suppl., Leiden: Late E.J. Brill and London: Luzac, 1913–38. Excerpt: Like most Persian dialects, Tati is not very regular in its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 ^ It is a comparison of the verbal systems of three varieties of Persian—standard Persian, tat, tajik - Google Scholar. google.com. [2016-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7).
- ^ Borjian, Habib, "Tabari Language Materials from Il'ya Berezin's Recherches sur les dialectes persans", Iran and the Caucasus, Volume 10, Number 2, 2006, pp. 243-258(16). Excerpt:"It embraces Gilani, Ta- lysh, Tabari, Kurdish, Gabri, and the Tati Persian of the Caucasus, all but the last belonging to the north-western group of Iranian language."
- ^ V. Minorsky. A History of Sharvan and Darband in the 10th–11th Centuries
- ^ Parsi Demographic Statistics. Parsi Khabar. 2007-03-20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 ^ Archived copy. [2008-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9).
- ^ 65.0 65.1 Two ethnicities, three generations: Phonological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Kuwait (PDF). Newcastle University: 11. 2010 [2013-07-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9).
- ^ Farmanfarmaian, Roxane. War and Peace in Qajar Persia. Routledge. 2008: 128. ISBN 978-0415421195.
外部連結
- Statistical Center of Iran
- BBC - Iran in Map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ap of Iranian ethnic groups & population density
- Iran: A Vast Diaspora Abroad and Millions of Refugees at Ho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igration Information Institute (2006)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 2009 (UNDP Iran'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