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里亞行省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3月1日) |
伊利里亞行省 (法語:Provinces illyriennes;斯洛維尼亞語:Ilirske province;克羅埃西亞語:Ilirske pokrajne;義大利語:Province Illiriche;德語:Illyrische Provinzen)是法蘭西第一帝國在亞德里亞海北岸至東岸設置的一個行政區劃,名稱來自於古代的伊利里亞人。伊利里亞行省設置於1809年,首府設置於盧比安那。1813年8月,奧地利對法國宣戰,並開始入侵伊利里亞行省。1816年時,伊利里亞行省已經完全被反法聯軍佔領,伊利里亞行省隨之消滅。
伊利里亞行省 Provinces illyriennes | |||||||||||||||||||
---|---|---|---|---|---|---|---|---|---|---|---|---|---|---|---|---|---|---|---|
法蘭西帝國的自治省 | |||||||||||||||||||
1809—1814 | |||||||||||||||||||
伊利里亞行省位置 (東南深藍色) – 法蘭西第一帝國 (深藍色) – 法蘭西第一帝國爭議領土 (淺藍色) | |||||||||||||||||||
國家 | 法蘭西帝國 | ||||||||||||||||||
首府 | 萊巴赫 (現 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 行政首都 Segna (現 克羅地亞塞尼) 軍事首都 | ||||||||||||||||||
政府 | |||||||||||||||||||
• 類型 | 自治省 | ||||||||||||||||||
總督 | |||||||||||||||||||
• 1809–1811 |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 ||||||||||||||||||
• 1811–1812 | 亨利·貝特朗 | ||||||||||||||||||
• 1812–1813 | 讓-安多許·朱諾 | ||||||||||||||||||
• 1813–1814 | 約瑟夫·富歇 | ||||||||||||||||||
歷史時期 | 拿破崙戰爭 | ||||||||||||||||||
• 申布倫條約 | 180914 October | ||||||||||||||||||
• 扎達爾圍困戰 | 18145 December | ||||||||||||||||||
|
歷史
伊利里亞行省是根據1809年10月14日的法令建立的,當時奧地利帝國在瓦格拉姆戰役和申布倫條約之後,割讓了菲拉赫周圍的上克恩頓、卡尼奧拉公國、奧地利濱海區與戈里齊亞、的里雅斯特和前伊斯特拉邊區,以及克羅地亞王國的亞得里亞海沿岸給法蘭西帝國。
這些領土被歸為伊利里亞行省。他們的首都位於萊巴赫(今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1808年被法國吞併的拉古薩共和國(今杜布羅夫尼克)和自 1805年以來一直是意大利王國一部分的達爾馬提亞領土也被併入伊利里亞行省。
英國海軍於1807年6月根據《提爾西特條約》對亞得里亞海實施封鎖。法國和意大利試圖奪取由英軍控制的維斯島(利薩島)失敗(利薩戰役,1811年3月13日)。
1813年8月,奧地利帝國向法蘭西帝國宣戰。由弗朗約·托馬希奇將軍率領的奧地利軍隊占領了伊利里亞行省。由法國軍隊徵召的當地克羅地亞軍隊集結到奧地利營地。在杜布羅夫尼克,一場起義驅逐了法國人,並成立了一個地方政府,希望恢復拉古薩共和國,但這座城市於1813年9月20日被奧地利軍隊占領。扎達爾(扎拉)在被圍困 34天後於 1813年 12月 6日投降。科托爾(卡塔羅)及其周邊地區於 1813年被黑山軍隊占領,他們抵抗持續到1814年 6月11日,黑山親王在奧地利軍隊出現後將領土割讓給奧地利帝國。滑鐵盧戰役後,英國軍隊於 1815年7月從達爾馬提亞海岸的島嶼撤出。
維也納會議確認了奧地利對所有伊利里亞省份的主權,無論它們在1809年之前是否已經加入。1816 年,在這些領土上建立了伊利里亞王國(達爾馬提亞除外)。1822年,克羅地亞地區轉變為匈牙利州份,伊利里亞王國於1849年正式廢除,重新分為三個部分。
行政
總督
伊利里亞行省由「總督」管理。第一位是1809年 10月 8日至 1811年 1月的奧古斯特·德·馬爾蒙。1811年 4月 9日,亨利·加蒂安·貝特朗繼任至 1812年 2月 21日,讓-安多什·朱諾(Jean-Andoche Junot)緊隨其後。但在 1813 年,阿布蘭特什公爵陷入瘋狂,這促使拿破崙替換了他。前警察總長約瑟夫·富歇(Joseph Fouché)在新的恥辱後接替了他[1]。
法令與語言
帝國政府在以前由奧地利軍事管理的省份實施《法國民法典》。一項法令解放了猶太人,並廢除了禁止他們在卡尼奧拉定居的法律。法律以法語、意大利語、德語(卡林提亞省)和「克拉尼語」頒布:在學者巴塞洛繆·科皮塔爾的堅持下,南斯拉夫語言提升為官方語言,對現代斯洛文尼亞語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行政區劃制度
伊利里亞行省被法國吞併,然後在 1809 年至 1811 年間組織成 11個省,就像整個法蘭西帝國一樣,但這種省級化制度從未完成:
省名 | 首府 | 今名 |
---|---|---|
阿德爾斯貝格省 | 阿德爾斯貝格 | 波斯托伊納 |
卡塔羅河口省 | 卡塔羅 | 科托爾 |
克羅地亞省 | 卡爾施塔特 | 卡爾洛瓦茨 |
達爾馬提亞省 | 扎拉 | 扎達爾 |
阜姆省 | 阜姆 | 里耶卡 |
戈利斯省 | 戈利斯 | 戈里齊亞 |
萊巴赫省 | 萊巴赫 | 盧布爾雅那 |
諾伊施塔特省 | 諾伊施塔特 | 新梅斯托 |
拉古薩省 | 拉古薩 | 杜布羅夫尼克 |
的里雅斯特省 | 的里雅斯特 | 的里雅斯特 |
維拉赫省 | 維拉赫 | 菲拉赫 |
1811 年,伊利里亞行省進行了重組,分為四個省(萊巴赫、卡爾施塔特、的里雅斯特、扎拉),然後是七個管轄區(intendance),每個管轄區再分出委派區(subdélégation)[2]:
省名 | 首府 | 委派區 |
---|---|---|
卡林提亞省 | 菲拉赫 | 菲拉赫、利恩茨 |
卡尼奧拉省 | 萊巴赫 | 阿德爾斯貝格、萊巴赫、克拉尼、諾伊施塔特(新梅斯托) |
民事克羅地亞省 | 卡爾施塔特 | 卡爾施塔特、阜姆、小洛希尼 |
軍事克羅地亞省 | 塞尼 | / |
達爾馬提亞省 | 扎拉 | 扎拉、斯帕拉托、萊西納、希貝尼克、馬卡爾斯卡 |
伊斯特利亞省 | 的里雅斯特 | 的里雅斯特、戈利斯(戈里齊亞)、科佩爾、羅維尼 |
拉古薩省 | 拉古薩 | 拉古薩、卡塔羅、科爾丘拉 |
參考資料
- ^ Joseph Fouché - Biographie/Napopédia.
- ^ Gazette de France. Gallica. 1811-05-13 (法語).
- Bundy, Frank J.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Illyrian Provinces of the French Empire, 1809-1813. Taylor & Francis. 1988. ISBN 0-824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