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西遷
交通大學西遷,又稱交通大學內遷,是指1955年至1959年間交通大學遷校的一段歷史。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由上海遷至西安,1956年動遷。但遷校工作實施後,由於政治環境變化,高等教育部和國務院同交大方面就遷校問題進行研究,調整為兩地辦學,設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1959年又經國務院批准,兩部分建立為獨立的兩個學校,西安部分成立西安交通大學,上海部分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延續至今。
背景
交通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896年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名交通大學,在上海辦學。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成為理工科大學。1955年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在沿海城市中,今後一般地不應該再新建和大規模擴建高等學校。」[1]國務院考慮到中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不足,工業基礎薄弱,經濟落後,高等教育部按照新工業基地的分布,決定將交通大學遷往西安;電訊系遷往成都,建立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汽車專業調往長春,建立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並要求交大在1956年、1957年兩年內,分批完成全部遷校工作。[2]
1955年5月25日,交大校務委員會召開第七次擴大會議,一致通過《關於遷校問題的決議》。11月24日通過《交通大學遷校方案》,向全校公布。此方案對遷校後的的各項工作作出具體安排,確定了遷移的人員。[3]
西遷過程
1955年7月21日,高教部通知交大,要求交大於當年開始新校基建,並在次年開始搬遷工作。交通大學方面與陝西省、西安市相關人員研究決定,交大定址在西安皇甫莊興慶宮遺址之上,占地1260多畝。8月20日,西安方面開始進行徵地以及校舍建築設計,籌有中心大樓1幢,學生宿舍13幢(後建14幢),員工宿舍18幢(後建17幢),另有實習工廠、食堂、福利房屋等設施。到1956年夏,西安方面已經完成了10萬平方米的基建工作,可以滿足兩個年級學生的教學生活需要。10月26日交通大學西安部分破土動工。1956年1月10日,上海方面公布了第一批西遷師生員工的名單,並對動遷人員進行了思想動員,並在不能中斷正常教學的情況下,對教學科研的物資和設備的調配進行了有序的安排。
1956年7、8兩月,交通大學大批師生、職工、家屬登上上海鐵路局開出的交大支援大西北的特殊專列,分趟離開上海,趕赴西安。當時乘車的人都持有一張粉色乘車證,正面印有火車圖案以及「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字樣。1956年9月完成第一階段搬遷任務。[4]
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學在西安人民大廈禮堂舉行開學典禮,參加典禮的有2000餘人。一、二年級的學生在西安新校正式開學上課。至此,交通大學在西安已有師生員工及家屬共計六千多人。此後,遷校工作仍在進行。[2] 然而此時一些問題已經流露。如一些教師向校友寫信,懇請他們為遷校問題出面說話,否則將來將會有人搞「護校運動」。[5]
根據時任西安交大檔案館館長凌谷安主編的《西安交通大學大事記(1896~2000)》的描述,1956年底遷到西安的教師537人,占1956年底教師總人數767人的70%。1956年、1957年畢業的兩屆畢業的新教師,其中80%分配在西安部分工作,1956年入學的新生2133人,全部到西安報道。1954、1955兩級學生2291人陸續遷西安,占全校學生人數81.1%;至10月底圖書遷移14萬冊,占藏書73.9%,大部分設備也遷西安」。
爭論和變動
西遷工作啟動後,中國國內和國際形勢產生變化。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國家主席毛澤東提出「論十大關係」,認為應當充分利用沿海工業基地。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並開展整風運動,促進社會主義文教和科學事業發展。在展開的鳴放大潮中,交大師生關於交大西遷問題貼出大字報幾萬張,部分人認為[誰?]過去的宣傳工作存在極大片面性,只講遷校的好處,壞處隻字不提。交大師生對遷校問題的看法開始分化。時任交通大學校長的彭康考慮到這種情況,請示了高等教育部部長楊秀峰,決定在全校師生和員工之中展開討論,聽取意見。[3] 後來,工會會議在文治堂禮堂召開,歷時一周。各代表發表意見,闡述遷校利弊,進行激烈討論。一部分發言的代表認為應該繼續實施遷校工作,但多數代表並不贊成遷校。但是代表們也認識到,一部分人員和物資早已轉移,如果現在撤回,不僅浪費資源,還不好向西北人民交代。於是交大緊急召開了多次會議,形成了多數代表認為不遷為宜的結論。這一問題被提交高教部和國務院討論。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研究形勢並聽取多方意見後,認為交通大學已經不必全部搬遷,也可以搬遷一部分。但是由於已經搬遷了大部分物資,交大仍按原計劃遷校。此時交大內部已經就遷校產生分歧,尤其是一些教授主張不應該西遷,已經前往西安的人員和物資應該運回上海,支援西北建設可以採取其他辦法;而另一部分人則主張仍舊按計劃實施遷校工作。
1957年6年開始,上海、西安兩地分別就遷校問題召開會討論。程孝剛說交大有「安土重遷」的傳統,有人說交大「驕傲自大」,有長處也有缺點。而後逐漸形成搬去西安和搬回上海兩個方案。[6]7月29日,交大將新方案呈交高教部,希望兩地辦學一個體系,統一領導,分別辦學,統籌專業設置。1957年交通大學西安部分與西安動力學院、西北工學院部分專業、西北農學院部分專業合併,合併後西安部分共21個專業,同年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合併了籌建中的上海造船學院,並與1956年在原交通大學校址掛牌成立已一年的上海造船學院合併,上海造船學院與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合併後共14個專業。
1959年6月2日,教育部向國務院發去報告,認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都有較大規模,但是距離較遠,不便統一管理,而且兩校都已經確立為全國重點學校,故擬將交大上海以及西安兩個部分獨立成為兩個學校,上海部分改稱上海交通大學,西安部分改稱西安交通大學。原交通大學校長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則另由中央委派。並要求新西安交大在要在師資等方面給予新上海交大適當支援。關於教學設備的分配,現在西安及已經確定調往西安的屬於西安交通大學,原在上海以及後來確定留在上海的屬於上海交通大學。兩校應保持密切合作、相互支援,以期共同提高。[7]
1959年7月31日,國務院就教育部報告批覆:「同意你部關於交通大學上海、西安兩個部分分別獨立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以及兩校分設後若干具體問題的處理意見,即可照辦。」[8] 於是,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分別成立。校長彭康被任命為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副校長朱物華和程孝剛則留任上海。[4]9月5日,國務院委任謝邦治為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及校長。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彭康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及校長。
問題和現狀
目前,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同屬211工程與985工程院校,同列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名單之內,並同在C9聯盟之中。
但是,交大西遷仍舊帶來許多問題,其中一些遺留至今。兩校都把西遷這段歷史作為校史的重要部分,西安交大更是針對這段歷史修建了紀念館,2017年起將每年9月10日定為「西遷紀念日」[9]。
冤假錯案
在遷校期間,本來被歸為人民內部矛盾的內遷之爭,隨着反右的鬥爭的開展及其後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一些過去反對遷校的聲音被收集為反革命言論,一些發表過反對遷校看法的人被劃為右派遭到迫害。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這些人才被陸續平反。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任校長彭康,因為說過學習毛主席語錄不能形式化,加上其在交大遷校時聽取不遷意見的作為,在文革中被以「攻擊誣衊毛澤東思想」,是「反黨反社會主義份子」加以批鬥。1968年3月28日,彭康在一次遊街中被批鬥致死[10],直到1978年6月24日才得平反。[3]2001年8月26日,彭康誕生100周年紀念日,彭康校長像在西安交大西花園揭幕。[11]
正統之爭
舊交通大學歷史止於1959年。此後,兩校分別掛牌。但是一直以來,特別是上海交通大學重新崛起後,兩校部分人員對於兩所交大哪個才是老交大的繼承,一直爭論不休。兩校校徽極為相似,且校門掛牌皆為「交通大學」,並無「上海」和「西安」之區分,「交通大學」四字皆是出自老交大校名字體,故而常被解讀為各自自認正統。支持西安交大的人認為,西遷時交通大學的全部檔案、81%的圖書、教學設施器材、70%的教師,甚至交通大學校牌也遷到了西安,西安部分的專業和教師數量多於上海部分,甚至在師資和高年級學生等方面給予了上海部分「適當支援」[7],而且原交大校長彭康任西安交大校長,有一脈相承之意,故西安交大應為正統。支持上海交大的人認為,交通大學辦學地一直在上海,上海交大繼承了原交通大學的校舍等資源,民國時期的交大校友畢業於徐匯校區,對上海交大更有認同,同時包括全部四名中科院學部委員在內的大部分老教授也留在了上海,故上海交大應為正統。但是大部分校友仍能客觀看待這一問題,認為兩所交大同源於一所老交大,並無正統與支庶之分,因此爭論該問題毫無意義。
交大校友會認為,同源於原交通大學的院校,除了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外,還有北京交通大學、國立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但是「交通大學」這一源於老交大的名稱,社會上卻有越發被濫用的嫌疑。目前中國有重慶交通大學、大連交通大學、華東交通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等與老交大並無關係,卻使用「交通大學」名稱的院校。其中一些的校名題書中還使用了交通大學的校名題字。於是,越來越多的交通大學校友呼籲教育部應責令這些「假冒」交大去除校名中任何帶有「交通」,「交大」或「交通大學」的字詞,維護交通大學的品牌。
交通大學西遷歷史紀念館
2003年初,西安交通大學為表彰支援西北無私奉獻的西遷教職員工,弘揚「西遷精神」,鼓舞西安交大人鬥志,決定建立一座交通大學西遷歷史紀念館。紀念館於2006年4月5日,交通大學建校110周年以及交大西遷50周年之際竣工。該紀念館位於西安交大校園東梧桐大道,所用建築是遷校時的醫院,北樓初建於1956年,南樓初建於1970年代。紀念館可分為西遷館和溯源館兩個展館。[12]
參考資料
- ^ 《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1955
- ^ 2.0 2.1 交通大學校史委員會 劉露茜 陳貽芳. 交通大学校史 1949-1959.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ISBN 7-04-005768-9.
- ^ 3.0 3.1 3.2 彭康校長與交大西遷[永久失效連結]
- ^ 4.0 4.1 50多年前,交大内迁西安始末_西部时报. [201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 ^ 凌安谷. 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5. ISBN 7-5605-0725-5.
- ^ 《周恩來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交大遷校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稿 未經總理審閱). 1957年6月4日
- ^ 7.0 7.1 《關於交通大學上海、西安兩個部分分別獨立成為兩個學校的報告》. 教育部. 1959年6月2日
- ^ 《國務院關於交通大學上海、西安兩個部分分別獨立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的批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59年7月31日
- ^ 西安交大召开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设立“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 西安交通大學. 2017-03-29 [2021-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 ^ 纪念文选. [201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31).
- ^ 西安交大紀念彭康校長百年誕辰
- ^ 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纪念馆简介. [201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