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進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一次政治举措。

五馬進京,即1952年9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五個行政大區的地方局書記(高崗饒漱石鄧子恢鄧小平習仲勛)調入北京,削弱地方權力。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央集權的重大事件。[1]

至此,中共中央東北局中共中央華東局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最高軍政長官全部被調入北京[2]

毛澤東這樣做名義上,既是「削藩」,加強了中央的領導力量;更是不滿劉少奇周恩來等人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要用這五人來反制,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背景

朝鮮戰爭進入停戰談判階段,經濟恢復時期基本結束。大規模經濟建設即將開始,中共中央決定採取一系列加強集中統一領導的措施。

當時,中國大陸分為六個大區,有分散主義的可能性。吸取歷史教訓,毛澤東擔憂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物。

毛澤東對劉少奇、周恩來的政策不滿。毛澤東指責劉少奇,經常未經中央研究同意,就擅自發表講話,發表文章,甚至連一些中央文件都不經過他看,就發出去了。[3]

毛澤東曾對人發牢騷說:「什麼都是西花廳(周恩來辦公的地方),哪有頤年堂(毛澤東辦公的地方)!」「西花廳車水馬龍,頤年堂門可羅雀!」現在,政府部門又成立什麼黨的總幹事會。他要幹什麼?[來源請求]

進程

1952年9月,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決定調各中央局書記和一批幹部到中央工作,以加強黨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領導,並準備縮小各中央局和各大區政府的機構與職權。

進京的五個大區書記(高崗、鄧子恢、鄧小平、饒漱石、習仲勛)中,高崗的職位最高。董必武讚嘆道:「今年是五馬進京,一馬當先,都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千里駒呀!」[4]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第19次會議通過了兩項關於政府機構改革的重大決定:其一是把大區人民政府改為行政委員會,以加強中央政府對各省市、自治區的領導;其二是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的經濟計劃工作。

國家計劃委員會成立後,與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平級,高崗任主席,鄧子恢為副主席,委員有:陳雲、彭德懷、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彭真、李富春、習仲勛、黃克誠、劉瀾濤等。

意義

五馬進京,諸侯從地方聚集北京,砍「山頭」削弱「諸侯」大權,加強了中央的領導力量。

調任高崗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主掌國家計劃委員會,改變了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實際上掌管國家事務的局面,形成劉少奇(黨務)、高崗(經濟)、周恩來(外事與統戰)三足鼎立的政治新格局。

1980年3月,鄧小平說:「組織『經濟內閣』,也就是計劃委員會,幾個大區的頭頭都是委員,權力很大,把政務院管經濟的大權都拿出去了。」

參考文獻

  1. ^ 回忆父亲邓子恢. [200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6). 
  2. ^ 高饶“死亡同盟”始末. [2009-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3). 
  3. ^ 毛, 澤東.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 80. 
  4. ^ 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岗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