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文件

五角大樓文件,也稱五角大廈文件,即《美國-越南關係,1945-1967:國防部的研究》,是美國國防部對1945-1967年間美國在越南政治軍事捲入評估的秘密報告。1971年該文件由蘭德公司職員丹尼爾·艾爾斯伯格先後泄漏給《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並刊於頭版,引起公眾廣泛關注。[1]在1996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中稱,五角大樓文件「說明在除其它一些事項外,約翰遜當局系統性地撒謊,不僅對公眾,對國會亦如此。」[2]該文件在2011年6月向公眾解密開放。

五角大樓文件中,一份中情局地圖

源起

1967年6月17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啟動該研究計劃,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戰爭的百科全書」[3]。羅伯特希望這份文字記錄能夠幫助以後政府免犯政策錯誤[4]。他沒有知會總統林登·約翰遜國務卿迪安·臘斯克[3]。有報道稱他希望把這項工作交給民主黨人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5][6],但麥南馬拉否認了這一點,但他承認應該知會總統和國務卿。[6]

羅伯特沒有把工作交給國防部的歷史研究者,而是給了親信約翰·麥克諾頓英語John McNaughton (government official),後者在計劃開始一個月後死於空難。計劃接下去由萊斯利·吉爾伯英語Leslie H. Gelb接管,共有36個分析人員——一半是軍隊雇員,一半是學術界和政府雇員——進行研究工作。為了保密,分析主要使用國防部的文件,沒有諮詢軍方和白宮,包括國家安全顧問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3]

1968年羅伯特卸任,接替者克拉克·克利福德在1969年1月15日——尼克松宣誓就職前五天——拿到完成的報告。克拉克說他從未看過該報告的內容。報告分47卷,包括3000多頁歷史分析和4000多頁原始檔案。級別為「機密-敏感」(敏感指訊息如果公開會使政府蒙羞)。報告有15個副本,其中兩份交給了智庫蘭德公司[5]

文件內容

越戰的真正目的:圍堵中國

 
由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提出,美國的長期圍堵政策是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限縮在蘇聯同其衛星國,以及:
1)日本-韓國一線
2)印度-巴基斯坦一線
3)東南亞一線之中

雖然林登·約翰遜聲明越南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穩固一個「獨立、不親共的南越政權」,時任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在1965年1月的一份備忘錄中說明了美國發動越戰的潛在理由:「不是為了幫助夥伴,而是為了圍堵中國。」

1965年11月3日,麥克納馬拉向約翰遜總統寫了一份備忘錄,當中他解釋了美軍在越南採取軍事行動的重大政治決定。備忘錄從揭露1965年2月決定滾雷行動對北越轟炸的原因開始:

二月轟炸北越的決定和七月批准第一階段部署的計劃只有在貫徹美國長期以來圍堵中國的政策下才有意義。[7]

麥克納馬拉指責中國像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一樣暗藏帝國主義的企圖。據麥克納馬拉所說,中國企圖「聯合全亞洲」反抗美國。

中國——好似1917年的德國,或是1930年代末西方的德國和東方的日本,或是1947年的蘇聯——將威脅到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權威。遠程操控且更具威脅性,聯合亞洲國家來反對我們。[7]

為了在戰略上包圍中國,作為長期以來圍堵中國的努力,美國致力於形成「三條戰線」:

我們圍堵中國的長期努力存在三條戰線(意識到蘇聯從北方和西北對中國進行「圍堵」):

1)日本-韓國一線

2)印度-巴基斯坦一線

3)東南亞一線[7]

然而,麥克納馬拉承認圍堵中國最終將耗費美國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生命。[7]

越南的內政

時間線[8]
  • 1950年 (1950)美國向法國提供了大量軍事裝備,以打擊北越的共產主義
  • 1954年 (1954)美國開始在南越的防務中進行「破壞和恐怖戰爭行為」,以打擊北越。
  • 1955年 (1955)美國支持並直接援助了南越總統吳廷琰掌權。[9]
  • 1963年 (1963)美國支持並直接援助了推翻吳廷琰的南越叛軍。
  • 1964年8月2日 (1964-08-02)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在向共產主義北越全面開戰的準備過程中操縱輿論。

美國在推翻吳廷琰政權中的角色

 
1963年南越政變中遇刺的吳廷琰總統,這次政變有美國的支持

根據五角大樓文件,美國在刺殺了南越總統吳廷琰1963年南越政變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與策劃政變的南越將軍「秘密接觸」的過程中,美國切斷了對吳廷琰政府的援助,而後公開支持後繼的楊文明政府,但五角大樓文件的編者在文件中稱這個時候的南越是「基本上無領袖的越南」。

對於發動政變推翻吳廷琰的軍隊,美國必須接受其全部責任。從1963年8月起,我們廣泛地授權、批准和鼓勵越南將領對於發動政變的努力,同時全力支持後繼政府。

10月,我們直接切斷了對吳廷琰的援助,為將領們發動政變開了綠燈。我們在政變的計劃和執行過程中和叛軍保持保持秘密接觸,同時尋求評估他們的實施計劃計劃和提議的新政府。

於是,吳廷琰9年的統治走向了一個血腥的結尾。我們在推翻吳廷琰過程中和南越叛軍的共謀加重了我們對於一個基本上無領袖的越南責任和義務。[10]

早在1963年8月23日,一位不透露姓名的美國代表會見了越南將軍,策劃推翻吳廷琰政府的政變。[10]據《紐約時報》,這名美國代表後來確認為是中央情報局的特工呂西安·科林英語Lucien Conein[11]

行政當局介入

在刊出前,《紐約時報》徵詢了法律建議。報紙的定期外聘律師事務所建議不要出版,[5] 但企業法律顧問詹姆斯·古德萊爾英語James Goodale主張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捍衛公眾對重大政府政策知情的權利。

由於被披露報告主要涉及約翰遜肯尼迪政府時期,並未直接針對當時執政的尼克松,起初他對此並未有所作為。然而,基辛格卻認為若不對出版施壓,會對未來保密產生負面影響。[5]當局指控丹尼爾·艾爾斯伯格和他的朋友托尼·羅素因為無權出版這些機密文件,犯下了違反《美國1917年間諜法》的重罪。[12]在6月14日說服《紐約時報》自願放棄刊登無果後,司法部長約翰·N·米切爾和尼克松政府獲得了聯邦法院禁令,迫使《紐約時報》在刊登三次後暫停發表文件內容。

最高法院判決允許發表

聯邦法院禁令上訴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成為紐約時報訴合眾國案。1971年6月30日,最高法院大法官以6比3作出判決,美國政府未能滿足事前限制英語Prior restraint禁令所要求的沉重舉證責任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的出版自由條款保護紐約時報出版這些機密文件的權利。

全面解密和公開

2011年5月4日,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宣布五角大樓文件將於同年的6月13日全面解密並公開。[13][14]尼克松約翰遜肯尼迪總統圖書館以及位於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的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新館都在6月13日當天公開了文件的完整內容。[15]

文件的全面公開由檔案和記錄管理局下設的國家解密中心進行協調,作為《紐約時報》首次刊登五角大樓文件的周年紀念。[16]國家解密中心和相關部門合作,在公開的文件中隱去了11個單詞。[16]目前尚不明確被隱去的是哪些單詞。[17]

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將五角大樓文件以卷為單位製成PDF文件發布在管理局的官方網站上。[16][18]

影視作品中

電影

參見

參考注釋

  1. ^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Year in Review. UPI. 1971 [201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9). 
  2. ^ Apple, R.W. 五角大楼文件. 紐約時報 (紐約). 1996-06-23 [201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1). 
  3. ^ 3.0 3.1 3.2 McNamara 1996,第280頁
  4. ^ McNamara 1996,第256頁
  5. ^ 5.0 5.1 5.2 5.3 Correll, John T. The Pentagon Papers. Air Force Magazine. February 2007 [201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1). 
  6. ^ 6.0 6.1 McNamara 1996,第282頁
  7. ^ 7.0 7.1 7.2 7.3 Robert McNamara. Draft Memorandum From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to President Johnson. 美國國務院歷史文獻辦公室. 1965-11-03 [2018-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0). 
  8. ^ NEIL SHEEHAN. Vietnam Archive: Pentagon Study Traces 3 Decades of Growing U.S. Involvement. The New York Times. 1971-06-13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6). 
  9. ^ Evolution of the War. Counterinsurgency: The Kennedy Commitments and Programs, 1961 (PDF). 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 [2013-10-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8-09). 
  10. ^ 10.0 10.1 The Pentagon Papers, Vol. 2, Chapter 4, "The Overthrow of Ngo Dinh Diem, May-November, 1963" (PDF). 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 [2013-10-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8-09). 
  11. ^ Tim Weiner. Lucien Conein, 79, Legendary Cold War Spy. The New York Times. 1998-06-07 [201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1). He ran agents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in the early 1950's. He was the C.I.A.'s contact with friendly generals in Vietnam as the long war took shape there. He was the man through whom the United States gave the generals tacit approval as they planned the assassination of South Vietnam's President, Ngo Dinh Diem, in November 1963. 
  12. ^ The Pentagon Papers Case. [2005-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8). 
  13. ^ Steven Aftergood. Pentagon Papers to be Officially Released.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Secrecy News. May 2011 [2011-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14. ^ Nixon Presidential Historical Materials: Opening of Materials (PDF), 76 FR 27092 (2011-05-10), [2018-06-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1-11) 
  15. ^ Jason, Ukman; Jaffe, Greg. Pentagon Papers to be declassified at last. Washington Post. 2011-06-10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6). 
  16. ^ 16.0 16.1 16.2 O'Keefe, Ed. Pentagon Papers released: How they did it. Washington Post. 2011-06-13 [201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30). 
  17. ^ Sam Roberts. Finding the Secret 11 Word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011 [2018-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4). 
  18.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Pentagon Papers. 2011-06-13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