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築工程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築工程部隊,是1950年代前期中國的一支工程兵專業部隊。

歷史

1952年4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聯合簽發《關於集體轉業部隊的決定》「為適應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決定從人民解放軍中調撥……轉為各種工程部隊和屯墾部隊。」「其建制和業務領導則屬財委系統,一九五二年的供給自移交之日起亦歸政務院財委各業務系統負責」[1]1955年5月1日,建築工程部隊八個師部隊正式集體退出現役,脫下軍裝,取消供給制,變成工資制。經國務院中央軍委國防部研究後,1955年3月26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國防部長彭德懷聯名發布國務院和國防部《關於建築工程部隊改變為企業組織的命令》,建工部於1955年4月1日(55)建發卯字2號電,要求在當年五一前後轉業完畢。1958年中央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工業企業下放的幾項決定》,中央企業絕大部分下放地方,建工部西安工程管理局撤銷,所屬的原建築工程部隊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師改編的西北一公司調廣東茂名支援重點建設,西北三公司分成兩支分別調往浙江省福建省;西北六公司調回華北,西北二、四、五公司和所屬建築安裝企業下放陝西省[2]

  • 第37軍軍部:1952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第23兵團整編,下屬的第37軍軍部率領第36軍第106師、第37軍第109師集體轉業為建築工程部隊。1952年6月26日正式由華北軍區移交給中財委總建築處主任宋裕和接管。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於調整中央人民政府機構的決議》,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8月24日正式辦公。1952年8月28日,建工部《(52)建字第4號文件》決定第37軍受建工部領導,建一師、建二師受第37軍領導,第37軍代軍長王建業,政委帥榮,副軍長衛景林,副參謀長王槐吾,政治部主任李遠秦烈英。 1953年1月,建一師、建二師移交華北建管局領導,第37軍番號撤銷,軍司令部、後勤部人員分配到建工部各司局,軍政治部改為建工部政治部。內設中央建政文工團,創作出反映基本建設戰線面貌的膾炙人口歌曲《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
    • 建築工程第一師:前身是第36軍第106師. 1952年4月在河北定縣集體轉業改編為建一師。師長趙曉峰,政委秦烈英龐殿賢,副師長唐文佐,副參謀長張葆初。修建了南苑通縣臨汾三源浦寬甸等機場。1953年改由華北建工局領導。1954年建一師師部併入建工部華北基本建設工程公司。擔負一五計劃部分156項重點工程的基建任務。
      • 建一師第一團1954年組建建工部直屬的太原工程局
      • 建一師第二團1956年組建華北大同建築工程總公司(簡稱華大總公司)。1958年底進駐廣西柳州,更名為建工部第四工程局第四建築工程公司(簡稱中建四局四公司)。1964年進駐山西省侯馬市至今,更名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第七建築工程公司(簡稱中建八局七公司)。1981年,改為山西省第一建築工程公司(簡稱山西一建)至今。
      • 建一師第三團1954年底組建為建工部第二設備安裝公司,由建工部安裝工程總局領導。
    • 建築工程第二師:前身是第37軍第109師。1952年4月集體轉業改編為建二師。師長溫漢民,政委苗樹森安恩達,副師長田綏民,參謀長賈淮舟,副參謀長龍鴻亮,政治部主任金濤
      • 建二師第四團、第六團:1954年3月與華北直屬二公司合併,1955年組建包頭工程總公司,1958年8月改為建工部第二工程局。
      • 建二師第五團:1953年3月20日與北京市建工局某工地、鞍鋼住宅工程處合編為建工部工業建築公司赴哈爾濱建廠。1954年2月6日工業建築公司調長春一汽工地併入建工部直屬公司,其中建二師五團為建工部直屬公司106工區,1956年調包頭總公司。
  • 建築工程第三師:前身是西北軍區獨立第4師(酒泉)、補訓一師補訓二團、補訓三師補訓八團、 一野二兵團第四軍第10師第28團、西北空軍轟炸師等部7984人於1952年8月1日在西安合編成立建三師。師長張占雲,政委黨永良吳松,政治部主任楊鎮鎬。隸屬於西北建築工程總管理處籌備處(1953年4月1日改稱西北行政委員會建築工程局)。至1954年秋末,在西安市周邊修建了政法幹校、建築工程學校、西大俄專和臨潼機場、閻良機場。1954年秋末調蘭州擔負一五計劃156重點工程在蘭州的建廠,建三師7040人與西北第一工程公司1170人、東北調來的兩個建築公司,組建蘭州市工程總公司,隸屬於西北工程管理總局領導。1956年1月1日改由建工部直接領導。1958年1月1日改稱建工部蘭州工程局。張占雲任總經理和局長,關松任黨委書記。1958年10月9日改稱建工部第三工程局。1962年7月27日撤銷第三工程局,其所屬單位歸西北工程管理局領導。1965年7月17日撤銷西北工程管理局,組建建工部第五工程局(西安)和第七工程局(蘭州) 。第七工程局1972年3月22日劃歸甘肅省,1973年5月16日改稱甘肅省第一建工局,1978年3月1日改稱甘肅省建工局,1983年5月20日改稱甘肅省建築工程總公司。
    • 建三師第七團:1955年3月團部和第三營與西北第一工程公司九工區組建蘭州總公司第一工程處。1955年1月第二營改編為金屬大隊,5月改稱西北金屬安裝公司籌備處。1958年改稱陝西省建工部五局、 國家建委五局、 陝西建工一局機械施工公司。1978年改稱陝西省機械施工公司。
    • 建三師第八團:以補訓三師補訓八團為主在臨潼縣成立。團長肖憲旺,政委曾和熙,副團長劉志民,參謀長蔣振林。1955年團部及一營、二營營部及其所屬人員轉業組成蘭州總公司第二工程處。1958年選調1200名職工組建建工部直屬第三建築工程公司,劉志民任經理,張有才任黨委書記。1959年改為二機部青海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1959年7月併入青海機械廠籌建處。沿革至今為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下屬的中國核工業第二四建設有限公司。[3][4]
    • 建三師第九團:政委張有才。1955年轉業為蘭州工程總公司第三工程處。
  • 建築工程第四師(1):前身是由西南軍區川北公安總隊機關、川東基幹13團、川南基幹1團、貴州省軍區警2團於1952年4月奉命改編為建四師。師長王海東(原任川北公安總隊長),政委丁長河,參謀長趙俊(原任公安總隊副參謀長)。下轄的三個團都是幹部架子,沒有戰士。建工部於1952年12月17日干亥196號電令取消建四師番號,師部和3個團的727名幹部轉業到西南建築工程局系統分配工作。
  • 建築工程第四師(2):前身是1952年4月集體轉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水利工程第一師的直屬隊、師速成中學、第一團全部、第二團第三營、第三團第一營、第三團速成學校等於1954年1月5日改編為第二個建四師。師長張孟雲(原水利工程第一師參謀長)。1954年3月15日調往上海。與華東建築工程局土木工程處合併為華東四公司。1955年1月隨同華東工程管理總局華東建工局大部分施工力量遷陝,與西北建工局西北第四建築公司合併為建工部西安工程管理局西北第二工程公司,後改稱為西北第二建築公司,1958年西北二公司下放改稱陝西省第一建築公司。現為陝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陝西建工第一建設集團有限公司。[5]
    • 建四師第十團:組建為華東四公司第一工程處
    • 建四師第十一團:組建華東四公司第二工程處。1955年在西安與建六師特種工程團、 建三師八團三營合編為建工部第三衛生設備安裝公司,1978年改稱為陝西省設備安裝公司。
    • 建四師第十二團:1954年4月華東建工局土木工程處調入改編。改稱為華東四公司第三工程處。
  • 建築工程第五師:前身是華東軍區第33軍第99師, 1952年5月改編為建五師,師長陳佃園,政委馮國柱張文韜,政治部主任曹星步牟秋凱。隸屬於華東軍政委員會建築工程部(1953年初改稱華東建築工程局,1954年9月1日改為中央建築工程部華東工程管理總局)。1953年9月建五師7102人赴長春承建第一汽車製造廠。1954年1月建五師為骨幹與一汽工地上的其他施工力量組建中央建工部直屬工程公司。1956年調富拉爾基承擔第一重型機械廠建廠。1958年8月15日改稱建工部第一工程局調往德陽建設第二重型機械廠。1960年8月8日, 建工部從建工一局抽調三分之一力量9570人組建建工部第六工程局,1960年11月19日承擔大慶煉油廠建設任務。後承擔荊門煉油廠和燕山石化總廠、大港油田煉化建廠任務。1974年4月2日, 國家建委六局與其他單位合組國家建委一局。在天津設生活基地。1979年3月12日, 國家建委一局改稱國家建工總局一局。沿革至今為中建一局[6]
    • 建五師第十三團:1954改編為中央建工部直屬工程公司104工區,1956年改稱直屬公司三處。1958年改為建工部一局一公司,1962年8月與四川省省建六公司合併為西南一公司。
    • 建五師第十四團:1954改編為中央建工部直屬工程公司105工區,1956年改稱直屬公司四處。1958年改為建工部一局一公司,1962年8月與四川省省建六公司合併為西南一公司。
    • 建五師第十五團:1954改編為中央建工部直屬工程公司108工區,1958年改為建工部一局三公司,1962年 8月與四川省省建一公司合併改稱西南五公司。
  • 建築工程第六師:前身是1951年2月26日從浙江省軍區第六(台州)軍分區抽組人員組建華東軍區第104師師部。1952年6月1日在上海改編為建六師,師長黃欣,政委黃益源,副師長熊飛。1953年建六師改為華東三公司,受華東建工局領導。1954年4月華東建工局第三建築公司(建六師)調入陝西。改稱為西北三公司。1958年將下放調浙江福建兩省。
    • 建六師第十六團:前身為浙南遊擊縱隊第一支隊及第二支隊第二大隊、機炮第二連改編的浙江警備第一旅第一團,後改稱警備第六團,1951年2月改編為第104師第310團,1952年6月改編為建六師第十六團
    • 建六師第十七團:前身是浙江省軍區警備第四團,1951年2月改稱第104師第311團,1952年6月改編為建六師十七團
    • 建六師第十八團:前身為浙南地委警衛排發展而來的浙江軍區警一旅三團,又改警七團,1951年2月改第104師第312團。1952年6月奉命改編為建六師第十八團。參加寧波機場和滬東造船廠施工。1955年為建築工程部西北工程管理局第三工程公司寶雞工程處,承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國家重點工程建設。1958年6月,寶雞工程處1460人與從西北第三工程公司、西北運輸總公司、西北機械化總公司抽調的650人,在三明組建福建省城市建設局第一工程公司,1958年9月改為福建省建設廳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沿革為福建省建築工程第一公司。[7]
  • 建築工程第七師:前身是1951年春在在湖北省孝感縣花園鎮組建的中南軍區公安第十一師,1952年4月改編為建七師。師長黃德魁牛福海,政委冷裕光,副師長杜濂,參謀長羅興茂,副參謀長吳法周。 1952年2至7月參加荊江分洪施工。1952年8月調往海南島承擔海榆中線公路建設。1952年底返回湖南省湘潭,受中南建工部(中南建工局) 領導。承擔佛山沙堤機場施工、1954年武漢長江抗洪龍田機場搶建任務。1955年8月建七師整師奉調改編為西北四公司,1958 年下放地方,改為陝西省建二公司。1962年建工部又上收改為建工部五局。沿革至今為陝西建工第二建設集團有限公司。[8]
    • 建七師第十九團與第二一團:1965年9月調往青海劃為建工部七局領導,1965年10月又調往四川改稱為建工部一局七公司,後改稱為四川省建工局二公司。1973年遷回陝西咸陽回歸國家建委五局領導,後下放陝西省建工局改稱陝西省第十一建築公司至今。
  • 建築工程第八師:前身是中南軍區公安第十二師,1952年4月奉命改編為建八師,師長盧賢揚,政委吳興,副師長兼參謀長苟敬篤,副政委林愷成,副參謀長肖升祿。1952年2至7月參加荊江分洪施工。1952年8月調往海南島承擔海榆中線公路建設。受中南建工部( 局 ) 領導。1954年3月調至洛陽建廠,1954年7月5日建八師與建工部第五建築公司合併成立建工部洛陽工程局
    • 建八師第二十二團:和建工部五公司第一 、 七工程處合併組建洛陽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
    • 建八師第二十三團:和建工部五公司第六工程處組建洛陽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
    • 建八師第二十四團:和建工部五公司第五、 八工程處組建洛陽工程局為第三工程公司。

參考文獻

  1. ^ 1952年4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联合签发《关于集体转业部队的决定》. [2016年10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0月5日). 
  2. ^ 鍾兆云:《賀敏學在建國後的風雨人生》,《紅岩春秋》, 2006(2):25-34。賀敏學時任建工部西安工程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
  3. ^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 公司概况 > 公司简介. www.cnec24.com. [2020-12-13]. [失效連結]
  4. ^ 中國核工業二四建設有限公司1958-1965年大事記[失效連結]
  5. ^ 《西安市志》建筑志 施工队伍与管理 施工队伍 建筑施工企业选介. [2016-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1). 
  6. ^ 发展历程. www.cscec1b.net. [2020-12-13]. 
  7. ^ 福建一建集团. www.fjyjjt.com. [2020-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8. ^ 集团简介-集团概况-陕西建工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www.sx2j.com.cn. [2020-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