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Ghren/文心雕龙/研究

文心雕龙研究

清代的《文心雕龙》研究

19世纪末至二战前的《文心雕龙》研究

中国

在清代,以及是民国时期,学者

在晚清时期,学者多针对于《文心》的校正,以及是文献整理的部份。最早有李祥的《文心雕龙补注》,书序中评价了明代以来《文心雕龙》的整理情况,并指出梅庆生《音注》、黄叔林《辑注》的问题,在书中对《辑注》本多有补正。接着有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当中有理论的阐发以及是校注,在学界影响甚高。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在当时的风评并不是很好,但是后来在范文澜对于其注本多加修正之后,在解放之后得到了学界的好评。


章太炎 黄侃 范文澜

鲁迅对于《文心雕龙》也有所研究,他指

此外,当时黄文弼在《整理〈文心雕龙〉方法略说》中指出明清时的《文心雕龙》注本确实尚未完备;陈注尊出版了《文心雕龙增注》(后收入1929年出版的《陈注尊丛书》中),在黄叔林《辑注》基础上再作评语,注脚。

在唐写本的校勘方面,赵万里的《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记》中,以《四部丛刊》本、黄叔林《辑注》本、唐写本以作校勘:叶长青的《文心雕龙杂记》中


日本

从史书中可见,《文心雕龙》最早是于九世纪传入日本的,而从《文镜秘府论》的影响观察,其传入甚至可以追寻至七世纪。但是,在传入后至江户时代期间的影响甚微。于享保十六年(1731年),冈白驹出版了对于《文心雕龙》的校注本,是日本最早的《文心雕龙》校注。

在文学史方面,1882年的松谦澄的《支那古文学略史》一书就已经对于《文心》有所记述。[a]:671897年吉城贞吉所作的《支那文学史》中,于其第三章六朝文学之中将《文心》和《诗品》相提并论,作了较为简单的描述。[1]:44-45在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几位汉学家先后写成中国文学史,当中对于《文心》都有简单的描述,如久保天随的《中国文学史》[b]:331-332、儿岛献吉郎的《支那大文学史》、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青木正儿的《支那文学思想史》等。[a]:67

1918年,泷川资言在其《日本汉学史》中有《书文心雕龙书后》一文,是最早的评论《文心》文章。[c]:123-124《文心》的正式研究开始于铃本虎雄、斯波六郎、吉川幸次郎等学者。在校勘方面,日本学者铃本虎雄著有《敦煌本文心雕龙校勘记》、《黄叔林本文心雕龙校勘记》等,对于唐写本、黄叔林《辑注》本进行校勘。[a]:67-68理论阐释方面,铃本虎雄在《中国诗论史》中对于《文心》的理论有所阐发,指《文心》可以分为三部份,上篇二十五篇是文章体裁论,下篇二十四篇则是修辞,全书则是文体论论和修辞论。并指刘勰的《文心》补足了之前陆机《文赋》的不足之处。[b]:334-335

二战后的《文心雕龙》研究

台湾

台湾的《文心雕龙》研究开始于1950年代,当时有不少的大陆学者移居至台湾,但是当时的高等学校较少,设有中文系的只有国立台湾大学以及是师范学院(即后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因此当时研究《文心雕龙》的学校并不多。1950年,台大的廖蔚卿最早于中文系中讲授《文心雕龙》;师范学院的潘重规、高仲华也先后开办《文心雕龙》课程。1953年,台大成立了国文研究所硕士班和博士班,为后来的培养人才打下了基础,但首份的硕士论文已经是1964年李宗慬的《文心雕龙批评研究》。早期的学术论文较为少,没有学术专著,廖蔚卿、唐亦男、罗敦伟、张严等有数篇论文。[1]:29[2]:234-235

在六十年代,台湾增设了很多所大学,并设有中文系,为当时的研究打下基础。当时台大的廖蔚卿、师大的李曰刚和方远尧、国立政治大学的张立斋、淡江大学的黄锦𬭎、东吴大学的华仲麔等教授都有讲授《文心雕龙》,并出版了一些专著[2]:235-237。在七十年代,《文心雕龙》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研究学者以新一代为主。当中,师范大学的王更生、沈谦;王金凌、黄春贵等都出版了自己的专著。[2]:237-239受大陆文革的影响,在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实际上中国研究《文心雕龙》的中心在台湾[3]:254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文心雕龙》研究的热潮有所减退,王更生指:“晚期的‘文心雕龙学’已经迈入发展的高原.....甚或讲述《文心雕龙》的学者,三五年内也难看到一篇像样的论文公诸于世”[1]:30。此时候以《文心雕龙》作硕博论文的也较前代为少,硕士论文有8篇、博士论文有1篇。此时较少有较为集中的讨论议题,而是集中于单篇研究。[2]:237-241[4]:21-42

注释校勘是台湾学者所关注的议题之一。于1967年,张立斋的《文心雕龙注订》(1968年,台北正中书局)在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之上作修订,成为台湾的首本注本,之后他又按多个版本进行校勘,于1974年由正中书局出版了其《文心雕龙考异[1]:29-30。李曰刚先后于《师大学报》、《国文学报》、《中国国学》等学报发布他对于《祝盟》、《奏启》篇的“斠诠”,然后于1982年出版为《文心雕龙斠诠[2]:238,240王更生于1985年出版了《文心雕龙读本》,集结其对于《文心》注译的成果。陈拱对于多个篇章进行了研究,后于1999年结集为《文心雕龙本义》。[2]:237-241[4]:21-42

思想来源方面也受台湾的学者关注,较多的学者认为刘勰的思想以儒学为中心,华仲麔认为刘勰经守儒学,以宗经作为其理论宗旨;王更生认为他是古文经学家,思想是经学思想为主;陈拱的《文心雕龙论文本于道与文以载道》则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刘勰的儒家思想;潘重规则反对饶宗颐的佛教说,针对饶氏的观点多有反驳,并认为刘勰以儒学作为其中心思想。[2]:238-239

《文心》的理论也是台湾学者关注的议题,1951年童寿的《〈答李翊书〉的养气和〈文心雕龙〉的养气》是台湾首篇的研究论文[3]:227。东海大学徐复观教授的《〈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一文也在此时候发表,影响深远,于80年代引起了热烈讨论。[3]:233-244于70年代,理论的阐发有所推广,文原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都有所论及。于八十年代,单篇的研究开始增多,对于各论的篇章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通变》一篇则于1989年一年之内有三篇的硕士论文,也有一些专门论及创作论、批评论的专著,如《文心雕龙之创作论》(黄春贵)、《文心雕龙文论术语析论》(王金凌)、《文心雕龙之文术理论与批评》(沈谦)等等。[4]:21-42

刘勰的生平也是台湾学者关注的问题。早于在六十年代,华仲麔在《文心雕龙要义申说》中,为刘勰作简谱。之后,张严、王更生、王金凌、龚菱、李曰刚都先后为刘勰作谱。当中,对于刘勰的籍贯、生年、整理佛经的时间、写作时间、卒年等都有考据或争论。[3]:256-265

日本

二战之后,《文心雕龙》研究工作相比于前代有所进展。版本方面,户田浩晓针对于神田喜一郎所藏的明弘治(1504年)冯允中刊本,考证其为元至正本的重刻本。户田又考证出冈白驹本是按尚古堂本之上再校。此外他又针对于梅庆生本、何允中本等作版本研究工作。[a]:68

注疏方面,斯波六郎的《文心雕龙范注驳正》、《文心雕龙札记》对于《文心》的校注方面多有阐发。在《范注驳正》中,他在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之上又作驳正达400多条。《札记》本计划完成对于《文心》五十篇的训诂,但是因病过世而只是完成了四篇札记。[a]:68

在翻译方面,日本目前有三家的全译本,分别由兴膳宏(世界古典文学全集日语世界古典文学全集第25卷,1968年)、目加田诚(中国古典文学大系日语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54卷,1974年)、户田浩晓(新释汉文大系日语新釈漢文大系,上册1974年出版;下册1977年出版)所译。当中,目加田诚的译本开始工作最早,早于1945至1963年间,他就于九州大学文学会刊《文学研究》上发表过《文心》的部份译注,且包括原文和日语训读,但于1974年出版的时候为应出版社要求而略去。在每篇译注之前,先是他自己对当中的理论的解说,然后是译注。兴膳宏于京都大学就读的时候受吉川幸次郎的鼓励之下,对《文心》展开了译注的工作。他以《文心雕龙注》作为其翻译底本,正文以现代日语译文为始,再是日语训读和注译。其全译本因注释详实,而在日本学术界得到好评。户田浩晓的译注动机始于1943年加藤虎之门的读书会,在阅读《文心》的后起了要为《文心》作注的决心。1960年至1970间,先后于立正大学的《城南汉学》中发表当中译注,然后经增补为18篇,收入明德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新书》丛书系列出版。之后又于1974、1978年完成全译,收入明德书院出版《新释汉文大系》出版。[a]:68-70[1]:46-47

此外,思想探原也是日本龙学界研究的范围之一。兴膳宏于1981年发表了《文心雕龙自然观—探本溯原》论文,当中论证了他的自然观既和儒家、道家以及是佛家都有所不同。他又于1982年发表了《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论文,当中论证了《出三藏记集》有可能是刘勰所作,并考证了刘勰和佛家的关系。甲斐胜二于1980年代先后发表了《〈文心雕龙〉的基本性格》日语:『文心雕龍』の基本的性格,论证了文心雕龙的思想理论。[d]:110-111

香港

香港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较为少,于战后,《文心雕龙》的研究成为了香港研究中国文论中的热门议题。1954年,《民主评论》刊载了饶宗颐的《文心雕龙与佛教》,是香流第一篇对于《文心》研究的论文。1962年,饶宗颐结集出了当时的香港的《文心》论文,并结集为《文心雕龙研究专号》出版,代表当时的成果总结。[e]:43[f]:88-89

思想渊源是香港是饶宗颐的《文心雕龙与佛教》(1954年),认为《文心雕龙》的成书和佛教的思想有很大的关连,石垒在其《文心雕龙佛道义疏证》中也同意《文心》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响。和之相右的有往返港台讲学的潘重规,他于《刘勰的文艺思想以佛学为根柢辨》中认为饶说“有违真相”,认为应该是以儒家为主。于80年代,陈耀南发表多篇论文,认为刘勰的文学之道基于儒道之上取合了佛、道。[e]:43[f]:88-89

比较文学也是香港研究《文心雕龙》一个主要范围。早于六十年代,黄孟驹就将《文心》和王充的《论衡》作比较,指王充的“疾虚妄”精神对于刘勰的反对“讹滥”的思想有所影响;1967年,江汝珞对于《文心》和《诗品》作出了对比;1971年,刘之仁对于《文心》和《文赋》作出了对比。1987年,陈耀南出版了《文镜与文心》,总结了他对于《文心》和《文镜秘府论》的比较研究。黄维梁则重视于将《文心》和西方文学作对比,以及是古今对接方面,将《文心》和《诗学》以及是《文学理论》等西方文论作对比,以及是将《文心》运用于实际的文学批评之上,用之批评白先勇、余光中等人的文学作品之上。[e]:43,46[f]:88-89

校勘、注解、翻译也是香港研究《文心》的方向之一,在1970年,饶宗颐出版了《文心雕龙集解》、同年潘重规出版了《唐写本〈文心雕龙〉残本合校》。黄兆杰等于1999年将《文心雕龙》作翻译,即为The Book of Literary Design,对于推动《文心》传播有所作用。[e]:45-46[f]:88-89

在二十一世纪,香港研究《文心雕龙》的热潮有所退减,研究古代文论的学者大多将方向改向宋元以及是明清文论。此时研究《文心》的学者有邓国光、欧阳艳华等。另外,黄维梁将其研究《文心》的论文结集出版,为《文心雕龙:体系与应用》。[e]:51

韩国

虽然《文心》早于九世纪前后已经传入日本,但是正式的研究要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才开始。1966年至67年,汉城大学中文系车柱环教授对于《文心》中《原道》至《明诗》等数篇做了作了疏证[1]:48-49[3]:315-317 。八十年代,《文心雕龙》的研究集中于单篇论文和学位论文,并涉及的问题包括了《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文学观、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风格论、文原论、理论体系等问题。但整体而言,还在输入成果的介绍性阶段。[g]

翻译也是韩国龙学界关心的问题之一。在1975年崔信浩(圣心女子大学国文系)教授译注的《文心雕龙》,是第一部韩文全译本,至1990年已经印刷六次,[3]:319但此本以兴膳宏的日译本为蓝本,很少参考中国的重要校注、译注本的资料,学术价值不是太高。[h]1984年,汉城乙酉文化社出版了李民树所译的《文心雕龙》,当中参考了兴膳宏的译本,以及是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译注》。1994年,汉城民音社出版了崔东镐教授的译本,以译文、原文、评述、注的方式排列。[i]于九十年代,高丽大学汉文系李东欢教授为中心的十三位学者结成了“文心雕龙读会”,并计划推出《文心》的译本。[g][1]:49

俄罗斯

最早,苏联汉学的奠基人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就在其讨论中国诗学的著作中提及《文心》,并译出了《原道》篇[j]。之后当代汉学家费德林、索罗金(俄语:Владиславу Федоровичу Сорокину)等也在评述中国古典文学成就的时候,列举过《文心》。之后,К.И.戈雷金娜(俄语:Ки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 Голыгина 《文艺的定义——中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文”》(1974年),李福清的《世界文学史》第二卷中介绍“五-六世纪的中国文学”的时候,也论及过刘勰和《文心雕龙》,但是是简单的评介文字。[1]:59

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可以追索到柳鲍芙·德米特里耶芙娜·波兹德涅耶娃(俄语:Любовь Дмитриевна Позднеева)所主编的《中世纪东方文学》,当中有10页的篇幅论述了中世纪的诗歌理论,当中包括了刘勰。1979 年,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伊戈尔·萨莫伊洛维奇·李谢维奇(俄语:Игорь Самойлович Лисевич)出版的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中,有40多处论述了《文心雕龙》[j]:45[1]:59-60

在苏联解体之后,随着理论的开放使汉学研究出现很多创新之作。К.И.戈雷金娜于1995年推出的著作《“太极”:1-13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世界模式》俄语:Великий предел: китайская модель мира в литературе и культуре, I-XIII вв)当中的第三章第三节对于《文心雕龙》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此外,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授B.B.马良文(俄语:Владимир Вячеславович Малявин)和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教授的M.E.克拉芙佐娃(俄语:Марина Евгеньевна Кравцова)等学者对于《文心雕龙》也有所研究 。[j]:48-49

西方世界

在1867年由卫烈亚历所编的《汉籍解显》中就已经有《文心雕龙》的记述。但是之后一段时间都没有对《文心雕龙》的记述。法国学者考狄所编的《汉学学目》之中没有对《文心雕龙》的记述,翟理斯所作的《中国文学史》和葛禄博所作的《中国文学史》中都只谈到同时代的《文选》,而没有论及《文心》。顾令所编的中国百科辞典中也没有谈到《文心》。至1926年,前苏联汉学家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在巴黎汉学院作演讲的时候,于讲座中谈到了《文心雕龙》,

最早关于《文心雕龙》的学术论文是施友忠在《亚洲学刊》1953年第7期的《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 in Liu Hsieh's Wen-hsin Tiao-lung),当中分析了刘勰对于儒家的态度。

美国,施友忠的《文心雕龙》译本是当时研究成果的重要里程碑。其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 Study of Thought and Pattern in Chinese Literature《文心雕龙》的首个英语全译本,于1959年于美国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后得到了海陶玮柳无忌霍克思侯思孟等学者的评论。

较早专论《文心雕龙》的作品是杜克义匈牙利语Tőkei Ferenc的《中国三至六世纪的文类理论:刘勰的诗歌类型论》(Genre theory in China in the 3rd-6th centuries: Liu Hsieh's theory on poetic genres)(1971年),在其第三部份中讨论了《文心》。他先从刘勰的历史背景谈起,然后从“文”、“笔”两者的差别讨论入手,讨论了《文心雕龙》的文体理论。在此之后,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1975)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中也都于探讨了《文心雕龙》,并对于《原道》篇有所翻译。蔡宗齐的《中国文心:〈文心雕龙〉中的文化,创造和修辞》A Chinese Literary Mind: Culture,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Wenxin diaolong

在意大利,只有米兰大学珊德拉Alessandra Lavagnino教授对于《文心雕龙》有所研究,她翻译了《文心雕龙》五十篇,并在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资料》立陶宛语Materiali per lo Studio della critica letteraria della Cina antica第二部份中,辑要了《文心雕龙》研究书目、词汇、和相关研究资料。[1]:57

参考

论文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杨明照. 文心雕龍學綜覽. 上海书店. 1995. 
    • 张文勋. 中國《文心雕龍》研究的歷史回顧. : 3-28. 
    • 王更生. 「文心雕龍學」在台灣. : 29-33. 
    • 陈国球. 香港《文心雕龍》研究概況. : 34-41. 
    • 兴膳宏. 《文心雕龍》研究在日本. : 42-47. 
    • 李锺汉. 韓國《文心雕龍》研究歷史與現狀. : 48-49. 
    • 黄维梁. 美國的《文心雕龍》翻譯與研究. : 50-53. 
    • 珊德拉. 《文心雕龍》研究在歐洲. : 54-58. 
    • 李明滨. 《文心雕龍》在前蘇聯的譯介和研究. : 59-68.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张文勋. 《文心雕龍》研究史.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ISBN 7810682083. 
  3. ^ 3.0 3.1 3.2 3.3 3.4 3.5 张少康; 汪春泓; 陈允锋; 陶礼天. 文心雕龍研究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7-301-04982-X. OCLC 48929291. 
  4. ^ 4.0 4.1 4.2 刘汉. 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 万里楼图书有限公司. 2001. 

书籍

  1. ^ 1.0 1.1 1.2 1.3 1.4 1.5 孟彤. 近現代日本對《文心雕龍》的研究概況 32 (07). 襄樊学院学报: 67-71. 2011. 
  2. ^ 2.0 2.1 寇淑婷. 近代日本中國文學史著中的《文心雕龍》 (04). 中外文化与文论: 330-342. 2020. 
  3. ^ 王晓平. 關於《文心雕龍》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 (03). 中国文化研究: 118-124+4. 1994. 
  4. ^ 陈多友; 冯斯我. 日本《文心雕龍》研究概述 27 (0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108-112. 2016. 
  5. ^ 5.0 5.1 5.2 5.3 5.4 周建增. 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在香港、澳門 (03). 粤海风: 41-54. 2020. 
  6. ^ 6.0 6.1 6.2 6.3 刘绍瑾. 香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鳥瞰 (06). 文学遗产: 87-95. 1998. 
  7. ^ 7.0 7.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朱文民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李鍾漢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李炳漢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0. ^ 10.0 10.1 10.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李逸津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羅根澤”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張海明”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馮斯我”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