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图国际艺术运动

庞图国际艺术运动(Punto International Art Movement)是60年代一个由众多不同国籍之艺术家组成的前卫艺术运动派别,最初是由台湾东方画会萧勤李元佳与义大利艺术家卡尔代拉拉(A. Calderara)、玛依诺(Maino)与日本艺术家吾妻兼治郎等五人于义大利米兰成立筹备会,并于1962年2月6日推出首届展览后前后总计有13次展览,陆续共有十多个国籍的一百多位艺术家参与,展出地点遍及义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数个城市,以及1963年由艺术家兼艺评人黄朝湖引进台湾,而其中又以1962年于巴塞隆纳的展览规模最为庞大。[1]

庞图运动的主要宗旨为追求缘起于古代中国的“静观主义”哲学,并反对在1960年前后逐渐趋于制式、僵化和过分时髦、流畅倾向的抽象艺术,庞图运动著重的是内在精神的自省并主张从艺术活动出发的一种思想体系的重建,此运动不只限于艺术家,举凡音乐、戏剧、诗人、出版商、收藏家……等只要认同该思想都可以参与。

背景

根据创始人之一的萧勤分析,1950年代前后,在国际艺坛中占有领导地位的抽象艺术派别以及其后继者的创作已被批评有渐趋学院似的僵化或是过分装饰性的倾向,而部分年轻的艺术家也自觉艺术创作不能只限于本能冲动而毫无节制,于是开始朝向三个方向发展: ㈠新达达主义(或称新写实主义) ㈡为单色画动态艺术 ㈢为“静观艺术”[2]

萧勤认为“静观艺术”是其中唯一没有近代起源的,它的根源必须追朔自古代中国的老庄哲学与佛家思想。在1923年的美国,马克·托比(Mark Tobey)就开始研究中国文字,继而结合在作品中,进行一种中国式的虚的空间的制作;而在1950年,马克·罗斯科(M. Rothko)则对托比的发现作更深入的研究;继托比、罗斯科之后又有纽曼等人接续。而庞图运动正是这种艺术观念趋向国际化、组织化的一个行动。而运动的名称,原文“Punto”,为义大利文的“点”的意思,此“点”象征为“始”亦为“终”;有“严正的、单纯的、肯定的、永久的、建设性的”含意[3],中文“庞图”一词,为黄朝湖所译,在1963年7月28日,发布该运动来台展出的新闻稿中首次应用。

1961年8月21日,萧勤与李元佳、义大利的卡尔代拉拉、玛依诺以及日本的吾妻兼治郎在米兰成立庞图国际艺术运动筹备会,于1962年推出展览并发表宣言:

了解在“无限”中之“有限”的范畴,即领悟“存在”与“思索”的真实性,及“工作理由”的纯粹性[3]

另外庞图针对这一宣言的精神,标举了他们“绝对反对”的五种作风[3]

  • 学院派——包括因袭一切艺术样式的作品及毫无个性的作品。
  • 非形象主义——即自动性、放纵性、发泄性,而毫无纯正的艺术建设的作品。
  • 新达达主义——即艺术之颓废的游戏性及玩世性的作品。
  • 机械性的作品——即太过物质化、太纯外表的视觉化,而忽略了人类崇高的精神性之活动的作品。
  • 一切实验性的艺术作品——艺术是肯定的,绝不能以实验的科学心情实行创作。

而该项运动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便是申请加入该运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条件[3]

  1. 精神上的思索与他们有相通处
  2. 在作品的表现上也要有相通处(表现手法不计,只看作品中精神表现如何而定)
  3. 参加者须先经任何一个创办人向“运动”中介绍后,再经其他创办人通过方可加入

首届展览推出时,除了创始成员之外,参展的还有义大利空间派大师封塔纳(Fantana)、代·路易其(De Luigi)、波洛奈西(Bolcgnesi)……等人,在首展的一年后陆续吸引了一百多位艺术家参加,至少在形式上形成一股国际艺术热潮,乐观的艺术评论者推崇此活动“是一次新而最具人性精神活动之复兴运动”[3]

评论

1962年8月15日,黄朝湖在萧勤的资料提供下,向国内介绍运动成立的经过、主旨、展览现况[4],并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领导世界艺坛的趋势外,又提及两点看法:

  1. 当前欧洲画坛倾向抽象,具象画已是毫无希望了,转回具象画之说已成滑稽之谈。
  2. 自动性技法”亦即“非形象主义”在欧美已成过去式,正在被淘汰中,艺术应求严正的思索与真实性,放肆的发泄已毫无意义

在1963年7月30日,庞图艺展来台展出的第三天,长年支持现代绘画发展的美学评论家虞君质教授在《新生报》的专栏上表示对于庞图“绝对反对”五种风格的准则表示认同并认为这是“合于用艺术来表现善良人性的积极的要求”,但对于展出艺术家,认为其缺乏一致的风格,而对于“静观”精神的表现,则认为作品中确实有些精神性上的感受,却又对形式过分重视,以至于成果与东方的“静观”尚有一段距离[5]

五月画会的艺术家刘国松从中西绘画的哲学基础上分析,庞图运动所主张的观点与古代中国的“静观”哲学在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反而是属于西方的纯理智、纯美学的精神传统下的产物,并以参展作品为例,认为作品与庞图运动所标榜的精神也不甚符合。另外一点即是提及完全理智的独立个体的抽象艺术与美术设计间相差无几,认为“庞图艺展”的作品让人想到高山岚等人于“黑白展”中的设计作法,并表示若艺术过度倾向设计容易使作品流于装饰而不是增强艺术的纯度[6]

同属五月画会的庄喆则是先援引先前发表过的文章将西方艺术解析为“浪漫”(戴奥尼索斯)与“古典”(阿波罗)两条路径,而几何抽象的思想中“美”是绝对精神化的形式安排和秩序,即是所谓的阿波罗精神[7],认为庞图实际上是有“反浪漫倾向”(即是指庞图运动应是更类似阿波罗精神)与他们所标榜的“静观”精神显然不合。而对于庞图运动的成员意图截断绘画的历史,直接以一种哲学思想做为依归的作法表示怀疑,并表示哲学思维应该先进入绘画中转化成为一种绘画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以绘画贴切本质。文中又指出:李元佳的作品是唯一仍衔接著中国绘画传统,即始不以材料、工具做限制,仍然需要找到一种本质上的中国精神才能与“静观”建立起关系[8]

1963年8月6日,庞图来台展出的最后一天,艺术家庞曾瀛也发表〈庞图的画家们往何处去?——我看庞图国际艺术运动作品展〉一文,文中以印象派画家高更对“原始”的崇拜为比喻说明庞图是人类文明面临危机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应,发挥“反诱惑主义的人生观”正是这个运动的主要目的,这种精神提醒人们去反省文明的可耻之处。庞曾瀛认为在面对文明之病,彻底表示反感的这种事情上,庞图运动应该被视为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但也表示庞图所展出的作品并不成熟,认为其“哲学的气氛远超过艺术的成就”,尤其对庞图的“反对”准则质疑到:“在否定了一切之后,我们愿意知道他们的心愿是甚么……假如用虚无主义来反对‘社会’的文明病,那便是毫无意义可言。”[9]

参考资料

  1. ^ 萧琼瑞. 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 东大图书. 1991: 349. ISBN 957-19-0884-3. 
  2. ^ 萧勤. 現代與傳統. 联合报. 1963. 
  3. ^ 3.0 3.1 3.2 3.3 3.4 黄朝湖. 龐圖國際藝術運動簡介. 文星. 1963, (70): 43. 
  4. ^ 黄朝湖. Punto世界畫壇的最新繪畫運動. 联合报. 1962. 
  5. ^ 虞君质. 藝苑精華錄—評龐圖. 新生报. 1963. 
  6. ^ 刘国松. 從龐圖藝展談中西繪畫的不同—兼評「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展. 文星. 1963, (70): 45-47. 
  7. ^ 庄喆. 詩的,非詩的與現代藝術. 笔汇. 1960, 2 (3): 11-14. 
  8. ^ 庄喆. 龐圖與中國靜觀精神. 联合报. 1963. 
  9. ^ 庞曾瀛. 龐圖的畫家們往何處去—我看龐圖國際藝術運動作品展. 联合报.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