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头龙属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1年3月1日) |
钉头龙(属名:Akainacephalus)是一属植食性的甲龙科恐龙,来自美国犹他州南部的凯帕罗维兹组,年代为晚白垩世坎潘阶(约7597万年前)。模式种兼唯一种是约氏钉头龙(Akainacephalus johnsoni),已知化石是拉腊米迪亚南部发现过最完整的甲龙科标本,包括完整的头骨、尾槌、数个皮内成骨、肢骨、部分骨盆以及其他遗骸。[1]
钉头龙属 | |
---|---|
重建骨架模型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
亚科: | †甲龙亚科 Ankylosaurinae |
属: | †钉头龙属 Akainacephalus Wiersma & Irmis, 2018 |
模式种 | |
†约氏钉头龙 Akainacephalus johnsoni Wiersma & Irmis, 2018
|
发现及命名
2008年,在犹他州南部凯恩郡的大升梯国家纪念区,一处由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人员史考特·李察森(Scott Richardson)所定位的化石点,发现了一具甲龙科骨骼。2009年,蓝道·艾尔米斯率领的团队完成了挖掘活动。骨骼的头骨部分由一名志工兰迪·强森(Randy Johnson)(已退休的化学家)进行为期四年的清复工作。2014年1月,研究人员使用CT扫描来检验头骨。[1]
2018年,荷兰古生物学家耶尔·威尔斯玛(Jelle P. Wiersma)和蓝道·班杰明·艾尔米斯(Randall Benjamin Irmis)叙述、命名了模式种约氏钉头龙。属名由希腊语的ἄκαινα/akaina(意为“钉刺”,象征头部的刺甲)与κεφαλή/kephalè(意为“头”)所组成。种名纪念清复化石的约翰逊先生。[1]
正模标本UMNH VP 20202发现于凯帕罗维兹组地层,年代属于坎潘阶晚期,根据锆石定年算出的结果为7597万年前。标本是一具带有头骨的部分骨骼,包含:完整的头骨与下颌(包括前齿骨)、四节背椎、八节荐椎、八节可动的尾椎、十一节尾椎构成尾槌的支撑把柄、尾槌本身、肋骨、成对的肩胛、左鸟喙骨、右肱骨、右尺骨、左髂骨、左股骨、左胫骨、左腓骨、一个趾骨、一个爪、两个颈部半环、十四个背部及侧面的皮内成骨。完整度约占骨架的45%。目前保存于盐湖城犹他州自然历史博物馆。[1]
叙述
叙述者列出了一些鉴定特征,其中有些是自衍征。侧面视角的眶上突很大,构成一道高的后回嵴,还侧向延伸于眼窝上方,同时包围眼窝前上角和后缘。颊角三角形,几乎垂直朝下。额骨有个中央、大块、扁平的六角形皮内成骨。横跨额骨和鼻骨区覆盖著位置对称、紧密堆叠、锥形和圆锥形的caputegulae。鼻骨有个明显的圆锥形头甲中央环,与上下两侧的皮内成骨对称区别开来。头骨后部由基枕骨构成的枕骨大孔倾斜位于枕髁前上方。[1]
钉头龙的头甲酷似于同样发现于南拉腊米迪亚(新墨西哥州)的近亲结节头龙。于是叙述者将两属进行比较以证明钉头龙是有效的属。钉头龙和结节头龙确认的共同特征有吻部的锥形皮内成骨与鼻孔上方的隆甲;但也有些差异:钉头龙上眶前后的皮内成骨构成单一道高的后回结构,而结节头龙的则是小得多的分开结构。钉头龙有较小的鳞状骨角。其颊角直指下方呈大三角形,而结节头龙的后弯像个较小的弯鳍。因为结节头龙的头骨仅有部分已知,使得比较变得困难及复杂。再者,钉头龙正模标本的鳞状骨角已断裂,无法确认实际的形状,而且整个头骨从前到后被压缩,从吻部到后部形成弯折而变窄,并且眼眶周边区域被抬昇。然而,结节头龙发现于科特兰组晚了3000万年的地层,因此可排除两属为相同的可能性。[1]
前上颌骨构成宽、U字形的上嘴喙,宽度宽于长度。吻部侧面未被装甲覆盖。上颌骨每侧的牙齿数目估计至少有十六颗。骨质鼻孔朝向吻部侧面。鼻孔相对较小且未再进一步区分为较小的开孔。方骨大幅倾斜,导致侧面看来颌关节位于颊角点之前,这还没在其他甲龙科发现过。[1]
分类
钉头龙的系统发生学分析指出它与同为南拉腊米迪亚的结节头龙构成一个演化支。其他支序分类学数据也显示“钉头龙和结节头龙的演化支”与“亚洲甲龙科”(如美甲龙、多智龙)较近缘,而离“北美洲甲龙科”(如甲龙、包头龙)较远。此发现证实拉腊米迪亚南北部的恐龙种群间存在著地缘差异。此外钉头龙的发现还表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发生了至少两次的物种迁徙,起因于海平面下降让动物能够通过白令陆桥进行迁徙。[1]
古生态学
在白垩纪晚期,凯帕罗维兹组位于西部内陆海道西岸;这片海域将古北美洲区分为两块大陆:西边的拉腊米迪亚和东边的阿帕拉契亚。恐龙生活的高原是一个古老的泛滥平原,由大河道、丰富的泥沼湿地、池塘和湖泊所主宰,并与高原接壤。气候温暖湿润,支持著丰富多样性的生物群。[2]此地层包含了全世界保存最良好、最连续的白垩纪晚期陆相生命记录之一。[3]
钉头龙与许多恐龙共享栖地:兽脚类有驰龙科、伤齿龙科的塔罗斯龙、暴龙科的怪猎龙和可能的艾伯塔龙、偷蛋龙类的哈格里芬龙、以及可能的似鸟龙科;鸭嘴龙科有短冠副栉龙和纪念区格里芬龙;角龙科有犹他角龙、大鼻角龙和华丽角龙。
参见
参考来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Jelle P. Wiersma; Randall B. Irmis. A new southern Laramidian ankylosaurid, Akainacephalus johnsoni gen. et sp. nov., from the upper Campanian Kaiparowits Formation of southern Utah, USA. PeerJ. 2018, 6: e5016. PMC 6063217 . PMID 30065856. doi:10.7717/peerj.5016.
- ^ Titus, Alan L. and Mark A. Loewen (editors). At the Top of the Grand Staircase: The Late Cretaceous of Southern Utah. 2013.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Hardbound: 634 pp.
- ^ Clinton, William.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Establishment of the Grand Staircase-Escalante National Monument. September 18, 1996. [9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