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境内[1]。2006年5月,以“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12年7月,“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群”列入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3]。2013年3月,“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4]。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包含63个文物点[5]。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四川省通江县 |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时代 | 1933-1934年 | ||||
编号 | 6-1041 | ||||
认定时间 | 2006年5月25日 | ||||
|
简介
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川北陕南创建了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根据地,拥有24个市、县苏维埃政权,军队发展到5个军8万馀人,地方武装10余万人。红四方面军成立各级“塞字队”,陈昌浩、张琴秋、李先念、傅钟、朱光、刘瑞龙、廖承志、魏传统等亲自起草和书写宣传内容,在山崖、渡口、墓碑、石碑、牌坊、房基石、磨盘、水缸等载体上广泛凿刻文献、标语、对联。
其中最为知名的沙溪镇景家塬村左侧海拔800米的红云崖上“赤化全川”巨幅标语。字体最大的是至诚镇九子坡村海拔1100米的佛尔崖上“平分土地”巨幅标语。
纪念
1958年诗人梁上泉以红军撤离川陕苏区后,当地群众奋力保护“赤化全川”标语为题材,创作叙事长诗《红云崖》,部分发表在《西南文艺》,1959年5月全文发表在《收获》杂志。[6]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红云崖》单行本,向建国十周年献礼。1958年被中央实验歌剧院和重庆市歌舞剧团联合改编成九场歌剧各自搬上舞台,在当时产生过轰动。[7]后经修改发表在《剧本》月刊。196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公映动画电影《红云崖》,片长40分钟。1964年先后改编为同名现代京剧、滇剧、川剧、扬剧许多剧种数十个剧团演出了这个剧目。[8]
1984年,“赤化全川”石刻标语所在村更名为“红云崖村”。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 ^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见证一段峥嵘岁月. 四川日报. 2021-04-06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 中国政府网. 2006-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3).
- ^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川府函〔2012〕149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3).
-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国政府网.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川府函〔2014〕199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2014-10-31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4).
- ^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李兴罡 陈羽啸 钟雨恒:“‘赤化全川’气吞山河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见证一段峥嵘岁月”,来源《华西都市报》,发布时间:2021-07-01.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 ^ 马拉:“走近老诗人梁上泉(下) ‘红云崖’与‘小白杨’”,《红岩春秋》,2017年7期。
- ^ 梁上泉编剧 舒铁民 曾繁柯作曲:《四川剧丛:红云崖(五场歌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0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