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
谥号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諡號 | ||||||||
简化字 | 谥号 | ||||||||
| |||||||||
越南语名称 | |||||||||
国语字 | thụy hiệu | ||||||||
儒字 | 諡號 | ||||||||
朝鲜语名称 | |||||||||
谚文 | 시호 | ||||||||
汉字 | 諡號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諡号 | ||||||||
| |||||||||
日语别称 | |||||||||
汉字 | 諡 | ||||||||
|
上古的尧舜禹等称号是谥号的雏形。商朝中后期,谥号开始成体系地被作用。在周朝,根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考古研究,此风俗约于周穆王前后开始出现。谥号通常用于尊称古代帝王、大臣、学者和贵族;有些名人的谥号由于久经使用,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诸葛武侯(诸葛亮)、韩文公(韩愈)、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等。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再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后期,赐谥权由皇帝包揽,取决于“圣裁”。謚号、諡号二词古文通用。据中华民国著名家谱学家廖庆六认为,在正体中文使用上,“謚”为一般道士作法事时的随口表扬,“諡”则为政府机关的荣赐褒扬。[1]
谥法由来
传统说法
依《逸周书·谥法解》对立谥制度的起源的解释,将其假托于周初周公旦和太公望所制谥,用以如实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迹与功劳[2]。后世谥号之制定遂以谥法为纲。但《逸周书·谥法解》是“搜罗西周至战国中期的谥号使用、又将谥字的解释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另外还创造出新拟的谥字与谥解。《谥法解》的出现使此后的谥法提供了理论的根据。”[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4],改而自称为始皇帝,后世按数字顺序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万世皇帝等[5]。汉代时期谥法又告恢复,至清末止。
后世由于部分谥字在应用上产生变化,固有部分谥法书有其他的谥法解释,如宋代苏洵所著的嘉祐谥法,部分解释了宋代的赐谥标准。
当代研究
目前对于是谥法的理解,多仰赖于《逸周书·谥法解》的整理,但郭沫若在1932年出版的《金文丛考》中提出质疑。他认为《逸周书》是战国时代的伪书,搜集前代君王的名号,穿凿附会弄出了谥法,造成了许多谥号有多种解释。王国维早于郭沬若撰文硏究谥法之起,它们将谥法之兴分别订于不同时期。王氏认为谥法起于宗周共懿诸王以后〈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通敦跋》〉;郭氏则认为谥法当起于战国之时〈参郭沫若《金文丛考·谥法之起源》〉[6]。王国维更据适簋铭文称穆王、献侯鼎铭文称成王[7]等,认为周初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时称号而非死后之谥[8]。
文、武谥号的排列顺序,在后世也产生部分重复情况。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开的先例,一个朝代的第一个及第二个国君的谥号经常使用文、武。如魏武帝和魏文帝、晋文帝和晋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和梁简文帝、陈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谥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谥文皇帝)、清太祖(初谥武皇帝)和清太宗(谥文皇帝)。自宋代理学盛行、对汉武帝评价降低[9]之后,“文”字用于皇帝谥号的褒义通常在“武”之上。
种类
谥号用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 上谥,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武”为有开创局面、辟疆拓土等伟业才能配享此号;“壮”、“刚”则为生前战功彪炳的武将属之。传统上以文、武两字为最高赞誉。
-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博昌愍侯夏侯渊和晋愍帝司马邺的“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蜀汉怀帝刘禅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远礼”,周厉王的“厉”表示“暴慢无亲”或不吉利,鲁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晋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汉灵帝的“灵”表示“乱而不损”。
- 私谥,始于周末,到汉朝才盛行起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如陶渊明被亲友私谥“靖节先生”,王通被门生私谥“文中子”。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分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由于帝王之谥皆由其臣其子所议定,因此按照“臣子为君父讳恶”的儒家礼教,帝王谥号很少使用恶谥了。汪守宽《谥法研究》统计,自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221年,帝王国君234人中,美谥165人(70.6%),平谥39人(16.6%),恶谥30人(12.8%)。而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11年,帝王国君324人中,美谥290人(89.3%),平谥25人(8%,多为幼年夭折或末代失位的帝王),恶谥仅9人(2.7%)。[10]
帝王讳用平谥、恶谥之后,导致有些美谥本身的意思并不坏,但被用在遭遇某类特定命运的皇帝身上之后,在后世的意思就改变了;例如“惠”本为美谥,但在汉惠帝以及晋惠帝司马衷以后,就转为平谥了。还有“献”字用于汉献帝,“恭”用于晋恭帝司马德文、西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杨侑、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身上之后,恭帝、献帝、顺帝等成了失位之君的常用谥号。而这类皇帝谥号如用于皇后、臣属,或者与其他文字并用,则无影射贬低之义,如东晋名臣王导谥“文献”、唐朝名臣狄仁杰即谥“文惠”、宋朝开国功臣赵普谥“忠献”,以及宋太祖孝惠皇后、明宪宗孝惠皇后(明世宗祖母),抑或明朝蜀献王、兴献王等。
再如“昭”字,在战国之前多为恶谥,用于中衰之主,或不得其终者,如周昭王(南征不返)、楚昭王(失国)、鲁昭公(被逐)、齐昭公和晋昭公(国势中落)、晋昭侯和宋前昭公(无道被杀)等。但自战国以后,谥“昭”者多为令主,“昭”字由恶谥转为美谥。[10]
再如“忠献”,在宋朝本为人臣等级最高的谥号,曾赠予赵普、韩琦等人,然而南宋两任权相秦桧、史弥远先后被赠谥“忠献”,自明代憎嫌此谥号竟不用,仅南明追赠建文朝给事黄钺为“忠献”。[11]
谥号用字
逸周书:谥法解
逸周书为周朝留下来的典籍,相传为周公所作,年代最早的谥法标准,亦多为后世所沿用。
蔡邕独断
东汉蔡邕的著作《帝谥》:
违拂不成曰“隐”,靖民则法曰“皇”,翼善传圣曰“尧”,仁圣盛明曰“舜”,残人多垒曰“桀”,残义损善曰“纣”,慈惠爱亲曰“孝”,爱民好与曰“惠”,圣善同文曰“宣”,声闻宣远曰“昭”,克定祸乱曰“武”,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圣善曰“懿”,布德执义曰“穆”,仁义说民曰“元”,安仁立政曰“神”,布纲治纪曰“平”,乱而不损曰“灵”,保民耆艾曰“明”,辟土有德曰“襄”,贞心大度曰“匡”,大虑慈民曰“定”,知过能改曰“恭”,不生其国曰“声”,一德不懈曰“简”,夙兴夜寐曰“敬”,清白自守曰“贞”,柔德好众曰“靖”,安乐治民曰“康”,小心畏忌曰“僖”,中身早折曰“悼”,慈仁和民曰“顺”,好勇致力曰“庄”,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逢难曰“愍”,名实过爽曰缪,壅遏不通曰“幽”,暴虐无亲曰“厉”,致志大图曰“景”,辟土兼国曰“桓”,经纬天地曰“文”,执义扬善曰“怀”,短折不成曰“殇”,去礼远众曰“炀”,怠政外交曰“携”,治典不敷曰“祈”。
谥法.宋苏洵
宋代苏洵所写的典籍谥法四卷:
明谥纪彚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其他
哀 | 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恭人短折曰哀 德之不建曰哀 遭难已甚曰哀 处死非义曰哀 |
---|---|
爱 | 啬于赐与曰爱 |
安 | 好和不争曰安 兆民宁赖曰安 宽容平和曰安 宽裕和平曰安 所保惟贤曰安 中心宅仁曰安 修己宁民曰安 务德不争曰安 庄敬尽礼曰安 敬而有礼曰安 貌肃辞定曰安 止于义理曰安 恭德不劳曰安 静正不迁曰安 懿恭中礼曰安 凝重合礼曰安 |
白 | 外内贞复曰白 |
比 | 择善而从曰比 事君有党曰比 |
褊 | 俭啬无德曰褊 心隘政急曰褊 |
成 | 安民立政曰成 刑民克服曰成 佐相克终曰成 制义克服曰成 礼乐明具曰成 持盈守满曰成 遂物之美曰成 通达强立曰成 经德秉德曰成 民和神福曰成 道兼圣智曰成 夙夜警戒曰成 曲直赴礼曰成 仁化纯被曰成 不忘久要曰成 德备礼乐曰成 德见于行曰成 久道化隆曰成 内德纯备曰成 坤宁化洽曰成 |
诚 | 纯德合天曰诚 从容中道曰诚 推心御物曰诚 秉德纯一曰诚 明信率下曰诚 肫笃无欺曰诚 实心施惠曰诚 |
沖 | 幼少在位曰沖 幼少短折曰沖 |
崇 | 能修其官曰崇 |
丑 | 怙威肆行曰丑 |
出 | 避位去国曰出 |
纯 | 中正精粹曰纯 见素抱朴曰纯 安危一心曰纯 志虑忠实曰纯 至诚无息曰纯 内心和一曰纯 治理精粹曰纯 |
慈 | 视民如子曰慈 爱育必周曰慈 抚柔平恕曰慈 |
聪 | 声入心通曰聪 迩言必察曰聪 |
达 | 质直好义曰达 疏通中理曰达 |
大 | 则天法尧曰大 |
戴 | 爱民好治曰戴 典礼不愆曰戴 |
荡 | 好内远礼曰荡 狂而无据曰荡 |
悼 | 肆行劳祀曰悼 中年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 未中早夭曰悼 |
道 | 以德化民曰道 |
德 | 绥柔士民曰德 谏争不威曰德 谋虑不威曰德 贵而好礼曰德 忠和纯备曰德 绥怀来人曰德 强直温柔曰德 勤恤民隐曰德 忠诚上实曰德 辅世长民曰德 宽众忧役曰德 刚塞简廉曰德 惠和纯淑曰德 富贵好礼曰德 功成民用曰德 修文来远曰德 睿智日新曰德 善政养民曰德 尊贤亲亲曰德 仁而有化曰德 忧在进贤曰德 宽栗扰毅曰德 直温强义曰德 谏诤不违曰德 周旋中礼曰德 泽及遐外曰德 懿修罔懈曰德 |
帝 | 德象天地曰帝 |
丁 | 述善不克曰丁 述义不悌曰丁 迷而不悌曰丁 |
鼎 | 追改前过曰鼎 |
定 | 大虑静民曰定 安民大虑曰定 纯行不爽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纯行不二曰定 追补前过曰定 仁能一众曰定 嗣成武功曰定 践行不爽曰定 审于事情曰定 德操纯固曰定 以劳定国曰定 克绥邦家曰定 静正无为曰定 大应慈仁曰定 义安中外曰定 镇静守度曰定 |
度 | 心能制义曰度 进退可轨曰度 守法纬民曰度 从容有常曰度 礼仪咨善曰度 宽裕有容曰度 创制垂法曰度 懿徽足式曰度 |
端 | 守礼执义曰端 圣修式化曰端 严恭莅下曰端 恭己有容曰端 秉心贞静曰端 守礼自重曰端 |
敦 | 善行不怠曰敦 温仁忠厚曰敦 能记国善曰敦 温仁厚下曰敦 笃亲睦族曰敦 树德纯固曰敦 |
干 | 犯国之纪曰干 |
刚 | 追补前过曰刚 强毅果敢曰刚 致果杀敌曰刚 强而能断曰刚 自强不息曰刚 政刑明断曰刚 威强不屈曰刚 强义果敢曰刚 |
高 | 德覆万物曰高 功德盛大曰高 覆帱同天曰高 |
革 | 献敏成行曰革 |
公 | 立志及众曰公 |
恭 | 尊贤贵义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执事坚固曰恭 爱民长弟曰恭 执礼御宾曰恭 芘亲之阙曰恭 尊长让善曰恭 渊源流通曰恭 夙夜敬事曰恭 知过能改曰恭 贤而不伐曰恭 率事以信曰恭 不懈于位曰恭 卑以自牧曰恭 不懈于德曰恭 治典不易曰恭 责难于君曰恭 正德美容曰恭 不懈为德曰恭 正己接物曰恭 昭事不忒曰恭 勤恤民隐曰恭 庄以莅下曰恭 谦和不懈曰恭 逊顺事上曰恭 |
光 | 功格上下曰光 能绍前业曰光 居上能谦曰光 功烈耿著曰光 |
广 | 美化及远曰广 所闻能行曰广 |
果 | 好力致勇曰果 好学近智曰果 临事善断曰果 |
暠 | 综善典法曰暠 |
和 | 不刚不柔曰和 推贤让能曰和 柔远能迩曰和 号令悦民曰和 敦睦九族曰和 怀柔胥洽曰和 温厚无苛曰和 |
侯 | 执应八方曰侯 |
厚 | 思虑不爽曰厚 强毅敦朴曰厚 敦仁爱众曰厚 |
胡 | 弥年寿考曰胡 保民耆艾曰胡 保民畏惧曰胡 |
怀 | 执义扬善曰怀 慈仁短折曰怀 慈仁知节曰怀 失位而死曰怀 慈仁哲行曰怀 民思其惠曰怀 |
桓 |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勤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 克敌服远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 壮以有力曰桓 |
荒 | 凶年无榖曰荒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昏乱纪度曰荒 从乐不反曰荒 狎侮五常曰荒 |
皇 | 靖民则法曰皇 |
徽 | 元德充美曰徽 |
惠 | 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 柔质爱课曰惠 柔质受谏曰惠 施勤无私曰惠 慈仁好与曰惠 爱民好学曰惠 宽裕慈仁曰惠 和而不流曰惠 慈哲远识曰惠 能绥四方曰惠 子爱困穷曰惠 俭以厚下曰惠 淑质受谏曰惠 恩能及下曰惠 宽裕不苛曰惠 遗爱在民曰惠 分人以财曰惠 利而不费曰惠 抚字心殷曰惠 兴利裕民曰惠 德威可怀曰惠 泽及万世曰惠 仁恕中存曰惠 慈恩广被曰惠 |
彗 | 柔质受谏曰慧 |
惑 | 满志多穷曰惑 以欲忘道曰惑 淫溺丧志曰惑 妇言是用曰惑 夸志多穷曰惑 |
基 | 德性温恭曰基 |
坚 | 彰义掩过曰坚 磨而不磷曰坚 |
俭 | 菲薄废礼曰俭 节以制度曰俭 举事有经曰俭 |
简 | 一德不懈曰简 平易不訾曰简 治典不杀曰简 正直无邪曰简 易从有功曰简 平易无疵曰简 至德临下曰简 仕不躁进曰简 能行直道曰简 执要能固曰简 |
僭 | 言行相违曰僭 自下陵上曰僭 |
节 | 好廉自克曰节 不侈情欲曰节 巧而好度曰节 能固所守曰节 谨行节度曰节 躬俭中礼曰节 直道不挠曰节 临义不夺曰节 艰危莫夺曰节 |
介 | 执一不迁曰介 |
景 | 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致志大图曰景 繇义而成曰景 德行可仰曰景 法义而齐曰景 明照旁周曰景 |
敬 | 夙夜警戒曰敬 令善典法曰敬 夙夜恭事曰敬 象方益平曰敬 象方益年曰敬 夙兴夜寐曰敬 众方克就曰敬 齐庄中正曰敬 广直勤正曰敬 廉直劲正曰敬 难不忘君曰敬 受命不迁曰敬 畏天爱民曰敬 陈善闭邪曰敬 威仪悉备曰敬 戒尊师傅曰敬 戒惧无违曰敬 小心恭事曰敬 戒慎几微曰敬 肃恭无怠曰敬 齐庄自持曰敬 应事无慢曰敬 |
靖 | 柔德安众曰靖 恭己鲜言曰靖 宽乐令终曰靖 柔德教众曰靖 柔直考终曰靖 虚己鲜言曰靖 缉熙宥密曰靖 式典安民曰靖 仁敬鲜言曰靖 慎以处位曰靖 政刑不扰曰靖 纲纪肃布曰靖 厚德安贞曰靖 律身恭简曰靖 以德安众曰靖 |
君 | 赏庆刑威曰君 从之成群曰君 |
开 | 信道轻仕曰开 |
凯 | 中心乐易曰凯 |
康 | 渊源流通曰康 温柔好乐曰康 安乐抚民曰康 合民安乐曰康 丰年好乐曰康 安乐治民曰康 好乐怠政曰康 能安兆民曰康 俊民用章曰康 久膺多福曰康 寿考且宁曰康 保民迪吉曰康 务德不争曰康 宽裕和平曰康 敬而有礼曰康 保卫社稷曰康 造道自行曰康 动而无妄曰康 温柔好善曰康 思善无逸曰康 温良好学曰康 视履安和曰康 |
考 | 大虑行节曰考 秉德不回曰考 |
克 | 爱民在刑曰克 秉义行刚曰克 胜敌得俊曰克 胜己之私曰克 |
恪 | 敬共官次曰恪 威仪端俨曰恪 温共朝夕曰恪 温恭不怠曰恪 懋勤内治曰恪 威容端严曰恪 |
夸 | 华言无实曰夸 |
宽 | 含光得众曰宽 大德包蒙曰宽 御众不近曰宽 |
匡 | 贞心大度曰匡 以法正国曰匡 辅弼王室曰匡 弥缝灾害曰匡 正君之过曰匡 |
旷 | 审音知化曰旷 |
剌 | 不思忘爱曰剌 愎狠遂过曰剌 暴戾无亲曰剌 暴慢九卿曰剌 不思安乐曰剌 暴慢无亲曰剌 妄爱曰剌 |
类 | 施勤无私曰类 勤政无私曰类 不忝前哲曰类 |
厘 | 质渊受谏曰厘 有罚而还曰厘 |
礼 | 奉义顺则曰礼 恭俭庄敬曰礼 善自防间曰礼 躬俭中节曰礼 审节而和曰礼 著诚去伪曰礼 纳民轨物曰礼 恭俭合度曰礼 内则克修曰礼 |
理 | 才理审谛曰理 政平刑肃曰理 措正施行曰理 表章道术曰理 才敏详审曰理 治繁不扰曰理 |
厉 | 杀戮无辜曰厉 暴虐无亲曰厉 愎狠无礼曰厉 扶邪违正曰厉 长舌阶祸曰厉 暴慢无礼曰厉 愎狠遂过曰厉 |
戾 | 不悔前过曰戾 不思顺受曰戾 知过不改曰戾 |
良 | 温良好乐曰良 理顺习善曰良 小心敬事曰良 温敬寡言曰良 孝悌成性曰良 小心敬畏曰良 谋猷归美曰良 竭忠无隐曰良 宅衷易直曰良 |
烈 |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遵业曰烈 圣功广大曰烈 海外有截曰烈 业成无兢曰烈 光有大功曰烈 戎业有光曰烈 刚正曰烈 宏济生民曰烈 庄以临下曰烈 |
灵 | 不勤成名曰灵 死而志成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祭鬼神曰灵 极知鬼神曰灵 不遵上命曰灵 德之精明曰灵 |
懋 | 以德受官曰懋 以功受赏曰懋 |
密 | 追补前过曰密 思虑详审曰密 |
闵 | 慈仁不寿曰闵 |
敏 | 应事有功曰敏 明作有功曰敏 英断如神曰敏 明达不滞曰敏 闻义必徙曰敏 才猷不滞曰敏 好古不怠曰敏 |
愍 |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艰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 使民折伤曰愍 在国连忧曰愍 佐国逢难曰愍 危身奉上曰愍 |
明 |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思虑果远曰明 保民耆艾曰明 任贤致远曰明 总集殊异曰明 独见先识曰明 能扬仄陋曰明 察色见情曰明 容义参美曰明 无幽不察曰明 圣能作则曰明 令闻不已曰明 奉若天道曰明 遏恶扬善曰明 视能致远曰明 内治和理曰明 诚身自知曰明 守静知常曰明 至诚先觉曰明 远虑防微曰明 懿行宣著曰明 智能晰理曰明 昭晰群性曰明 |
缪 | 名与实爽曰缪 伤人蔽贤曰缪 蔽仁伤善曰缪 |
莫 | 德正应和曰莫 |
穆 | 布德执义曰穆 中情见貌曰穆 贤德信修曰穆 德政应和曰穆 敬和在位曰穆 德化肃和曰穆 圣敬有仪曰穆 粹德深远曰穆 肃容持敬曰穆 容仪肃敬曰穆 |
宁 | 裕以安民曰宁 渊衷湛一曰宁 端重自毖曰宁 |
彭 | 述而不作曰彭 信而好古曰彭 |
平 | 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 惠内无德曰平 治而清省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克定祸乱曰平 理而无责曰平 布德均政曰平 无常无偏曰平 治道如砥曰平 分不求多曰平 政以行辟曰平 推心行恕曰平 |
齐 | 执心克庄曰齐 资辅共就曰齐 轻𬨎恭就曰齐 执正克庄曰齐 |
祁 | 治典不杀曰祁 经典不易曰祁 治定不陂曰祁 |
迁 | 博物多爱曰迁 良史实录曰迁 |
强 | 和而不流曰强 中立不倚曰强 守道不变曰强 死不迁情曰强 自胜其心曰强 |
钦 | 威仪悉备曰钦 敬事节用曰钦 克慎成宪曰钦 肃敬承上曰钦 夙夜祗畏曰钦 敬慎万几曰钦 神明俨翼曰钦 小心励翼曰钦 寅恭供职曰钦 |
勤 | 温年好乐曰勤 能修其官曰勤 服劳无怨曰勤 广业不怠曰勤 勤行世业曰勤 好学力行曰勤 能修内职曰勤 夙夜匪懈曰勤 宣劳中外曰勤 |
清 | 避远不义曰清 洁己自爱曰清 洁己奉法曰清 |
顷 | 甄心动惧曰顷 敏以敬慎曰顷 祗勤追惧曰顷 慈仁和民曰顷 堕覆社稷曰顷 震动过惧曰顷 阴靖多谋曰顷 |
悫 | 行见中外曰悫 执德不惑曰悫 诚以致志曰悫 表里如一曰悫 诚心中孚曰悫 率真御下曰悫 |
确 | 执德不惑曰确 执德不回曰确 |
让 | 推功尚善曰让 德性宽柔曰让 |
仁 | 蓄义丰功曰仁 慈民爱物曰仁 克己复礼曰仁 贵贤亲亲曰仁 杀身成仁曰仁 能以国让曰仁 利泽万世曰仁 率性安行曰仁 功施于民曰仁 屈己逮下曰仁 度功而行曰仁 宽信敏惠曰仁 爱仁立物曰仁 体元立极曰仁 如天好生曰仁 教化溥浃曰仁 慈心为质曰仁 惠爱溥洽曰仁 |
荣 | 宠禄光大曰荣 先义后利曰荣 |
容 | 宽裕温柔曰容 |
柔 | 顺德丽贞曰柔 至顺法坤曰柔 |
睿 | 可以作圣曰睿 深思远虑曰睿 圣知通微曰睿 虑周事表曰睿 |
伤 | 未家短折曰伤 短折不成曰伤 |
殇 | 短折不成曰殇 未家短折曰殇 童蒙短折曰殇 |
商 | 昭功宁民曰商 文学博识曰商 |
绍 | 疏远继位曰绍 |
深 | 秉心塞渊曰深 |
神 | 民无能名曰神 一人无名曰神 壹民无为曰神 安仁立政曰神 物妙无方曰神 圣不可知曰神 阴阳不测曰神 治民无为曰神 应变远方曰神 不疾而速曰神 精义妙物曰神 应变无方曰神 能妙万物曰神 道化宜民曰神 显仁藏用曰神 则天广运曰神 |
慎 | 敏以敬曰慎 沈静寡言曰慎 思虑深远曰慎 谨饬自持曰慎 夙夜敬畏曰慎 小心克勤曰慎 |
声 | 不生其国曰声 不主其国曰声 |
圣 |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虚己从谏曰圣 敬祀亨礼曰圣 行道化民曰圣 穷理尽性曰圣 穷神知化曰圣 通达先知曰圣 大而化之曰圣 博施济众曰圣 极深研几曰圣 能听善谋曰圣 裁成天地曰圣 睿智天纵曰圣 百姓与能曰圣 备物成器曰圣 备道全美曰圣 神化难名曰圣 |
胜 | 容仪恭美曰胜 |
使 | 治民克尽曰使 |
世 | 承命不迁曰世 景物四方曰世 贻庥奕叶曰世 |
淑 | 言行不回曰淑 虑善从宜曰淑 温仁咸仰曰淑 善行著闻曰淑 |
舒 | 举事而迟曰舒 言行轨物曰舒 |
庶 | 心能制义曰庶 |
顺 | 慈和遍服曰顺 慈仁和民曰顺 柔质慈惠曰顺 和比于理曰顺 德合帝则曰顺 受天百禄曰顺 柔德承天曰顺 德性宽柔曰顺 淑慎其身曰顺 德容如玉曰顺 克将君美曰顺 慈仁体民曰顺 好恶公正曰顺 德协自然曰顺 慈和偏服曰顺 |
舜 | 仁圣盛明曰舜 |
思 | 道德纯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不眚兆民曰思 谋虑不衍曰思 柔能自勉曰思 通明爽愿曰思 深虑道远曰思 念终如始曰思 辟土兼国曰思 追悔前愆曰思 |
肃 | 刚德克就曰肃 执心决断曰肃 威德克就曰肃 正己摄下曰肃 能执妇道曰肃 好德不怠曰肃 貌敬行祗曰肃 刚德克服曰肃 身正人服曰肃 法度修明曰肃 严畏自饬曰肃 摄下有礼曰肃 貌恭心敬曰肃 |
素 | 达礼蔽乐曰素 |
太 | 克启行禩曰太 |
泰 | 循礼安舒曰泰 临政无慢曰泰 |
通 | 物至能应曰通 事起而辨曰通 |
王 | 仁义所往曰王 |
威 | 猛以刚果曰威 强毅信正曰威 服叛怀远曰威 强毅执政曰威 赏劝刑怒曰威 以刑服远曰威 蛮夷率服曰威 信赏必罚曰威 德威可畏曰威 声灵震叠曰威 庄以临下曰威 |
温 | 德性宽柔曰温 和顺可即曰温 仁良好礼曰温 乐育群生曰温 宽仁惠下曰温 |
文 |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 博闻多见曰文 忠信接礼曰文 能定典礼曰文 经邦定誉曰文 敏而好学曰文 施而中礼曰文 修德来远曰文 刚柔相济曰文 修治班制曰文 德美才秀曰文 万邦为宪曰文 帝德运广曰文 坚强不暴曰文 徽柔懿恭曰文 圣谟丕显曰文 化成天下曰文 纯穆不已曰文 克嗣徽音曰文 敬直慈惠曰文 与贤同升曰文 绍修圣绪曰文 声教四讫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
武 | 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威强睿德曰武 除伪宁真曰武 威强恢远曰武 帅众以顺曰武 保大定功曰武 刚强以顺曰武 辟土斥境曰武 折冲御侮曰武 除奸靖难曰武 拓地开封曰武 肃将天威曰武 安民和众曰武 克有天下曰武 睿智不杀曰武 恤民除害曰武 赴敌无避曰武 德威遐畅曰武 威疆叡德曰武 |
息 | 谋虑不成曰息 |
熙 | 允僖庶绩曰熙 敬德光明曰熙 隆称赫奕曰熙 |
僖 | 小心畏忌曰僖 质渊受谏曰僖 有罚而还曰僖 刚克曰僖 有过曰僖 慈惠爱亲曰僖 小心恭慎曰僖 乐闻善言曰僖 恭慎无过曰僖 |
熹 | 有功安人曰熹 |
贤 | 仁义合道曰贤 宠至益戒曰贤 行义合道曰贤 明德有成曰贤 内治隆备曰贤 内德有成曰贤 |
显 | 行见中外曰显 受禄于天曰显 圣德昭临曰显 百辟惟刑曰显 有光前烈曰显 中外仰德曰显 德美宣昭曰显 |
宪 | 博闻多能曰宪 赏善罚恶曰宪 行善可记曰宪 在约纯思曰宪 圣能法天曰宪 圣善周达曰宪 创制垂法曰宪 刑政四方曰宪 文武可法曰宪 聪明法天曰宪 表正万邦曰宪 懿行可纪曰宪 仪范永昭曰宪 |
献 | 博闻多能曰献 惠而内德曰献 智哲有圣曰献 聪明睿智曰献 文资有成曰献 敏惠德元曰献 圣哲有谋曰献 贤德有成曰献 智能翼君曰献 学该古训曰献 智质有理曰献 智质有操曰献 智质有礼曰献 向徳内徳曰献 |
襄 |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 执心克刚曰襄 协赞有成曰襄 威德服远曰襄 |
向 | 简易多闻曰向 |
孝 |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协时肇享曰孝 大虑行节曰孝 慈惠爱民曰孝 慈爱忘劳曰孝 从命不违曰孝 善事父母曰孝 遵义安仁曰孝 几谏不倦曰孝 姻睦其党曰孝 博于备养曰孝 敬慎所安曰孝 尊仁爱义曰孝 能养能恭曰孝 干蛊用誉曰孝 继志成事曰孝 践修世德曰孝 丕承先志曰孝 博施被物曰孝 教刑四海曰孝 德通神明曰孝 先意承志曰孝 能奉祭祀曰孝 志不忘亲曰孝 富贵不骄曰孝 德加百姓曰孝 徽音克嗣曰孝 |
携 | 怠政外交曰携 |
信 | 守命共时曰信 出言可复曰信 周仁承命曰信 守礼不违曰信 宽仁孚众曰信 政令划一曰信 |
修 | 勤其世业曰修 好学近习曰修 克勤世业曰修 |
虚 | 凉德薄礼曰虚 华言无实曰虚 |
宣 | 圣善周闻曰宣 施而不成曰宣 善问周达曰宣 施而不秘曰宣 诚意见外曰宣 重光丽日曰宣 义问周达曰宣 能布令德曰宣 浚达有德曰宣 力施四方曰宣 哲惠昭布曰宣 善闻式布曰宣 |
玄 | 含和无欲曰玄 应真主神曰玄 |
逊 | 谦和善让曰逊 |
炀 |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 好内怠政曰炀 肆行劳神曰炀 去礼远正曰炀 逆天虐民曰炀 |
尧 | 翼善传圣曰尧 大而难名曰尧 |
野 | 质胜其文曰野 敬而不中礼曰野 |
仪 | 善行足法曰仪 |
夷 | 克杀秉政曰夷 安心好静曰夷 隐居求志曰夷 失礼基乱曰夷 |
义 | 制事合宜曰义 见利能终曰义 先君后己曰义 除去天地之害曰义 取而不贪曰义 理财正辞曰义 仁能制命曰义 能成其志曰义 道无不理曰义 推功尚善曰义 以礼节行曰义 行礼不疚曰义 见利能让曰义 以公灭私曰义 正身肃下曰义 |
逸 | 隐居放言曰逸 |
益 | 迁善改过曰益 取于人以为善曰益 |
易 | 好更改旧曰易 |
毅 | 致果杀敌曰毅 强而能断曰毅 勇而近仁曰毅 善行不怠曰毅 温仁忠厚曰毅 能纪国善曰毅 英明有执曰毅 经德不回曰毅 致果克敌曰毅 |
翼 | 刚克为伐曰翼 思虑深远曰翼 爱民好治曰翼 小心事天曰翼 小心昭事曰翼 赞宣德化曰翼 |
懿 | 温柔贤善曰懿 温和圣善曰懿 体和居中曰懿 爱人质善曰懿 柔克有光曰懿 浸以光大曰懿 行见中外曰懿 爱民质渊曰懿 德浸广大曰懿 文德充实曰懿 秉彝好德曰懿 尚能不争曰懿 主极精纯曰懿 柔德流光曰懿 贤善著美曰懿 |
隐 | 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尸国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 隐括不成曰隐 不尸其位曰隐 违拂不成曰隐 怀情不尽曰隐 不明误国曰隐 威德刚武曰隐 |
英 | 出类拔萃曰英 道德应物曰英 德华茂著曰英 明识大略曰英 |
婴 | 恭俭好礼曰婴 |
雍 | 居敬行简曰雍 |
勇 | 胜敌壮志曰勇 率义死国曰勇 致命为仁曰勇 奋身为义曰勇 持义不挠曰勇 知死不避曰勇 率义共用曰勇 以义死用曰勇 临事屡断曰勇 临难不惧曰勇 见义必为曰勇 |
幽 | 壅遏不通曰幽 动静乱常曰幽 早孤有位曰幽 早孤陨位曰幽 早孤铺位曰幽 违礼乱常曰幽 暴民残义曰幽 淫德灭国曰幽 |
友 | 睦于兄弟曰友 |
俞 | 愚智适时曰俞 |
禹 | 渊源通流曰禹 受禅成功曰禹 |
圉 | 威德刚武曰圉 |
裕 | 强学好问曰裕 建中垂统曰裕 宽仁得众曰裕 性量宽平曰裕 仁惠克广曰裕 宽和不迫曰裕 宽和自得曰裕 |
誉 | 状古述今曰誉 |
渊 | 不幸短命曰渊 沈潜用晦曰渊 德信静深曰渊 沈几烛隐曰渊 |
元 | 能思辩众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道德纯一曰元 遵仁贵德曰元 善行仁德曰元 宣慈惠和曰元 至善行德曰元 忠肃恭懿曰元 体仁长民曰元 茂德丕绩曰元 体干启祚曰元 万邦以贞曰元 体仁内恕曰元 仁明道合曰元 |
原 | 思虑不爽曰原 植德开基曰原 庆流奕叶曰原 |
远 | 疏远继位曰远 |
愿 | 思厚不爽曰愿 弱无立志曰愿 败乱无度曰愿 忘德败礼曰愿 柔无立志曰愿 |
章 | 温克令仪曰章 法度明大曰章 出言有文曰章 敬慎高亢曰章 文教远耀曰章 |
昭 | 容仪恭美曰昭 昭德有劳曰昭 圣闻周达曰昭 声闻宣远曰昭 威仪恭明曰昭 明德有功曰昭 圣问达道曰昭 圣德嗣服曰昭 德业升闻曰昭 智能察微曰昭 德礼不愆曰昭 高朗令终曰昭 遐隐不遗曰昭 德辉内蕴曰昭 柔德有光曰昭 |
哲 | 知人曰哲 明知渊深曰哲 官人应实曰哲 明知周通曰哲 识微虑终曰哲 知能辨物曰哲 |
贞 |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大宪克就曰贞 不隐无屈曰贞 内外用情曰贞 忧国忘死曰贞 内外无怀曰贞 忠道不扰曰贞 保节扬名曰贞 履正中馈曰贞 守教难犯曰贞 幽间专一曰贞 恒德从一曰贞 直道不挠曰贞 名实不爽曰贞 事君无猜曰贞 德性正固曰贞 率义好修曰贞 德信正周曰贞 |
真 | 肇敏行成曰真 不隐无藏曰真 |
正 | 内外宾服曰正 大虑克就曰正 内外用情曰正 清白守洁曰正 图国忘死曰正 内外无怀曰正 直道不挠曰正 靖恭其位曰正 其仪不忒曰正 精爽齐肃曰正 诚心格非曰正 庄以率下曰正 息邪讵诐曰正 主极克端曰正 万几就理曰正 淑慎持躬曰正 端型式化曰正 心无偏曲曰正 守道不移曰正 |
知 | 官人应实曰知 强立守义曰质 |
直 | 肇敏行成曰直 治乱守正曰直 不隐其亲曰直 守道如矢曰直 言行不邪曰直 质而中正曰直 正人之曲曰直 折狱在中曰直 孝弟成性曰直 小心敬事曰直 敏行不挠曰直 率行无邪曰直 秉道正物曰直 |
质 | 名实不爽曰质 忠正无邪曰质 章义掩过曰质 言行相应曰质 恬淡无为曰质 直心靡他曰质 真纯一德曰质 至治还淳曰质 宅心笃实曰质 淳茂无华曰质 静正无华曰质 朴直无华曰质 强立守义曰质 |
智 | 官人应实曰智 尊明胜患曰智 默行言当曰智 推芒折廉曰智 临事不惑曰智 察言知人曰智 择任而往曰智 |
中 | 王心克一曰中 刚柔不偏曰中 因时致治曰中 |
忠 | 危身奉上曰忠 虑国忘家曰忠 让贤尽诚曰忠 危身利国曰忠 安居不念曰忠 临患不反曰忠 盛衰纯固曰忠 廉方公正曰忠 事君尽节曰忠 推贤尽诚曰忠 中能应外曰忠 杀身报国曰忠 世笃勤劳曰忠 善则推君曰忠 死卫社稷曰忠 以德复君曰忠 以孝事君曰忠 安不择事曰忠 教人以善曰忠 中能虑外曰忠 广方公正曰忠 肫诚翊赞曰忠 |
终 | 有始有卒曰终 克成令名曰终 |
纣 | 贱仁多累曰纣 残义损善曰纣 |
专 | 好功自是曰专 违命自用曰专 |
庄 | 兵甲亟作曰庄 睿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 武而不遂曰庄 真心大度曰庄 好勇致力曰庄 威而不猛曰庄 严敬临民曰庄 履正志和曰庄 维德端严曰庄 恭敬端肃曰庄 端恪临民曰庄 端一克诚曰庄 齐敬中礼曰庄 执德不矜曰庄 德盛礼恭曰庄 严恭自律曰庄 严恪有仪曰庄 |
壮 | 威德刚武曰壮 赫围克服曰壮 死于原野曰壮 胜敌克乱曰壮 好力致勇曰壮 屡行征伐曰壮 武而不遂曰壮 武德刚毅曰壮 非礼弗履曰壮 |
纵 | 弱而立志曰纵 败乱百度曰纵 忘德败礼曰纵 |
谥法规则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魏文惠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废除谥法。[12]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臣子有爵者(如列侯、关内侯)则谥号会冠在爵位之前: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谥号仍然是以一字谥为主,如吴质谥威侯、刘禅谥思公、孙登谥宣太子、贾充谥武公、萧子显谥骄子。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唐高宗为“天皇大帝”,达三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与民休息,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谥号之极为“忠”,如蜀汉诸葛亮、唐郭子仪、尉迟敬德谥号“忠武”,宋初名将狄青原议谥“忠武”,后因故改为较低等的“武襄”,北宋杨业、南宋韩世忠、岳飞(宋理宗加谥),明初名将如常遇春、靖难首功武臣张玉,清代名将杨遇春等谥号皆“忠武”,故有时不能以谥号文武比例论断。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大致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世宗的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13],明神宗的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14];景王朱载圳的谥号为:恭。
- 文臣谥号之极为“文贞”如魏徵、杨士奇及康熙帝师陈廷敬等曾获此谥号,多半为太师的谥号,后避宋仁宗赵祯讳,宋代将文臣最高的谥号改为“文正”,明代以后恢复“文贞”谥号。
- 清代皇帝谥字通常为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或21字(光绪帝);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15][16],道光帝的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17][18];恭亲王奕訢的谥号为:忠。
- 皇帝的谥号最后一字为最重要的的评价,用在对皇帝的简称中。例如乾隆帝谥号最后一字为“纯”,因此被简称为高宗纯皇帝。
- 皇后的谥号首字必须为“孝”,第二个字代表对皇后的评价,最后一字是对应的皇帝的谥号最后一字。首字、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组成了皇后谥号的简称。例如乾隆帝的首位皇后谥号为“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简称孝贤纯皇后,其中“贤”代表对她的评价,而“纯”来自乾隆的谥号最后一字。皇后的谥号倒数第五至第二字的格式必须为“__天__圣”,表达对皇帝的辅佐和培养之意,例如孝贤纯皇后谥号里这四个字是“辅天昌圣”。
皇后的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谥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荣禄),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如左宗棠、张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通谥
通谥,意指为一批特定身份的人物制定统一谥号,清朝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就为褒扬建文、南明年间殉节死事的臣民订立统一的谥号。
越南阮朝为各种爵位的皇族订立通谥,非有特殊贡献不再特别赐予美谥[19]。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九月,阮朝规定皇亲、公主、宫阶的通谥。皇子、公主和宫阶去世后,按照对应爵位品阶获得谥号,除非有特殊贡献,否则不再由朝廷特别赐予美谥。[19]
- 亲王谥端恭
- 郡王谥庄恭
- 亲公谥恭肃
- 国公谥恭睦
- 郡公谥恭亮
- 公主谥美淑
- 一阶妃谥徽顺
- 二阶妃谥懿顺
- 三阶嫔谥雅顺
- 四阶嫔谥娴顺
- 五阶嫔谥丽顺
- 六阶婕妤谥柔顺
- 七阶贵人谥庄顺
- 八阶美人谥谨顺
- 九阶才人和不入九阶的宫人谥淑顺
日本谥号系统
天皇
日本天皇死后会被追上谥号。而日本的谥号系统分为几种——汉风谥号(しごう)、和风谥号、追号(ついごう)、院号。而宫内厅所整理的帝王陵墓内,仅仅使用汉风和和风谥号。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天皇、皇后和皇太子拥有汉风谥号和和风谥号。如阿閇皇女死后的汉风谥号为“元明天皇”,和风谥号为“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豊国成姫天皇”。目前,所有的天皇以汉风谥号被称为“〇〇天皇”,但在明治三年前,自冷泉天皇至后桃园天皇(除了安德天皇、后醍醐天皇和仲恭天皇)之间的所有天皇不被称为“〇〇天皇”而被称作“〇〇院”。
目前最后一次上谥号,是在昭和天皇的大丧之礼,昭和六十四年1月31日,由海部俊树公布大行天皇裕仁的正式谥号,即“昭和天皇”。
汉风谥号
指为中国式的谥号,通常为两字如:“神武天皇”、“孝明天皇”、“元明天皇”和“仁孝天皇”。但在平安时代中后期渐渐放弃了汉风谥号。直至光格天皇薨逝时恢复自光孝天皇以来近千年没有使用的汉风谥号。明治维新后,汉风谥号渐渐不使用,转而使用一世一元的追号。
和风谥号
指为日本式的谥号,通常为多字如:“神日本磐余彦天皇”、“大泊瀬幼武天皇”、“渟中仓太珠敷天皇”和“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豊国成姫天皇”。但在平安时代中后期渐渐放弃了和风谥号。光格天皇薨逝时并没恢复自平安时代早期以来近千年没有使用的和风谥号。和风谥号至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追号
又作帝号、谥号,追号取自天皇生前的居所,或取自天皇的年号,如“桃园天皇”、“醍醐天皇”、“明治天皇”、“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追号在光格天皇至孝明天皇时期曾短暂废除直至明治维新后因开始使用一世一元,故而使用追号。
此外,还有一些天皇的追号取自早期皇帝,因令人钦佩的特征与早期皇帝相似,并加上“后”字。如“后桃园天皇”、“后醍醐天皇”、“后宇多天皇”和“后堀河天皇”。
还有天皇将前两位天皇的谥号合并,成为自己的追号。如兴子,其谥号“明正”二字是由古代元明天皇与元正天皇两位女帝谥号各取一字;称光天皇的谥号取自于称德天皇与光仁天皇两位天皇谥号中的其中一字。
皇后
皇后在薨逝会被追上谥号,分别为汉风谥号和和风谥号,但和风谥号渐渐消失了。其中気长足姫是第一位获得谥号的皇后,汉风谥号“神功皇后”,和风谥号“気长足姫尊”。有些皇后仅仅只有汉风谥号如藤原安宿媛在天平宝字四年,被朝廷追谥为“天平应真仁正皇太后”。此外,还有些皇后只有和风谥号,如藤原乙牟漏追上谥号曰“天之高藤广宗照姬之尊”。
平安时代中后期开始,皇后会被上院号,又作女院。如“四条院”、“上东门院”、“阳明门院”和“二条院”。明治维新后,废除了院号,恢复了谥号制度。如明治天皇之嫡母九条夙子被尊为皇太后,薨逝被追谥为“英照皇太后”;明治天皇的正妻一条美子在薨逝后,被养子大正天皇追上谥号“昭宪皇太后”。
参考文献
- ^ 邱煇塘,中央图书馆:〈《全台诗》之大醇小疵〉[永久失效链接]
- ^ 《逸周书·谥法解》:周公旦,大师望相嗣王发。既赋宪受胪于牧之野。将葬。乃制作谥。谥者。行之迹也。
- ^ 蔡雅雯,《逸周书·谥法解》研究,台南: 国立台南大学语文教育学系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1994年。
- ^ 《史记·秦始皇本纪》: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 ^ 《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 林天人编,《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硏究, 1945-2000: 第二册:先秦史》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6月1日初版,第162页
- ^ 《献侯鼎》,其铭文云: "唯成王大华,在宗周,赏献侯嚣贝,用作丁侯陴彝" ,指出在成王生时已称"成王"。
- ^ 彭裕商.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 成都: 巴蜀书社. 2003年初版: 页45.
- ^ 司马光《资治通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朱熹:“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
- ^ 10.0 10.1 汪守宽《谥法研究》
- ^ 南宋灭亡后,理学派投靠元廷,但当时尚未将“忠献”谥号视为讥讽之意,元朝延安王铁哥、拂林王爱薛、顺德王哈剌哈孙、和宁王康里脱脱、东平王拜住、齐王亦怜真班等多人曾获“忠献”谥号。
- ^ 秦王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议父,臣议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
-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第56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上在位四十五年,寿六十。寻上尊谥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第59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上在位四十八年,寿五十有八。九月甲申,上尊谥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曰:神宗…
- ^ 《高宗純皇帝實錄》第1500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是岁四月乙未,恭上尊谥,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 ^ 《宣宗成皇帝實錄》第2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寻大学士等议奏,高宗纯皇帝尊谥,谨拟奋武字下恭加钦明二字,曰: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 ^ 《宣宗成皇帝实录》第476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四月十二日,恭上尊谥,曰: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庙号:宣宗。”
- ^ 《穆宗毅皇帝实录》第1卷.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寻大学士等议奏,宣宗成皇帝尊谥,谨拟孝敏下加宽定二字,曰: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 ^ 19.0 19.1 《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卷四十九 嗣德二十六年九月 申定皇亲、公主、宫阶通谥例条。
延伸阅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