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裙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27日) |
历史
中国
上古时期,中国服装大多分成两截,上体称“衣”,下体称“裳”,俗称[上衣下裳]。其中的“襦”指长不过膝的短衣,“裙”指布帛拼制而成上连于腰的下裳[3]。从出土文物看,西周时晋国贵族已出现上身右衽短衣,下佩裙裳的衣着[4]。后来成为几千年中汉族妇女最常见的衣着。 有学者认为襦裙最初流行于白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国[5],而另有学者认为中山玉人俑所穿的服饰其实是改良的深衣[6]。
西汉时期人们普遍以上衣下裙的深衣为尚,穿襦裙的妇女较少,但没有完全摒弃且在文献中亦有所记载,东汉汉献帝时女子好为高腰襦裙[7]。
到了东汉至魏晋年间,襦裙重新被人们所重视且占据了当时服饰的主导地位[8]。晋朝晚期有妇人流行内衣裲裆套在交领襦裙之上的记载[9]。南北朝时出现衣在裙外、在衣上束上腰带的襦裙,下裙多为间色裙,并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唐代流行齐胸襦裙和高腰襦裙,常会配上披帛,晚唐至五代宋初出现诃子裙,是在上襦外加诃子,外穿大袖罩衫或半臂,还有去了上襦只穿诃子配大袖罩衫的穿法,大袖裙襦也是当时女性礼服。宋代中后期汉族女服以襦裙为主,最常见的是对襟襦裙以及只穿内衣和裙再外加褙子,也有把对襟上襦穿成交领者。元代后期至明代汉族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但妇女劳动时也常会把上衣束在裙内或在衣外系上围裙[10]。襦裙的历史从战国时代一直沿续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国初期,前后历经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原始形态[8]。
在清代,清初汉族女性依然穿著明代的服饰,最迟至雍正年间部分清代汉女服饰也受到满族服饰影响,由交领变成厂字领式的大襟、琵琶襟等,大襟延续汉族传统的“右衽”形式[11]。有台湾学者指出清代袄裙维持汉族女性两节穿衣的传统,可视为明装或明朝样式的服饰[12]。
汉族妇女袄裙的领缘、袖口以及开衩处,镶绲刺绣配布或花边,称为“绲边”,符合传统正式服装的必备形式。[13]嘉庆年间,汉族女子的衣饰镶滚者渐多,至咸丰、同治年间,京师汉族妇女服饰镶滚之风更趋时尚,不惜费时费力费材地在衫、袄上加镶多道,晚清时镶绲复杂化,出现多种织带花边,以至有镶十馀道者。[14]
-
东汉交领中腰襦裙
-
甘肃出土的前秦襦裙
-
穿大交领高腰襦裙(内有圆领中衣)的北齐女子
-
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襦裙,部份为低胸装
-
晚唐至五代宋初贵族妇女大袖裙襦衫配诃子、披帛
-
穿襦裙并在襦外加上诃子裙、半臂的五代女子
-
穿对襟襦裙的宋代妇女
-
穿主腰、袄裙的明初妇女
-
穿袄裙、半臂的明代正统年间老妇及穿袄裙的侍女
日本
现代日本把裙视为袴的一种,在古坟时代已出现上襦在外的襦裙,飞鸟时代出现类似中国南北朝式样、衣在裙外的襦裙,至奈良时代又从中国唐朝传入高腰襦裙及齐胸襦裙,一直至室町时代,高腰襦裙都在各阶层女性中流行。平安时代由于部份服饰转为多层式,原来的裙子已不够宽围著腰部,演变成只围后方。室町时代后期襦裙开始在平民和武家绝迹,但公家女性服装依然以襦裙为主,至今襦裙制和服虽然不见于平民服装,但日本皇室女性礼服依然是襦裙制,最高等礼服十二单也属于襦裙制,而巫女的服装也是白襦红裙,称为“白衣绯袴”。襦裙也是现代的女性的弓道服装。现代日本卒业着的穿著效果虽然类似襦裙,但上身所穿的其实是长至小腿的长着而不是襦。
-
飞鸟时代穿襦裙的宫女
-
奈良时代穿齐胸襦裙的贵族妇女
-
复原的奈良时代交领襦裙配半臂、披帛、蔽膝
-
复原的奈良时代交领襦裙配披帛
-
复原的奈良时代齐胸襦裙配披帛
-
穿著襦裙制女房服饰的清少纳言
-
复原的平安时代末期白拍子盘领襦裙
-
镰仓时代穿襦裙的庶民女子
-
穿襦裙的镰仓时代妇女
-
穿交领襦裙的镰仓时代妇女
-
穿交领襦裙的镰仓时代妇女
-
穿襦裙表演书道舞的日本少女
朝鲜半岛
新罗、百济从唐朝引入齐胸襦裙和高腰襦裙。至统一新罗后期至高丽王朝前期则流行中腰襦裙,高丽后期受到元代汉服影响,出现衣在裙外的袄裙,但到朝鲜王朝初期至中期仍有衣在裙内的襦裙,而袄裙则模仿明代袄裙样式制作,至朝鲜王朝后期袄裙上衣变短,裙腰变高,一直流传至今。
-
穿著齐胸襦裙的新罗女俑
-
高丽时代贵族妇女与侍女襦裙配披帛
-
朝鲜初期的袄裙
-
朝鲜王朝中期穿襦裙的妇女
越南
襦裙也是越南女性传统服装的常见款式,后黎朝女性会穿著襦裙,并再加上褙子,至阮朝时褙子演变成一种称为四身袄的外套,礼服襦裙则在外穿上披风,又有些女性去掉上襦,以肚兜配搭下裙再穿上四身袄。阮朝时曾一度禁止穿裙,但后期又再流行,至今越南女性于传统节日和庆典中仍会穿著襦裙,尤其是北部地区。
-
《世界人物图卷》中穿襦裙的越南女性(左)
-
阮朝末年穿交领襦裙配四身袄的妇女
-
穿肚兜裙配四身袄的女性
琉球
琉球国于第二尚氏王朝出现衣在裙外的袄裙,成为女性服装之一,至今一些琉球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仍见到这种款式的袄裙。琉球式常服袄裙的下裙多为白色,婚服则多穿黑裙或数层不同颜色的下裙。
-
穿袄裙的琉球女性
-
穿袄裙的琉球士族女性
-
穿襦裙制婚服的琉球士族新娘
类型
襦裙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直领对襟襦裙、斜领对襟襦裙、圆领襦裙、褂裙等。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参见
- 衣裳 (东亚服装):男子的上衣下裳形式
注释
- ^ 裙 ,裹衣也。古服裙不居外 ,皆有衣笼之。《太平御览》
- ^ 郑惠美《“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研究奖助客家学术研究计画”客家传统服饰溯源调查研究报告书》(2012年11月),页20。
- ^ 周汛 高春明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1996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页、第220页、第278页
- ^ 田小娟著《从出土文物看西周的服饰与发型》(1998年),碑林集刊,第250页
- ^ 阮卫萍《从今话古谈襦裙》,《紫禁城》1992年第05期
- ^ 徐海斌著《考古所见白狄中山的饮食与服饰——兼论胡服人俑器足的定名》(2015年),文物春秋,第27页
- ^ 《后汉书》“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
- ^ 8.0 8.1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1992年第05期),紫禁城杂志编辑部,第28-32页
- ^ 《搜神记》“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
- ^ 《Q版大明衣冠图志》,董进(撷芳主人)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3525010
- ^ 林成子主编,《台湾地区民俗调查研究─服饰篇》,(台北:中华民国文化资产维护学会,1989年)。
- ^ 林成子主编,《台湾地区民俗调查研究─服饰篇》,(台北:中华民国文化资产维护学会,1989年)。陈佩婷,《台湾衫到洋服-台湾妇女洋裁的发展历史》,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年2月:“台湾汉族女性的衣饰制度,在男降女不降的规约下则完全未遵循满族的服饰,女子仍穿明装。所以台湾妇女日常服为明朝样式的大襟衫、大裆裤,而非满清的旗装。”
- ^ 郑惠美,《“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研究奖助客家学术研究计画”客家传统服饰溯源调查研究报告书》,页25:“清代汉族妇女服装的装饰特色就是在领缘、袖口以及开衩处,镶绲刺绣配布或花边,绲边是中国传统正式服装应有的形式(深衣的特征中“纯”即为绲边,右衽、绲边几乎是中国服装中,正式礼服必备的要件)。”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89年)。
- ^ 竺小恩,《论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四期,2008年12月,第42页:“嘉庆年间,汉族女子的衣饰镶滚者渐多,至咸丰、同治时期,京师汉族妇女服饰镶滚之风更盛,为趋时尚,人们不惜费时费力费材一道又一道地在衫、袄上加镶,不少妇女都以镶滚数道为满足,以至于竟有镶十几道者。”徐珂《清椑类钞》“十八镶”条:“咸、同间,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曰十八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