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8′02″N 83°16′30″E / 27.467155°N 83.274908°E / 27.467155; 83.274908

蓝毗尼,佛陀诞生地
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英文)
Lumbini, lieu de naissance du Bouddha(法文)
位置 尼泊尔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标准文化:(iii)(vi)
参考编码666
登录年份1997年(第21届会议

蓝毗尼尼泊尔文梵语:लुम्बिनी,Lumbinī或Lumbini,意为“可爱的”),佛教圣地,又译雾毘尼、腊伐尼、林微尼、伦比尼,最接近的中文发音是论比尼(参考尼泊尔语发音),位于尼泊尔境内德赖平原鲁潘德希县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边境上,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280公里

根据佛教传统,蓝毗尼是公元前563年王后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地方[1],乔达摩·悉达多于大约公元前528年,证得正自觉,成等正觉(成佛),创立了佛教。蓝毗尼是许多吸引朝圣者的佛陀生活地之一,更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其他三个分别是拘尸那揭罗菩提伽耶鹿野苑

此地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天示城(或称天臂城)的释迦族浴池[2][3]

蓝毗尼有许多神庙,包括摩耶夫人庙,其他几个目前仍在建设中。有许多古迹、寺庙和博物馆—蓝毗尼国际研究所也位于圣地之内。布史伽里尼水池(Puṣkariṇī),也叫圣池,摩耶夫人诞下乔达摩之前在此水池中沐浴净身,乔达摩也在此第一次洗浴,对信众来说是一座真正的圣池。据说斯里兰卡不丹的国王每年都要来这里取水回去祝福。其蓝毗尼附近,根据佛教传统,取得了最终的证悟,放弃了尘世之烦恼。

由于蓝毗尼对佛教有著极为神圣及重要地位,加上保存了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期间的佛教精舍窣堵波 (佛塔),提供早期佛教朝圣地的珍贵史料,1997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

记载

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临儿国“ 《浮屠经》 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法显传》称蓝毗尼为“论民园”[2]玄奘大唐西域记》称“腊伐尼林”[3]

考古

635年,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在兰毗尼亲见阿育王石柱[4]。1896年印度考古学家穆克吉根据《大唐西域记》和东晋时代高僧法显的记载,在蓝毗尼挖掘出一根阿育王石柱,高约6米,直径45公分。上面铭刻著阿育王的亲笔敕文:

 
“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亲自来地朝拜,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

此石柱成为佛陀在此地降生的一大证明。蓝毗尼村成为宗教的免税地,只须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为税赋。

现况

1968年尼泊尔政府对兰毗尼进行复原工程,1970年成立开发蓝毗尼的国际组织,并指定日本的建筑师丹下健三负责设计蓝毗尼总规划图。规划图于1978获得联合国和尼泊尔政府批准。整个园区为南北向,长方形,划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占地一平方英里,由一条全长1.5公里,两旁有步行道路的中央运河串连。位于最南端的是圣园遗址区。位于中间的国际寺院区共有四十二块土地,由中央运河分为东西寺院区,东区分配给南传佛教的寺院,西区分配给大乘佛教寺院。中国政府在此建造了两座佛寺。旅馆与世界和平塔则位于北端的新蓝毗尼村。[5][6]

图像

参考文献

  1. ^ 1.0 1.1 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017年7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7日) (英语). 
  2. ^ 2.0 2.1 法显高僧法显传》:“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
  3. ^ 3.0 3.1 玄奘大唐西域记》:“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华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曰。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
  4. ^ 玄奘大唐西域记》:“次东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浴太子窣堵波东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龙从地踊出之处。……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释捧接菩萨处。……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天王抱持菩萨处也。……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
  5. ^ World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ty. Lumbini Udyana Mahachaitya.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9). 
  6. ^ Languid Lumbini: Just visit and you'll understand. Japan Times. 2012-06-24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