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拟锹形虫
蓬莱拟锹形虫(Trictenotoma formosana)为拟锹形虫科成员,台湾特有种。
蓬莱拟锹形虫 | |
---|---|
蓬莱拟锹形虫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鞘翅目 Coleoptera |
科: | 拟锹甲科 Trictenotomidae |
属: | 拟锹甲属 Trictenotoma |
种: | 蓬莱拟锹形虫 T. formosana
|
二名法 | |
Trictenotoma formosana Kriesche, 1919
|
分类学
物种描述
本种体态庞大,上颚发达向前突出;触角生于眼前方近上颚基部,11节,端部3节向内侧膨大,呈短栉齿形或锯齿形。前胸背板侧缘具锯齿状突起,跗节式5-5-4[2]。
生活史
目前关于本种在野外的生态记述相当稀少[1]。本种成虫主要活动于六月至七月,具日行性且偶有趋光性。成虫主要栖息于乔木树干或树枝之中,常栖息于高达10公尺的位置,但偶尔也能见于较低处。成虫主要于白天取食树汁及交配。常见栖息植物包含阿柏勒、光腊树、台湾栾树、青刚栎、榔榆等等[1]。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本种生活史约1-1.5年。雌虫每次约产40-60颗的卵,约7-9天内会孵化。幼虫会取食朽木及自己蜕下的皮,并会在朽木基质中挖掘隧道[1]。439-465天后会利用周围基质建立蛹室化蛹。蛹期约40-46天,成虫蛰伏期约60-62天[1]。
历史
1919年,鲁道夫·克里什(Rudolf Kriesche)使用采自今台湾嘉义县大林镇的标本进行描述,并将其列为大卫拟锹形虫(Trictenotoma davidi)的一个亚种[1]。1921年,克里什又将其提升至种阶[1]。
分布
本种目前仅知分布于台湾本岛,主要栖息于低海拔次生林,为台湾特有种[1]。
人工饲育
2018年,台湾业馀昆虫爱好者林宗儒与研究人员胡芳硕于人工环境下,成功使本种成虫产卵并孵育,为本种在人工环境下成功繁殖的首例报导[3]。在此案例中,作者成功使雌虫产卵于树皮下,并观察到幼虫具互噬现象[1]。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林宗儒; 胡芳硕. Unravel the Century-old Mystery of Trictenotomidae: Natural History and Rearing Technique for Trictenotoma formosana Kriesche, 1919 (Coleoptera: Trictenotomidae). 台湾研虫志. 2019-03, 4 (1): 1–8 [2019-04-26]. ISSN 2521-4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中文).
- ^ 昆虫记. 台湾三栉牛生活史以及其饲养技术. kuaibao.qq.com. 2019-04-14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 ^ 林宗儒; 胡芳硕. 蓬萊擬鍬形蟲於人工環境下產卵狀況記述暨卵孵化情形之觀察(鞘翅目:擬鍬形蟲科). 台湾研虫志. 2018-06-25, 3 (2). ISSN 2521-4012.